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湖北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20 浏览数:1304

一、单选题

1.

《史记·周本纪》记载: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黄帝之后于祝(今山东禹城),帝尧之后于蓟(今北京),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此举的积极意义在于(  )

A.弘扬儒家的仁政思想B.树立德政的贤明形象C.防范西北犬戎的进犯D.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

2.

公元前536年郑国在执政子产主持下 铸刑书 ,向全社会公布,此举遭到晋国贤臣叔向的坚决反对,其理由是平民知道法律后就会弃礼从法,不再畏惧贵族,不合先王礼制。而二十年多年后晋国也向社会公布了成文法。由此可推知,各国颁布法律(  )

A.是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结果B.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C.消除了郑、晋国的社会矛盾D.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形成

3.

秦汉时期,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史称 上计 。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上计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

A.考核和监察制度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控B.官员的选拔方式和流程已经比较成熟C.监察制度杜绝了官吏的贪腐及渎职行为D.察举制度加强了被选拔官员的责任感

4.

下表为304—439年我国北方出现的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的成汉,史称 十六国 。这反映了(  )

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

所属

民族

匈奴

鲜卑

(cong)

政权

名称

前赵、

北凉、夏

前燕、后燕、南燕、南凉、西秦

后赵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北燕、西凉

表1

A.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B.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C.鲜卑族综合实力最为强大D.各民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

5.

唐代学者张怀瓘在其《书议》中评价某一字体:“……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 该字体是(  )

A.小篆B.隶书C.行书D.草书

6.

表2为唐宋时期主要省份的公共工程项目数量统计表。

陕西

河南

山西

直隶

江苏

浙江

江西

福建

唐朝

32

11

32

24

18

44

20

29

北宋时期

12

7

25

20

43

86

18

45

南宋时期

4

2

14

4

73

185

36

63

(注:此表根据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整理。)

表2

据表中信息分析,工程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格局变迁的影响B.国家政局的变动C.基本经济政策的调整D.程朱理学的推动

7.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 第一帝国 ,隋唐宋为 第二帝国 ,明清则为 第三帝国 。从 第一帝国 第二帝国 发生了很多变化。下列关于其变化说法最为准确的是(  )

A.贵族制向官僚制转变B.扩张性向收敛性转变C.游牧业向农耕业转变D.生产力有革命性变化

8.

《元史》卷87载: 至元初,立总制院而领之以国师。总制院者,掌浮图氏之教,兼治吐蕃之事。桑哥(元朝宰相)又以总制院所统西蕃诸宣慰司,军民财谷,事体甚重,宜有以崇异之,奏改为宣政院,秩从一品,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 据此可知宣政院设立的原因是(  )

A.僧俗并用,军民通摄B.事务繁重,应有所尊C.因俗而制,因地制宜D.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9.

据记载,商朝出现了我国最早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有组织的邮驿制度,秦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邮驿法——《秦邮律》,唐朝邮驿规模空前、管理严格有序,突出官办性质,元朝将宋朝时创设的急递铺作为办理中央官衙文书传递的常设机构。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邮驿制度的发展(  )

A.是自然经济发展的结果B.受到了孔孟儒学的推动C.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D.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10.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长期的基本经济政策,但从明朝中期开始民间工商业得到较快发展,比如太湖地区的盛泽镇是当时重要的丝绸纺织品生产基地和产品集散地,历史上以 日出万匹、衣被天下 闻名于世,有 绸都 的美称。该现象表明当时(  )

A.商业活动脱离了官府的监管B.市镇经济的发展极为迅速C.专业性生产得到了突出发展D.本末观念事实上受到冲击

11.

清政府规定白银是清朝的法定货币,与铜钱兼用,完粮纳税须用白银支付。据统计,18世纪末一两白银换铜钱一千文左右,而到19世纪30年代后期,一两白银可换铜钱上涨到一千六七百文。这一状况的出现(  )

A.导致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B.根源于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C.加重了中国劳动人民的负担D.将改善中国外贸的不利局面

12.

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在衣、食、住等方面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吃西餐、穿洋装、住西式建筑成为一种时尚,社会风俗也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而广大农村地区仍处于落后、封闭的状态,传统习俗坚如磐石的沿袭下来。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解体的时序B.太平天国运动区域发展的结果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影响D.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13.

魏源将以黄宗羲思想为代表的明末清初思潮作为引入西学的桥梁,梁启超高呼《明夷待访录》比《民约论》还要早十年,并多次偷偷翻印以作为宣传民主的材料,孙中山也曾评价 惟有黄梨洲先生,空传忠孝,卓萦能文章,高瞻远识,超越千古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极力推崇黄宗羲思想的共同原因是(  )

A.黄宗羲是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先驱B.从传统中寻找向西方学习的合理性C.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他们企图推翻落后封建专制制度

14.

张之洞认为 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 自强之道,以教育人才为先 ,他在督鄂期间非常重视湖北近代教育的发展,先后创办了两湖书院和自强学堂(后改为方言学堂,是今天武汉大学的前身)。这从侧面反映了晚清(  )

A.张之洞率先兴办了近代的新式学堂B.科教兴国战略开启了武汉的近代化C.地方官对社会事业的发展影响较大D.湖北教育发展水平在当时领先全国

15.

下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历史事件的关键证据,下列各项对该历史事件说法正确的是 (  )
注:图中文字内容为:庚子三春,日照重阴;君非桀纣,奈有匪人。最恨合约一误,致皆党鬼殃民。 上行下效兮奸 宄道生。中原忍绝兮羽翼洋人。 趋炎附势兮四畜同群。逢天坛怒兮假手良民。红灯暗照兮民不迷经。义和明教兮不约同心。金鼠漂洋孽,时逢本命年, 待到重阳日,剪草自除根。

A.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B.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C.催生了新型革命政权的建立D.表明复辟帝制之举不得人心

16.

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和席卷全国的群众自发斗争汇合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巨大洪流,然而无论是革命派,还是混入革命阵营的立宪派、旧官僚,几乎一律镇压工农群众的革命运动,解除群众武装。这说明(  )

A.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B.广大人民群众拥护辛亥革命C.中国的社会转型任重道远D.资产阶级暴力革命收效甚微

二、材料阅读

17.

【儒家思想的发展及演变】(14分)
儒学乃中国传统文化之主脉,在历史长河中儒学不断地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不但首倡儒学独尊,而且把孔子的学说宗教化,把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系统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他给汉武帝上《天人三策》就是这一思想体系的具体说明,《春秋繁露》是其代表作。董仲舒把自然界的 塑造成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间的一切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他认为天给人类社会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 君主 ,人间的皇帝就是代天意进行赏罚的权威,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与此同时,他也企图假天之威,对皇帝的过分残暴加以限制。董仲舒还大力宣扬孔孟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的等级观念,他说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三纲、五常是天的安排,是天的意志。董仲舒还提出了 性三品 说,他认为人性是有等级的,圣人生来性善,小人生来性恶,中人之性,可善可恶,上等的圣人是天生的统治者,中人经过 教化 可以变善,惟有下等的小人是命中注定低微卑贱,只能永远当牛做马和奴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二
在宋明理学思潮中,理学家在儒学理论创新方面,也十分典型。 理学 ,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居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它的创立,既符合社会政治方面的需要,又有其理论思维内在逻辑的必然。

——摘自黄钊《应当高度重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思想内涵。(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与宋儒学更新的历史背景之异同。(8分)

18.

【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的发展】(12分)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nòu,锄草),果隋(注:隋可能指蓏,意即瓜类植物的果实)嬴(一种寄生蜂)蛤,不待贾而足,地孰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zǐ yǔ,指懒惰或贫弱的人)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ōng,关门),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hù,今陕西户县北)、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卷五四《沈昙庆传》

(1)根据上述两则材料,概括指出《史记》和《宋书》对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描述有何异同。(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材料二中所述经济状况出现的原因。(6分)

19.

【晚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废立】(14分)
材料一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我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材料二
夫科举,非恶制也。所恶夫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1893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 政治上一新纪元 。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更章章也。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

——梁启超《官制与官规》(1910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袁世凯主张废除科举制度的原因。废除科举制有何历史意义?(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为什么主张 复科举便 ?(4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中国近代的社会转型】(12分)
材料
在中国历史上,不乏 种豆得瓜 的历史现象。如某些措施的实施或某些历史现象的出现,往往是结果与初衷相背离,要么是 有心栽花花不开 ,要么是 无心插柳柳成荫 ,可谓是 事与愿违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相关知识,举一个具体的史例,对材料中的观点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客观准确,逻辑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