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二)(山东卷)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19 浏览数:1096

一、单选题

1.

考古学者在大汶口文化的一些大墓中发掘出了棺椁,还有大批的随葬品,最多的有180多件,包括精美的彩陶、黑陶和白陶及石质、骨质的工具、装饰品,甚至还有刻花的骨梳和象牙雕筒等工艺品;而葬在同一墓地的其他墓葬几乎一无所有。这反映出(  )

A.贫富悬殊的现象B.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C.阶级压迫的现实D.奴隶社会王位世袭制的形成

2.

秦统一全国后,实行以县统乡、以乡统里的地方基层制度。《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载: 乡有三老、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循禁盗贼。 这表明秦朝地方基层组织(  )

A.实行地方区域自治B.承担社会治理的职能C.属于社会经济组织D.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命

3.

汉朝除京城长安之外的18个都会中,北方地区拥有13个,江南地区只有吴县一个。唐朝著名的城市首推长安,其次洛阳,再次扬州、广州、泉州、益州、越州。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政治中心南移趋势B.南方经济地位日趋加强C.城市经济职能为主D.关中地区经济最为发达

4.

明朝把全国分为北京、南京和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并设置掌握军事的都指挥使司和掌司法监察的提刑按察使司,三者互不统属,直接面对中央。布政使司之下基本上是以府统县。这一体制(  )

A.标志着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继承了宋朝时期的三司制度D.否定了前代地方治理模式

5.

王夫之在其剧作《龙舟会》中塑造了谢小娥以弱女之身为父亲和夫婿报仇的情节。剧中谢小娥鲜明的丈夫之气,远远胜过一些懦弱无能、苟且偷安的男性官员;当钱刺史说要表奏当今,表扬谢小娥的孝烈,为谢小娥讨旌表时,谢小娥直接拒绝。这一形象塑造意在(  )

A.打破封建等级秩序B.促进平等观念形成C.批判封建的伦理观D.提高妇女社会地位

6.

《太平刑律》规定: 凡吹洋烟者,斩首不留。凡吃黄烟者,初犯责打一百,枷一个礼拜;再犯责打一千,枷三个礼拜;三犯斩首不留。 据此可知,太平天国(  )

A.斗争矛头直指外来侵略者B.赞同林则徐的禁烟运动C.惩戒措施比晚清政府有效D.损害了列强的在华利益

7.

19世纪末,康有为指出: 人人有议政之权,人人有忧国之责,故命之曰公民……故有公民者强,无公民者弱,有公民虽败而能存,无公民者经败而即亡。 梁启超也说: 公民者,自立者也,非立于人者也,苟立于人,必非真公民。 二者关于公民意识的论述主要着眼于(  )

A.赋予公民各项政治权利B.废除君主制度的要求C.培养公民独立健全人格D.挽救民族危亡的需要

8.

1931年9月,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提出: 中国求自卫应统制经济。 另一学者张素民也认为: 为纾解民困,为速行工业化计,我国必须实行统制经济。 国民政府于1935年制定了《三年国防计划》。这表明统制经济(  )

A.为罗斯福新政提供制度经验B.奠定了国家工业化基础C.适应了内忧外患的现实国情D.抑制了官僚资本的扩张

9.

中国核司令程开甲说: 我永远忘不了过去中国人被人看不起、受人欺侮的滋味。有了原子弹,中国人才真正挺直了脊梁,我们为核武器而献身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国家能硬邦邦地站在世界人民面前! 这说明新中国研制核武器旨在(  )

A.顺应第三次科技革命潮流B.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C.实现科教兴国的伟大目标D.加快工作重心的转移

10.

表1为1985—2017年中国经济发展与减贫速度简表。引起表中减贫速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表1

速度            年份

1985

1992

1998

2004

2006

2012

2016

2017

中国GDP增长率

135

142

78

101

127

78

67

69

中国减贫率

24

175

179

122

129

237

286

423

A.区域经济均衡发展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变革C.国家政策支持引导D.和平与发展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主题

11.

伯里克利在国葬典礼的演说中指出: 我宁愿你们每天把眼光注意到雅典的伟大。它真正是伟大的,你们应当热爱它。当你们认识到它的伟大时,然后回忆一下,使它伟大的是有冒险精神的人们,知道他们的责任的人们,深以不达到某种标准为耻辱的人们。 这段演说旨在(  )

A.肯定雅典城邦的伟大之处B.激发公民的城邦集体精神C.体现雅典公民的道德意识D.宣扬雅典民主制的优越性

12.

1573年,直通中国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开启。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时盛时衰,运行了两个半世纪。这一贸易路线流通的诸多商品中最重要的是来自中国的生丝、丝织品和来自美洲的白银,因此被称为 丝一银贸易 。这一贸易(  )

A.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B.适应了殖民扩张的发展需求C.确立了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中心地位D.奠定了英国殖民霸主的地位

13.

卢梭认为: 公意是集道德与政治于一体的公共利益意志。公意是法律与主权的来源,公意的公共利益性是建立社会的基础。 这一主张旨在(  )

A.反对维护个人利益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C.体现人民主体地位D.宣扬直接民主优势

14.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除有缔结条约权外,还可与外国政府签定行政协议。因缔结条约需经参议院的批准,杜鲁门以签署行政协议的形式来避开国会的干预与控制。在其任内,他签署的条约不过132个,而签署的行政协议却高达1324个。杜鲁门这一做法(  )

A.体现了专制独裁的倾向性B.确立了总统权力中心地位C.违背了分权制衡的合理性D.改变了三权分立基本构架

15.

有思想家认为,要实现社会主义,不必推翻资本主义制度,首先要通过向穷人和富人作未来社会的广泛宣传,然后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搞一点一滴的试验,建立起一个一个的社会主义据点,然后以点到面,逐步推广,就可以取得全面胜利。这一理论(  )

A.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B.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C.体现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D.体现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幻想

二、开放性试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唐代中期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节度使,掌管当地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形成军人割据,常与朝廷对抗,历史上叫做藩镇。藩镇分布区域与唐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

图1 唐朝中后期疆域图

根据图1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的地图中标示出唐代藩镇集中分布的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要求:只需标示出唐代藩镇的一个集中分布区域;在答题卡的地图中用斜线///////明确标示,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

三、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成功?失败?

有学者认为:尽管洋务运动是 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但是 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 。要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下而儿则史料,它又会告诉我们什么?
材料一
他们的成就有日共睹:兵工厂在我们的城市和港口建立起来;矿山得以开发;电报线网络连接国内各省和京域;悬挂中国国旗的轮船在沿海和内河的航道上进行贸易往来。

——摘编自(晚清驻法外交官)陈季同《中国人自画像》

材料二
自轮船通行江海,东南舟车多已经失业。现在津通失业之民,以车为生者约一万人,以船为生者约三万人,以行店负贩为生者约二万人……铁路开通之后,此项人等作何安置……今之谋国者,第之外洋之利,而不知所夺者止为中国穷民之利。

——摘编自《光绪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礼部尚书奎润等奏》

材料三
图2漫画《学生偏要毁了树》取材于洋务运动。图中年长者问: 孩子,你在我这里接触到那么多西学,你看这树……怎么救? 年轻学生回答说: 这种树并不适宜现在的环境,烧了种新品种吧!
图2 
(1)材料一和材料二这类史料对研究这一问题是必需的吗?请说明理由。(4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洋务运动的看法为什么大相径庭?(4分)
(3)把材料一、二作为研究问题的证据,使用时要注意哪些问题?(3分)
(4)材料三意在说明什么问题?评价洋务运动要坚持哪些原则?(4分)

四、开放性试题

18.

表2是1945年国内部分报刊对抗日战争胜利的报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表2

报刊名称

性质

文章标题

《新华日报》(1945810

中国共产党的大型机关报

《接受波茨坦宣言日本无条件投降》

《中央日报》(1945812

中国国民党党报

《举世腾欢迎接胜利国人一致感谢领袖》

《解放日报》(1945815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政治理论刊物

《美苏英中四国宣布日寇接受无条件授降

《大公报》(1945815

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民间报纸

日本投降实!

——摘编自孙丁玲《重温中外报纸如何报道日本投降》

提取材料信息,对以上媒体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报道加以阐释。

五、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尽管烟草、棉花乃至后来的靛青曾为殖民者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但它们作为主要作物的时间并不长,是甘蔗拯救了西印度的种植园主们。
由于欧洲人对蔗糖的需求源源不断,蔗糖很快在欧洲市场上获得了价格优势,种植园主们也顺应形势变化,逐渐转向种植甘蔗和生产蔗糖。尽管加勒比海地区的圣基茨、巴巴多斯和马提尼克这些地方最先种植的作物是烟草,但是到17世纪中期时,殖民者们已经普遍放弃它而选择种植甘蔗了。

——摘编自王倩《蔗糖革命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欧洲早期引进的茶,味道苦涩,人们喝它容易引起饥饿。随着糖的 加盟 ,茶就流行开来了。17世纪,工人阶级中开始出现了茶歇,在工作间歇喝茶休息。加糖的茶能迅速补充热量,像兴奋剂一样能让人精力充足。到18世纪末,在乡村生活中,加了糖的茶已逐渐替代相对昂贵得多的牛奶,大量英国穷人习惯饮用加糖的茶,是因为这种茶比牛奶和麦芽都便宜,并且其中的糖分具有提神作用。

——摘编自(日)川北稔《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美洲甘蔗的种植作出合理的解释。(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蔗糖引入欧洲产生的影响。(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