2022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重庆市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18 浏览数:719

一、单选题

1.

西周时期,臣谏簋铭文中记载臣谏因为自己儿子已亡,就把同母弟引庸的长子倐(shū)上报邢侯和周王,令倐继承自己的职位。此现象说明(  )

A.宗法制继承原则被破坏B.宗法制度实际中更灵活C.礼乐秩序开始出现松动D.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2.

我国考古学史上首次发现的大批秦简,被称为《云梦睡虎地秦简》。这批秦简中,秦律占50%以上,主要记载了从战国末期至秦始皇年间的秦代史事和秦代施行的600余个法条,内容涉及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程序等,蕴含着人权、生态、环保等理念。这反映了(  )

A.秦律调整封建经济的作用B.秦始皇集司法大权于一身C.秦时期法律严苛刑罚严酷D.秦律具有先进性与完备性

3.

辟召在两汉时期是极自由的任官途径,辟主有用人选择权,被辟者就职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任官与否相当自由。但辟召制的滥用也会造成消极影响,表现为(  )

A.选官体系的失效B.执政能力的僵化C.社会阶层的固化D.君主专制的加强

4.

宋代在人地矛盾日益紧张的情况下,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存在着明显 溢出 。比如 湖州民蔡七,长大有力,受人佣故(雇),足迹遍闾巷 明州人郑邦杰,以泛海贸迁为业,往来高丽、日本 。这些现象(  )

A.优化了劳动力的产业配置B.推动了城乡关系密切发展C.放松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D.动摇了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5.

明代嘉靖初,王文显墓志铭中记述其训示子侄: 商与士,异术而同心。 王文显不仅早年弃儒就贾,而且能站在士商相通互识的高度理解义利之辨。由此可知明朝(  )

A.礼教束缚破除,传统观念改变B.提倡求实精神,经世思想普及C.商人地位上升,传统社会解体D.商品经济发展,价值观念变化

6.

1857年底,英法联军占领广州,清廷未派援军收复,反而将大批军队集结于南京周围。1858年5月,英法舰队列阵于大沽口外,相对峙的清军约1万人,援军不过6000人。大量军队驻扎于江南、江北大营。清军的军事部署说明(  )

A.对英作战指挥方针失误B.保留了落后的外交观念C.阶级属性决定战争策略D.与英存在较大军事差距

7.

甲午战败后,虽然各种政治派别对于民族国家的构建方式和形态模式存在争议,但最核心的共识都在于试图通过重新建立对现代中国的理解。这反映出甲午战后(  )

A.打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B.清廷外交理念的近代化C.各阶层亡国灭种的危机D.民族国家观念逐渐发展

8.

光绪二十二年正月十二日总理衙门议复奏折称: 该御史请将强学书局改归官办,自系为讲求实学,培养人才起见。 官办后,其报刊登内容均为官员升迁、钱粮水患等事务,至于广译西书,讲求维新一字全无。由此推断维新变法(  )

A.组织力量欠缺群众基础B.没有反帝反封的斗争勇气C.推行过程太过仓促急迫D.具体策略受制于政治格局

9.

左宗棠在兰州开办织呢局需要大量羊毛,使得周边地区的商品化农牧业获得发展。张之洞开办的织布局引进美国棉种,令江夏等10州县棉农 小心培植 。据此可知,洋务企业(  )

A.提升了城市社会近代化程度B.推进了城市附近农业商品化C.推动了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D.加速了农村城市化发展进程

10.

1913年,神州女界协济社会员陈绚云因丈夫关瑞麟弃妻重婚,而诉诸公堂,利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抵制封建婚姻制度的荼毒。神州女界协济社为 维持人道,尊重法律 ,将此事详细情形撰文登报号召更多女性参与。神州女界协济社此做法主要由于(  )

A.受到西方女性解放的影响B.新式婚姻观念的广泛传播C.封建婚姻制度的动摇革新D.民主自由的思想深入人心

11.

1918年夏,孙中山致电列宁,祝贺十月革命胜利,表示: 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 这个事实给了东方人民以希望,一个类似的新的制度一定会在东方建立起来 。这一贺电表明孙中山(  )

A.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B.已萌生与中共合作的计划C.准备走俄国式的革命道路D.对国内政局产生新的认识

12.

下表为中国1928年—1932年全国新注册工厂数量与资本额,据此可知(  )

年份

1928

1929

1930

1931

1932

工厂数量

250

180

119

117

87

工厂资本额万元

11784

6402

4495

2769

1459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果有限B.欧美列强加剧对华资本输出C.民族资本主义规模增长减缓D.中国工业发展出现倒退趋势

13.

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于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小说《腐蚀》,刻画了国民党秘密警察破坏统一战线的罪恶。这部长篇,以小说形式阐明 臭名昭著的 这一历史事件。下划线处最可能填写的是(  )

A.1935年;华北事变B.1940年;汪伪政府成立C.1941年;皖南事变D.1944年;豫湘桂大溃败

14.

抗战期间,毛泽东曾在一份报告中系统地阐述了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的极端重要性。这一报告(  )

A.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B.纠正了党在军事上的 倾错误C.适应了 延安整风 的需要D.发出了 将革命进行到底 的号召

15.

1946年初,国民政府在重庆组织并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参会的党派与代表人数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国民党

共产党

青年党

民主同盟

民社党

8

7

5

2

2

救国会

职教社

村治派

第三党

其他无党派

2

1

1

1

9

A.国民党积极构建民主政权B.和平建国已成为人心所向C.联合政府的构想得到践行D.国共内战存在避免的可能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洪武十四年,明太祖于全国范围内建立、健全里甲基层组织, 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 所有追征钱根,勾摄公事,与夫祭祀鬼神,接应宾旅,官府有所征求,民间有所争斗,皆在见役者所司 。与此同时,明太祖禁止官员插手基层乡村事务,通过宗族、老人等精英群体实施乡里礼教,期以礼义法禁劝诚百姓,伴教化政法并施……百家之内,由里中德高望重的老人率众乡民宣读誓词: 凡我同里之人,各遵守礼法,毋恃力凌弱,违者先共治之,然后经官。或贫无可赡,周给其家,三年不立,不使与会。其婚姻丧葬有乏,随力相助。如不从众,及犯奸诈伪一切非为之人,不许入会。

——摘编自曹国庆《明代乡约发展的阶段性考察》

材料二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农村经济的日益衰落,乡村建设从萌芽理想状态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社会运动。乡村建设运动以地方政府和国内外社会力量资助的经费为来源,试图寻找一条全面改造农村的道路。乡村建设的主要目的和内容是试图对旧有的农村政治、农业经济和农民素质进行具有一定现代化性质的改造,即组建村学、乡学,对乡村政治进行自治化和民主化的制度改革;对农业经济推行企业化和市场化的股份制合作社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教育,对农民素质实施知识化和文明化的普及教育。尽管当时的乡村建设运动带有一定的缺陷,但显示出了一种比较系统的具有一定现代化意义的农村建设路径,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摘编自虞和平《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农村改造模式》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乡村治理的特点与形成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推行的特点,并简要评价乡村建设运动。(13分)

三、开放性试题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我国的漫长历史从来没有脱离过与另外的国族、另外的思想、另外的信仰、另外的风俗的交光互影,文献中保存着与另外的文化、另外的社会实践、另外的心灵交际的丰富记录。这使中国认识了 他者 和异域,并且借助于与 他者 的来往和与异域的交流而更好地认识了自己。对于这种与 他者 的对话,过去人们更多地体认到的是如何丰富了我国物质文化和艺术生活的内容,实际上,这样的对话也同时引发了人们对另外的思维方式的注意。中外文化异同的比较有助于破除思想上的畛域之见,改变仅凭自我存在、自我经验而形成的思维定式。

——摘编自荣新江《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

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

四、材料阅读

18.

易帜换服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周武灵王胡服改制、满清对旗装的推广等,但改变最为深远的易帜换服,非近代辛亥革命时期莫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在革命者队伍中,孙中山先生年轻时期就坚决与封建服饰断裂,1895年的广州起义,孙中山与其他革命者一起流亡日本,到达日本后剪掉一头长发,脱去长袍。在孙中山的影响策动下,革命者纷纷断发易服。民国政府建立后,出台了民国新服饰穿着要点,以体现平等博爱的三民主义为基础,学习西方服饰的简便原则,以西式服装为主。……早在清末新政时期立宪派就推行易服运动,但所易之服多为外货西装,导致利权外失,提倡土布西服,也不得要领,最后不了了之,惟中山装的出现,用土布也可以制得精美,使易服与提倡国货得以兼得,故政府大力推行国货中山装。

——摘编自勾爱玲、张朝阳《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服饰的演变》

材料二
中山装不仅仅是一件衣服,还是中西文化交融的载体。西装贴身、干练的风格体现了个性的解放,其秉持的平等观念取代了封建等级观念,中山装移植了这种风格和精神,使人耳目一新。此外,标准中山装的前幅衬的结构工艺、袖子的造型及裁剪方法均与西装相同。中山装上三颗纽扣、五颗门襟钮等设计可以看出对于符合天数 三、五 的钟爱。中山装对襟的设计体现了华人礼服中特有的东方文化精神,以及对称均衡的审美意趣。

——摘编自罗义《身体·国家·认同:民国中山装的文化透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山装得以推行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中山装所蕴含的 西 含义。并谈一谈中山装文化对于构建中国文化认同的启示。(10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