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87. 湖北省天门市2014年高三年级四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湖北省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17 浏览数:137

一、单选题

1.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载: 是会也,晋侯召王,以诸侯见,且使王狩。仲尼曰: 以臣召君, 不可以训。 故书曰 天王狩于河阳。 ”据此可知(  )

A.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王室衰微B.孔子学术思想严谨,秉笔直书C.批判审查历史文献,方能治史D.天子诸侯聚会河阳,乘兴狩猎

2.

《中朝故事》卷上载,唐禧宗重修安国寺毕,设大斋,扣新钟,规定 有能舍一千贯文者,即打一槌 。(巨富)王酒胡半醉而来,径上钟楼,连打一百下,从西市运钱十万贯入寺,受到唐禧宗宴请。据此可知唐禧宗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暂告一段落B.商人的社会认同有所改善C.佛教盛行寺院建设受重视D.政府鼓励商业的适度发展

3.

据估计,宋明清的耕地面积分别为5.6亿亩、8.5亿亩、11—12亿亩。在明清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 瘠卤沙冈 陡绝之地。 这些土地被称为 边际之地 边际之地 的增加(  )

A.根源于古代人口的持续增长B.反映出农业的科技水平低下C.体现了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D.导致水土流失经济发展停滞

4.

有学者认为, 11世纪,是中国 文艺复兴 的开始。因为此时 中国精英界的人物与其唐代的先驱们之间的区别,就如同文艺复兴时代的人物与中世纪的人物之间的差异一样。 对 中国 文艺复兴 的解读可能正确的是(  )

A.雕版印刷术的出现提供了重要条件B.对儒学的反思和批判是其重要表现C.中央集权的弱化促进了学术自由化D.程朱理学的兴起发展为其重要内容

5.

明仁宗时,科举考试出现分南北卷现象。仁宗说: 科举取士,须南北兼顾。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取士,北方仅什一,非公天下之道。 由此可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地录取利于政权安稳B.品德修养显得更为重要C.科举取士应该公道第一D.明朝都城已经迁往北方

6.

罗马法的旧式诉讼程序规定,以神官司审判一职,原、被双方供托保证金或牛羊于神圣之处所,诉讼结束后,没收败诉者之保证金或牛羊归于国库。该规定(  )

A.充分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维护了平民的基本诉讼权力C.充斥着封建迷信和野蛮习俗D.看似公允实则只为富人服务

7.

1895年4月28日日本驻俄公使西德二郎回电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贵大臣若觉到底不能抵抗彼等,则如本使前电,抛弃接续朝鲜之土地……。放弃永远占有辽东半岛,惟作偿金之担保,一时占领该半岛,而大增其金额,使中国永久不能还清为上计……”西德二郎的真实意图是(  )

A.放弃辽东半岛B.永久占领辽东半岛C.有条件归还中国D.转送给俄德法三国

8.

下表是20世纪初我国有关历史

1904

 第一个近代学制开始实施

1905—1908

 各种民营厂矿增加了两倍有余

1907

 中国试行司法独立

1909

 各省除新疆外先后完成议员选举程序,成立谘议局

1910

 第一个近代行律颁布

1911

 国家财政收入达到近三个亿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近代化进程进展顺利B.晚清十年的改革真假难辨C.清末新政的成就难能可贵D.辛亥革命的理由并不充分

9.

1955年我国高校招生9万,1956年招生18.5万,1958年招生26.6万, 1960年招生3万。1960年代初,又开始精简教工和学生。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  )

A.大跃进运动影响B.反右派运动影响C.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D.大跃进运动和八字方针的提出

10.

在德意志帝国里,将军的地位高于政治家,议员都被讥笑为 绵羊脑袋 。德皇威廉二世发出的第一道圣谕就是 致我的军队 。军人的地位 至高无上 的直接原因是(  )

A.王朝战争统一了德国B.希特勒妄图称霸世界C.军国主义传统的影响D.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

11.

1821年希腊反抗土耳其统治的首领宣称 依我看,法国革命和拿破仑的所作所为使世人知道了世界的真相。以前,世界各民族了解的情况很少,人民曾认为国王是地球上的神,认为国王有理由说自己不管做什么都做得很好。通过现在这一变化,统治人民更困难了。 据此,法国革命的影响是(  )

A.使世人知道了世界的真相B.人民不认为国王是地球上的神C.民族民主意识的兴起D.统治人民更困难了

12.

曾任《真理报》总编的阿法纳西耶夫说: 我头脑中有两个勃列日涅夫,一个是1976年夏季以前的勃列日涅夫,另一个是那个夏季以后的勃列日涅夫。前一个勃列日涅夫是一个精力充沛、活跃、有所作为的人……后一个勃列日涅夫则是一个重病缠身、不爱活动、少言寡语、不善思索,喜欢阿谀奉承、贪图荣誉、奖赏和礼品的人。 作者的观点应该是指勃列日涅夫(  )

A.任期时间太长,后期领导乏力B.前期改革成就大,后期执政很僵化
C.改革前十年敢于突破旧体制,后十年导致经济全面滑坡D.与美国争霸由咄咄逼人到被动防守

二、材料阅读

13.

非传统安全威胁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非传统安全威胁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疾病蔓延、跨国犯罪、走私贩毒、非法移民、海盗、洗钱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  非传统安全威胁早已有之,并非一个全新的问题。西方恐怖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纪的古希腊,公元前二世纪中国的《史记?刺客列传》中也记载了许多谋刺活动;贩毒、海盗、严重传染性疾病等问题都并非始于今日,自然灾害更是始终与人类历史相伴随……但是,非传统安全威胁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严重问题,却是近年来才凸显的。除了由于冷战格局瓦解,世界大战爆发的危险降低,人们开始更多关注早先被冷战掩盖住的一些问题之外,近年来连续发生的 9?11”事件等重大恐怖袭击,东亚、拉美金融危机, 非典 疫情传播,乃至印度洋大海啸等,都进一步引起各国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高度重视。
绝大多数非传统安全威胁并不是一个国家独自面临的问题,而是在一个国家受到安全压力的同时,对其他国家也构成了不同程度的威胁,甚至波及到整个地区或演变成全球性的问题。非传统安全威胁不一定来自某个主权国家,往往由非国家行为体如个人、组织或集团等所为。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如果非传统安全问题矛盾激化,有可能转化为依靠传统安全的军事手段来解决,甚至演化为武装冲突或局部战争。非传统安全因素是不断变化的,例如,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某些流行性疾病可能不再被视为国家发展的威胁;而随着恐怖主义的不断升级,反恐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非传统安全威胁变化快,流动性大。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世界人口快速大量流动的条件下,有些安全隐患一旦出现蔓延之势,控制的难度和风险就迅速增大。非传统安全威胁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危害不可低估。2001年的 9?11”恐怖事件夺走了近3000人生命,超过了美国在当年珍珠港事件中的阵亡人数。
(1)根据材料概括非传统安全威胁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的原因及应对措施。(13分)

1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大化改新以前,苏我氏等大豪族控制政权,天皇家族没有什么实权。贵族疯狂地兼并土地,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公元645年6月,皇室中大兄皇子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刺杀当时掌握朝政的权臣苏我入鹿,其父苏我虾夷自杀,皇室夺取政权。中大兄皇子等拥立孝德天皇,定年号为大化。646年元旦,新政权以唐代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发布《改新之诏》,主要内容有:
废除豪族对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为国有;国家计口授田,所授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物(租),服劳役或纳布代役(庸),交地方土产(调)中央分京师和畿内(京都周围地带),设神祀、太政二大官和八省一台;地方分国、郡、里;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世袭制。实行征兵制,京师置五卫府,地方设军团,所有军队一律归中央统一指挥。
为了使改革顺利进行,新政权在全国各地登记人口和检查田产。701年又发布了《大宝律令》,使改革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大化改新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改革的纲领在实施中也不断完善和修改,最后完成了以开元盛世的唐朝为楷模的天皇制国家的理想。改新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起点。

——改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根据材料,分析日本大化改新成功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在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的主要不同点。(9分)

15.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一 1901年6月,梁启超发表《立宪法议》,主张在中国实行宪政。文章指出, 世界之政有两种:一曰有宪法之政(亦名立宪之政),二曰无宪法之政(亦名专制之政)……立宪政体者,必民智稍开后能行之。……中国最速亦须十年或十五年,始可语于此。 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者也。 立宪政体者,永绝乱萌之政体也,真可谓国家亿万年有道之长矣!
材料二 1915年8月,帝制热甚嚣尘上,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说, 且吾欲问论者,挟何券约,敢保证国体一变之后,而宪政即可实行而无障?如其不然,则仍是单纯之君主论,非君主立宪论也。既非君主立宪,则其为君主专制,自无待言。不忍于共和之敝,而欲以君主专制代之,谓为良图,实所未解。 …… 假定今大总统肯为君主,而谓君主立宪即可实现,其说亦不能成立也。 …… 公等主张君主国体,其心目中之将来君主为谁氏,不能不求公等质言之。……此四万万人所宜共诛也。

——摘编自《饮冰室文集》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梁启超的宪政思想。(6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梁启超的思想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9分)

1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在国际关系中,作为西方国家对法西斯侵略奉行的特定意义上的绥靖政策,是随着二战前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法西斯不断扩大侵略逐步形成的,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西方舆论认为,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过于严厉。道威斯计划、《洛迦诺公约》、杨格计划都表现出对德国的宽容。这种情结与和平主义思潮结合在一起,成为绥靖政策的政治土壤。此外,……一战耗尽了英法等西方国家的国力,战后接连不断的经济危机……给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以沉重打击。经济上缺乏活力,造成军备上的滞后状态,使英法……不得不把政府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解决国内问题。……
在上述背景下,西方大多数政治家……一厢情愿地相信希特勒的目标有限,相信纳粹德国是抵御共产主义向西欧扩散的坚强堡垒,相信通过让步能将德国重新纳入维护欧洲安全的多边体系中来。这样,终于使绥靖政策逐渐成为30年代西方国家的基本国策。
……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9月1日,希特勒进攻波兰,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0年6月,法国沦陷。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

——摘编自《国际关系史》(刘德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对法西斯侵略奉行绥靖政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说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签订的影响。(9分)

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一 李鸿章指出, 人皆震惊于添口之多……西洋各国到处准他人寄居贸易,而仍日益强盛,可知其病不在添口而在不能自强。 …… 如泰西各国皆起于弹丸之地,创造各样利器,未及百年而成就如此之精……中国在五大洲中自古称最强大,今乃为小邦所轻视,练兵、制品、购船诸事,师彼之长,去我之短,及今为之而已迟矣!若再因循不办,或旋作旋辍,后患殆不忍言!
材料二 李鸿章一生共签下30多个条约,大多为不平等条约,一度 谤满天下 。李鸿章对自己的作为曾做出以下的总结: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改编自《清史稿》、《辛亥前夜》和梁启超著《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等

(1)结合时代背景,评述材料一中李鸿章的思想主张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李鸿章作为 裱糊匠 的作为?(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