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江苏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20 浏览数:669

一、单选题

1.

班固讥讽司马迁: 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此其所以弊也。 这里,班固不认同司马迁主要是因为(  )

A.对儒道经典理解各异B.治史方法互不相同C.受主流思想影响有别D.史学著述风格迥异

2.

汉代的长江下游地区,原产北方的粟类作物十分稀少。至宋、齐、梁时期 江表二千余里,野粟生焉 江南、(江)西间所种皆是 。对此变化解释最合理的是(  )

A.粟因产量高而迅速普及B.人口迁移影响农作物分布C.长期战乱致使土地荒芜D.江南地区农业技术的进步

3.

《唐会要》载: 旧制:内外官皆吏部启奏授之,大则署置三公,小则综核流品。自隋已降,职事五品以上官,中书、门下访择奏闻,然后(帝)下制授之。 这一变化(  )

A.促进了任官规则的细化B.强化了吏部考选的职权C.削弱了中书门下的职责D.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发展

4.

北宋时,各地同行业的商铺大都组织成 商行 ,入 的商户称为 行户 。行(hang)户交易可以不付现钱,凭信用赊贷。1022年,商税院告示在京客商,赊卖货物给行户,须有富户三人以上做保,写立期限文书;如无保人,只由赊买人写立欠钱文书,发生纠纷,则官府不予受理。该告示意在(  )

A.抑制商行发展B.规范商业行为C.提升富户地位D.保护行户权益

5.

据记载,清前期有富商地主会将产业交付仆人打理,自己则到城市生活;仆人在打理主人产业时也可以积累自己的资产,培养子弟读书做官,主人一般也不禁止。仆人子弟读书做官后,与原主人多不再以主仆相称,而可称主人为伯、叔。这主要说明当时(  )

A.抑商政策日渐松弛B.民间向学风气浓厚C.主仆关系趋于平等D.阶层流动机会增加

6.

1841年,丁拱辰《演炮图说》、郑复光《火轮船图说》、汪仲洋《铸炮说》各书相继刊行,是近代中国最早参酌西方技术的船炮专著;嘉兴县丞龚振麟甚至仿英国火轮战船并参酌西洋《车轮船图》,制成人力推动齿轮激水的战船。这些事件表明(  )

A.时势变化促使学者转向实学B.洋务企业开始发挥实际效益C.西方军事技术已经广泛输入D.当时中国炮船技术进步迅速

7.

有资料显示,早期近代民族工业常常不得不在工厂内部增设原料加工机械,对原料进行浅加工,尽可能地包揽所有工艺流程,以寻求原材料的供应稳定。这本质上反映了早期近代民族工业(  )

A.在各自行业中处于垄断地位B.注重保障原材料的稳定供应C.具备了完整的生产工艺流程D.缺乏工业化分工的社会支撑

8.

10月12日,革湖广总督瑞澂职,仍令待罪图功,命陆军大臣荫昌速督陆军两镇赴鄂。另饬令萨镇冰统海军,程允和统长江水师,既日赴援。 这一系列命令应对的是(  )

A.太平军欲进攻湖北B.英法联军逼近京师C.北洋水师全军覆没D.革命军已光复武昌

9.

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所从事的斗争是一项长期的革命行动,与1917年的列宁格勒或莫斯科武力夺取政权的模式不同。 认识到这一点后,他即(  )

A.推动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B.发动农民革命,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C.反对 左倾 错误,主张独立自主D.撰写《论持久战》,坚持敌后游击战

10.

在占领这一城市之后,日军继续向内陆推进,企图达到国民政府首都南京。随着日军的推进,他们占领的沿途的城镇和村子,并对当地施以极端的暴行,甚至采用了前所未有的手段。 此处描述的战役是(  )

11.

下表是当时农副产品国家收购价格指数和对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变化情况

年份

农副产品国家收购价格指数

对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

1950

1000

1000

1951

1196

1102

1952

1216

1097

该情况的出现(  )

A.说明土地改革有实效B.显示计划经济优越性C.有利于改善农民生活D.表明工业品产量提高

12.

下图是一张 集资券 作为史料,可直接论证(  )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创新B.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措施C.对外开放中积极学习外来经验D.十五大经济方针得以贯彻落实

13.

的确,这是富有的精英阶层害怕民主会危及他们的地位和财产而做出的事。然而,在他们自己看来,他们是高尚的稳定守护者,知道必须由共和的制衡机制来制约民主自毁其身的趋势。 他们 设计的 制衡机制 主要体现为(  )

A.划分议会和君主的权力范围B.践行联邦制和三权分立原则C.增加新兴阶级在议会的席次D.将总统制修改为内阁责任制

14.

如同之前的浪漫主义一样,他们都在寻求一种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状态,克服工业化资本主义带来的社会冷漠和情感疏离。有所不同的是,这种美好的理想最终成了科学理论……”这一理论之所以是科学的,因为它(  )

A.和浪漫主义一样寻求公正和谐B.克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弊端C.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D.是一种人人向往的美好理想

15.

1954年春夏,有30万共青团志愿者乘专列驶向东部,简单的行囊,数以万计的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建起 帐篷城市 ,条件十分艰苦。但当年就取得了好收成,连续几年的丰收,为国家增产50%以上的粮食。 这一情形(  )

A.推动了农业集体化发展B.达成了以工代赈的预期C.显示了新政权动员能力D.提升了改革者政治威望

16.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航天卫星 斯普特尼克 ,震惊美国,因为 自由世界 中还没有国家有能力将物体送上太空。由此,美国重新部署,更加注重科学和工程教育,最终在1969年登陆月球。这可说明,冷战(  )

A.推动苏联超越了西方国家B.促使美国迅速实现了登月计划C.促进双方科学技术的进步D.冲击两极格局导致多极化出现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以下是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章(1878—1966年)先生年谱摘录

年份

简历

1884

开始随兄读书。时帝国主义侵略日急,中国藩篱尽失。常闻客来谈时务,对后来之接近政治颇有影响。

1892

入成都尊经书院求学。好历史,深喜岳飞《满江红》、文天祥《正气歌》等忠义慷慨之作。

1897

得读《盛世危言》《时务报》《蒙学报》《蜀学报》等,乃接受维新思想。

1903

在日本留学,学电气工程技术。期间,邹容《革命军》出版,读之极为感动。又读《民约论》及欧洲各国革命史等。

1907

创办《四川》杂志,鼓吹革命。翌年,日本政府查封其杂志,判其徒刑半年。

1914

革命迭遭失败,激愤之余再次出国留学。入法国巴黎法科大学,研究欧洲政治经济。

1919

读《过激派》即《布尔塞维克》等书;往来沪粤之间从事革命活动,并协助《劳动者》等刊物之工作。

1923

在四川成都创办《赤心评论》,组织工会、农会。

——摘编自《华北大学为纪念吴玉章校长七十寿辰而作》(1948年)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吴玉章思想转变的表现并分析其转变的原因。(10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以吴玉章为代表的革命家的历史作用。(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世纪早期的贸易与支付三角

注释: 支付 除正常商品交易支付外,还包括商船利润、贸易佣金、外国投资收益以及专家、技术人员和殖民地官员在海外的储蓄。
材料二

表1 英国与印度之间的贸易(1766—1805)(单位:千英镑)

年份

印度从英国进口货物价值

印度对英国出口货物价值

1766—1771

399

1562

1772—1777 

392

2149

1778—1784

363

1826

1785—1791

493

1765

1792—1798

670

3109

1799—1805

1586

2770

表2 中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白银年均输入(出)情况

年份

年均输入白银情况

1760年代

输入100余万两

1770年代

输入150多万两

1790年代

输入400多万两

1814—1824

净输出150多万两

1824—1837

净输出200多万两

1838—1839

净输出550余万两

——以上材料摘编自【德】贡德·弗兰克《19世纪大转型》

综合以上材料信息,围绕英国、印度、中国三者之间的关系,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国际秩序观具有双重特点,既有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国际秩序的认同,又有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际秩序的否定。在此基础上新中国逐步表达出自己的坚持和平共处的国际秩序观。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的国际秩序观从主要遵从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国际秩序,到批判该秩序。20世纪7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 三个世界划分 的理论,实际上是倡导一种新的国际秩序观。1978年后,中国的国际秩序观也因中心任务的改变而发生很大变化,对西方的国际秩序观不再全盘否定,而是部分接受。同时,中国提出了改变现行国际秩序并努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目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方面作了许多积极努力,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路。2005年7月,中国和俄罗斯发表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两国联合声明,提出了新的国际秩序的具体原则,标志着中国国际秩序观内容的重要拓展。

——摘编自叶自成、蒋立群《新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变迁》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变迁表现。(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国际秩序观变迁的主要影响。(6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列宁必须做出妥协来阻止灾难。他建立了全俄饥荒救济委员会。10月4日的一项新法令允许私人承包商从海外购买机器、燃料和衣服。合作社也有权在国外购货以便在国内进行物物交换。11月23日,为了吸引外国资本,列宁使外国资本家在俄国获得特许在赚钱的企业投资成为可能,也包括对地产的租赁。他还同意将工会运动并入国家机构的进程放慢。12月17日,与奥地利签订了一项贸易协定,进一步扩大了俄国在其中恢复贸易的地区。一周后,为了寻求缓和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的办法,列宁颁布了农业法,农民由此可以保留维持自己和一家人生活所需要的任何产品。

——摘自【英】马丁·吉尔伯特《二十世纪世界史·1921年》

(1)据材料,概括苏俄该时期政策的特征。(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政策特征的主要原因。(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