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系统
你好
请登录
|
注册
|
返回主站
我的组卷
在线测评
我的收藏
错题本
百万富翁
纠错 | 建议
3399. 广东省深圳市2014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11
浏览数:139
下载本试卷
全部加入试卷
一、单选题
1.
宋代的军政要务和人事任免,君主常以
“
内降
”
、
“
内批
”
、
“
中旨
”
、
“
御笔
”
等形式直接处理,
“
除授不归中书
”
。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
A.中枢体系中的相权被大大削弱
B.政治生活具有重文轻武的倾向
C.中央决策层已经初具内阁制雏形
D.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2.
“
这是世界水利史上的杰作,其集多功能多环节于一体的综合方略思路已臻完善,而其道法自然的文化意蕴更达到了颇为圆融的境界。
”
该段描述可能是在评述( )
A.翻车在江南开发中的作用
B.唐代筒车的自然原理与作用
C.因地制宜的西域坎儿井
D.都江堰的巨大功效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3.
明代一些名门望族的家训中出现以下说法:
“
男子要以治生为急,农工商贾之间务执一业
”
,
“
民家常业,不出农商
”
。这反映出( )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
B.纲常礼教的愈趋严苛
C.当时社会在抑商问题上有松动倾向
D.农耕经济衰退导致人们就业艰难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4.
1896年,李鸿章出访美国,此举引起美国和媒体的极大关注,下列场景在出访期间可能出现的有( )
①美国民众在机场迎接李鸿章 ②美国官员陪李鸿章坐汽车游览美国城市
③美国媒体拍摄访问的影像 ④电视台记者跟踪报道出访活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5.
“
对教学情境和过程的安排,并不预先显示出他已经知道答案,而是带着许多问题去探讨。当学习者得到一个暂时答案时,他就进一步提出问题去检验其正确性。……他似乎总是在思考自己的方法,总是不断地从学生的角度审视教学方法。
”
这里所描述的是( )
A.孔子
“
因材施教
”
的教育思想
B.程朱理学倡导的
“
格物致知
”
C.苏格拉底
“
助产术
”
式的教育
D.康德的理性批判哲学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6.
德国纽伦堡市的慈善救济观念在16世纪发生了—些变化,比如认为:政府应该介入社会救济机构的管理,个人慈善捐助是人世间的善行,与是否拯救自身灵魂无关等。出现这些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推动社会福利改革
B.宗教改革带来的世俗化影响
C.德意志的统一加强了政府职能
D.地理大发理开拓了人们的眼界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7.
“
国家濒临经济浩劫和解体,需要强有力的政权。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工人和士兵断然地拒绝支持科尔尼洛夫的军事专政,因为他除了强权、镇压的方针,以及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外,不会带来任何好处。
”
这段描述应为下列哪一事件的背景( )
A.俄国奴制改革
B.俄国十月革命
C.巴黎公社运动
D.法国大革命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8.
《时代》杂志将1947年视为美国
“
承担世界领导责任的又一重要时机
”
,称
“
这个国家正面临新的角色和责任
”
。其意在( )
A.为美国国会通过
“
欧洲复兴计划
”
制造舆论
B.称颂美、英等国签订的《北大西洋公约》
C.为美国政府干涉朝鲜内战推波助澜
D.促建以美元为中心的
“
布雷顿森林体系
”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9.
19世纪流行一种文艺思潮,
“
它认为人是复杂的、感性的、只是偶或理性一下的动物。
”
“
在一个越来越科学、唯物主义、工业化、都市化的时代,……(它)强调个人自由和自发性。
”
这种思潮是( )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二、材料阅读
10.
阅读下列材料:(26分)
材料
长期以来,
“
启蒙
”
一直是思想文化史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
“
内源
”
式、接续式的
“
早熟
”
的启蒙。在14至16世纪,西方人依靠自身的社会变革力量酝酿起早期启蒙,并层层推进演绎出18世纪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
“
外源
”
式、突变性的
“
晚熟
”
启蒙。借助于
“
西学东渐
”
的刺激与发酵,中国文化传统的逻辑发展进程才发生历史的大转折,最终在
“
民族复兴
”
的理论大框架中,标立起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观、价值观和伦理观,逐渐折射和透显出
“
西方式
”
启蒙的反传统含义。
——据孟广林《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的思想启蒙》整理
请回答:
(1)概述西方
“
早期
”
启蒙的
“
内源
”
因素。(2分)结合史实说明18世纪的启蒙与
“
早期
”
启蒙之间有怎样的
“
接续
”
关系?(4分)
(2)该学者者认为,明末清初的社会批判思潮仍属于
“
文化传统的自我裂变、修复与整合
”
,不具有近代意义上的启蒙性质。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4分)
(3)近代前期中国具有反传统含义的
“
西方式
”
启蒙思潮有哪些?(6分)近代中国的启蒙为何高举
“
民族复兴
”
的旗帜?(2分)
(4)五四前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一改
“
醉心欧化
”
的局面,呈现出流派纷呈、选择多元的趋向,请结合国内国际背景分析成因。(8分)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1.
在经济发展的方式上,世界各国长期存在着
“
国有化
”
与
“
私有化
”
的争论。
“
国有
”
与
“
私有
”
,往往被贴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标签。(26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
”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
“
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
”
。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三
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国企进退的浪潮经历了几个轮回,尽管每个轮回都有各自的原因,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无论是国有化还是私有化,它们共同的本质是政府的政策工具。
——杨卫东《国有化与私有化研究——西方国企进退的历史轨迹》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
“
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
”
的特点(不能照抄材料)。这一时期实业投资热出现的内部社会条件有哪些?(8分)
(2)材料二中,导致私营企业
“
集体消亡
”
的事件是什么?该事件带来的影响是什么?(8分)
(3)结合材料三,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国有化的浪潮,你认为这主要是出于哪些方面的需要?这种浪潮反映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有何变化?(6分)
(4)从中、西方
“
国有化
”
与
“
私有化
”
的动态演变中,你有怎样的认识?(4分)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