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西汉末年的公元11年,黄河在河北省磁县南决口,成灾漫流多年,直到公元70年,东汉明帝任用著名水利专家王景主持河床疏导。王景采取修堤、分洪、滞洪、放淤的综合措施,修、补堤坝千余里。黄河在之后的800多年间没出大的事故,被学界称为
“长期安流
”。东汉末以来,少数民族的内迁使耕地减缩、牧场扩展。畜牧相较农耕,对土壤植被的破坏要轻一些,黄河中游土地利用情况的这一变化,使下游的洪水量和泥沙量大为减少。黄河下游的人口在两汉时达到1600余万,西晋时锐减为208万,北魏全盛时也不超过250万。因人烟稀少,黄河决溢以至改道不会造成多大的损失。现存魏、晋及隋末史籍中,有关黄河水患的记载多语焉不详,如北魏统一北方后,468年河决,27个州镇皆饥,全国四分之一地区受灾,对这样的大事,史籍中仅廖廖数语。
——据谭其骧《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等
材料二
三门峡工程是
“一五
”计划中苏联援华的156个工程之一,于1957年4月动工,后因中苏关系恶化,在苏联专家带走大量技术资料以及断供核心设备的情况下,仍于1960年9月建成。三门峡水库的淹没面积这样大,是否必要、合理?三门峡水库是否会很快淤死?是否会危及西安工业基地?为了充分地控制洪水和泥沙,合理利用黄河水力资源,支持下游五省的灌溉事业和有关地区的工业,必须在中游干流上兴建大型水库。水土保持是治黄的基础,中游地区向下输沙占总量的90%。三门峡工程设计方案假定:到1967年减少入库泥沙20%,到1977年减少50%。陕西省估计,到1962年减少39%,到1967年减少75%。预计七八十年或者百年之后,随着三门峡库容的渐淤积,它的防洪和综合利用效用将逐渐转移到千支流其他水库,它将转化成一个梯级电站。实际上到1964年三门峡淤沙问题就迫在眉睫了,后经过多次大大小小的改建,与小浪底等其它工程联合采取
“蓄清排浑
”的调控方式才有所缓解。每年调水调沙都会排放出大量的高含沙量水体,导致下游河水严重缺氧,黄河藻类、鱼类大量死亡。
——据1958年《水电部党组关于黄河规划和三门峡工程问题的报告》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学界认为东汉后黄河
“长期安流
”的因素。(9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门峡工程建设的背景。(10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政府在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时需要注意的原则。(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