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江苏省苏州市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江苏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20 浏览数:247

一、单选题

1.

西汉时期,吴地 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予平贾 ,即官府按照 平贾 (官府评定的市场价格)付给服更役者工钱,以吸引中央辖区农民流入此地。这表明当时(  )

A.南方经济相对发达B.盐铁官营得到贯彻C.地方割据隐患加剧D.自由迁徙受到推崇

2.

南朝刘宋时期,医者唐赐因饮酒得病吐虫而死。其妻张氏遵其遗嘱剖腹检查,郡县法官认为张氏剖腹残忍,属伤夫罪,而唐赐之子不禁止母亲剖父尸,属不孝。结果,判唐赐之子弃市,张氏五年刑。该案的判决表明(  )

A.当时司法量刑不避亲疏B.地方官员随意解释法律C.纲常观念影响法律判决D.深受理学道德教化影响

3.

有美国学者谈及科举制时说: 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但有英国学者认为英国文官制度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受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考试录用学生的影响。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史学争论让历史没有定论B.史学争论推动学术发展C.史学争论让历史偏离真相D.立场不同引发史学争论

4.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显贵时,于其里中买负郭(靠近城郭)常稔(庄稼成熟)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 对于此举,解读有误的是(  )

A.体现儒家士人社会责任感B.宗族成为基层治理重要力量C.起到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D.反映国家救助取得明显成效

5.

下表是明代监察官员的选任方式。据此推知明代的监察官员(  )

荐举

吏部、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及三品以上京官荐举,吏部勘核,合格授官

选补

进士、举人、监生初入仕途及被选补

改授

由庶吉士进士通过朝考者入翰林院学习三年,按成绩优劣授职

考选

面向社会招考,有临时和定期两种,考选后择优授职

A.选拔方式多样,但都必须经过考试环节B.来源多元,促使社会阶层流动急剧加速C.选拔方式多样,凸显学而优则仕的理念D.来源多元,依托权贵腐败习气非常明显

6.

1864年,中国对外贸易额9486.5万海关两,到1893年增长到26799.5万海关两,晚清末年已突破84884万海关两。这说明(  )

A.清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B.中国的开放程度不断扩大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D.中国海关自主权日益丧失

7.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 新政开始后,清政府下令在全国一些重要城市设立各种军事学堂,以满足新军扩编的需要……新军比起旧军来,确实表现为一种力量,但这种新的力量对腐朽的清王朝来说,却是一对深刻的矛盾。 作者旨在强调新军(  )

A.提升了清朝军力B.激化了社会矛盾C.导致了政府腐败D.加速了王朝灭亡

8.

1933年到1934年,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大量收购白银,引起中国白银不断外流。1935年,国民政府公布 币制改革 方案,规定以三家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白银收归国有。这次改革(  )

A.是美元贬值政策影响的产物B.初期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C.确保抗战时期金融持久稳定D.是应对经济危机冲击的举措

9.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西南民族访问团在当地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召开民族代表座谈会,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该团旨在(  )

A.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B.检查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C.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相关民族政策D.清除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存在

10.

以下是1949—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建交国数量变化柱形图。这反映出我国(  )

A.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冲破了西方国家外交孤立B.在 文革 期间外交事业逐渐陷入停滞状态
C.中美正式建交后进入新建交国增长最快阶段D.受苏联解体影响新建交国家的数量明显下降

11.

中国精神 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内涵深刻,意义深远。下图近现代 中国精神 的发源地与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

A.①井冈山精神B.②西柏坡精神C.③铁人精神D.④特区精神

12.

《十二铜表法》中关于法律程序的规范占整个法律条文的1/4,程序正义被视为 看得见的正义,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 ,如在其第一、二、三表中就诉讼程序做了详细规定。这样的规定(  )

A.结束了贵族对法律的随意曲解B.有助于限制贵族的垄断专横C.调整了罗马帝国各民族的关系D.保证了罗马法更加简洁有效

13.

也许人们会问,为什么像贞德那样的一个农家女孩,会如此关心法国的国王?统治法国的国王应该是一个法国人,贞德对此确信不疑……这种忠诚是难于描述的,若要加以解释,则更是难上加难;不过在15世纪里,这种忠诚的的确确比早先更为壮大了。 作者意在强调15世纪的法国(  )

A.资本主义迅速发展B.专制王权日渐强大C.宗教信仰更加虔诚D.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14.

冲突中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相互制约的历史传统通过冲突而达到融合,在融合中超越传统,从而完成变革,产生新的政治制度。下列符合这种模式的历史事件是(  )

A.王安石变法B.光荣革命C.北美独立运动D.戊戌变法

15.

美国早期的联邦政府文官一直实行任命制,其标准是家庭出身、品德和才能。1829年民主党人杰克逊任总统时,因为许多官员对他和民主党公开表示不满,杰克逊就利用职权罢免了许多联邦官员,启用了一批民主党支持者。此后,政党分赃制逐步形成。这种做法(  )

A.加强了政党对国家政治的控制B.有利于政府工作的合法性C.有效防止了贪污腐败现象发生D.破坏了三权分立民主原则

16.

德国于1863年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再加上20世纪初颁布实施的其他医疗、工伤、失业等法律,建立起了较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由此可知,德国社保体系确立过程的显著特点是(  )

A.立法推进B.立足企业C.多方共建D.强制参与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下列材料:(11分)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形态渐趋完善。随着国家控制力的增强,户籍制度逐步发展起来。各诸侯国对士、农、工、商 四民分业 分别登记,地方官对所掌户籍和赋税要造册上报中央,以查考其政绩。户籍制度名称和形式各异,没有统一。秦朝时期,不仅区分了各种不同的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制定了户主申报和审查核实的登记程序,登记内容有户主的姓名、身份、籍贯和年龄,也有户内成员的姓名、年龄和健康状况,祖宗三代出身情况及家内人员与财产类别等项内容,有时还有身高的记录。所有这些内容,都是为了对民户加强控制和便于征发兵役、徭役及课取赋税服务。对虚报户口的或未经官府批准而擅自更籍的,严加惩罚,还作出了不许擅自迁徙、迁徙时必须审核、必须办理更籍手续等规定,并把户籍法律制度以成文法典布之于众。户籍制度至此正式形成,后世王朝大多承袭了秦朝的户籍制度并不断完善。

—— 摘编自张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概括指出户籍制度兴起的原因及秦朝户籍制度的特点。(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户籍制度形成的意义。(5分)

18.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据统计,我国目前现有农作物中,至少有二三百种是来自国外。宋代以前传入我国的农作物大多原产于亚洲西部,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多为果品和蔬菜,少有粮食作物。明清时期,美洲作物及粮食作物所占比重相对加大,这些美洲作物能够传入中国也得益于地理大发现及新航路的开辟,或是由葡萄牙及西班牙航海者发现美洲大陆后首先将美洲作物带回欧洲后,以欧洲为跳板传入中国,或是传入中国周边地区后再传入中国。概括而言,中国与世界各地区之间的农作物传播持续了4000余年。

—— 摘编自崔思明《明清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
所有的人类历史都在一定的生态背景中展开。1492年,哥伦布开创了跨大西洋的定期物种交流,这一过程最显著的结果是美洲印第安人获得了一大批新的植物和动物,新的农作物在某些程度上拓展了美洲农业的潜力,并使当地人的饮食更加多样。但同时他们也染上了到那时为止他们仍不熟悉的破坏性疾病,包括天花、麻疹、腮腺炎、百日咳和流感等,这些传染病在1500年到1650年间在美洲肆虐,夺去了50%-90%的当地人的生命。南北美洲向世界食品作物库贡献了玉米、马铃薯、烟草、番茄、菠萝等物种。其中一些作物给非洲和亚欧的广大地区造成了革命性的结果。

—— (美)约翰·麦克尼尔《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至明清时期外来农作物的来源地、品种和路径的变化,并指出明清时期外来农作物传入的原因。(9分)
(2)据材料二,指出哥伦布开创的物种交流对美洲社会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当时的中国这种 革命性的结果 是如何体现的?(5分)

19.

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中共自诞生以来,就非常重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于1924 年10月8日开设 双十特刊 ,刊登3篇文章纪念辛亥革命。文章深刻分析了辛亥革命产生及失败的原因,着重阐述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及纪念辛亥革命的目的。1927年10月10日,中共发表了《为辛亥革命纪念告民众书》,揭示了国民党 自绝于工农民众 自绝于他过去的革命历史,自绝于辛亥革命的事业 的反动本质。此后一段时期,中共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基本处于停止与失语状态。1937年10月,中共《战斗》刊发 双十特辑 纪念辛亥革命,呼吁 党无分派系、地无分东西 对外抗战、对内民主 ,完成孙中山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的遗愿。

—— 摘编自周斌《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辛亥革命的纪念》

材料二
中共的辛亥革命纪念活动既有重申和重演的特征,更是从现实出发,赋予纪念活动的时代内涵。胡锦涛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 我们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终结两岸对立,抚平历史创伤,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 摘编自刘建庄《论新中国成立以来对辛亥革命的纪念活动》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对纪念辛亥革命所持态度的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中国共产党所持态度变化的原因。(9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重申和重演 的辛亥革命历史意义有哪些内容?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辛亥革命纪念活动被赋予了怎样新的时代内涵?(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

18~20世纪部分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时间

事件

1776

改良蒸汽机投入生产

1858

伊丽莎白塔大本钟建成

1863

英国通过《工业发展环境法》

1864

苏州洋炮局诞生

1870

英国铁路25万千米

1917

天津永利碱厂筹建

完成下列要求:
从表中提取三条相互关联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