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浙江省杭州八校联盟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浙江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34 浏览数:671

一、单选题

1.

关于尧舜禹禅让问题,孟子认为 昔行,舜荐禹于天,十年有七,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 ;韩非认为 舜逼尧,禹逼舜……人臣弑其君者也 。二人认识不同主要源于各自(  )

A.阶级立场B.政治思想C.历史视角D.史料选择

2.

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变化。下列最能体现 周秦之变 的是(  )

A.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B.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C.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D.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

3.

表1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 
表1

时 期

概 况

高祖、太宗时期

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

高宗、武后时期

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

玄宗时期

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

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4.

下图是反映17世纪英国政治生活的一幅漫画。下列对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①二者的 角力 可追溯到《大宪章》 ②议会的胜利实际上是民主的胜利
③《权利法案》使国王失去了全部权力 ④二者 胜负 决断于 光荣革命 结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5.

公元前430年雅典发生瘟疫后,伯里克利成为雅典民众发泄怨气的对象,将军职务被罢免,并被判处巨额罚款。但是雅典人不久后又选举他为将军,并且把国家事务交托给他处理。这一现象说明雅典(  )

A.平民权力至上B.民主制度达到高峰C.实行轮番而治D.采用直接民主方式

6.

陈夔龙在《梦蕉亭杂记》中写道: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这反映出(  )

A.一些变法措施客观上阻碍变法推进B.裁减冗员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C.变法的阻力主要来自清廷冗滥官员D.变法触动了广大市民阶层的利益

7.

西方的文官制度是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断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的,关于西方文官制度合理的是(  )
①英国是西方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
②1883年美国建立了文官制度
③西方的文官可任职到退休
④西方国家的每个公民都可以参加文官考试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

8.

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奖励出身大致可分为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五级,依据各级不同情节,分别由官府予以录用。 此规定应出自(  )

A.新政时期更新选官制度B.清政府时期《奏定学堂章程》C.南京临时政府法规草案D.北洋政府《文官考试法草案》

9.

唐朝注重法律的制定。流传到今天的《唐律疏议》是唐高宗永徽四年颁行的律文,在中国和世界法制史上都具有重要影响。下列关于《唐律疏议》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继承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经验 ②被认为是历代王朝创制法律制度蓝本
③废除了自汉代以来礼与法的结合 ④我国现存的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0.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完成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推动了民族融合;有人则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是迂腐的儒化和消极的汉化,最终导致国家的衰亡;也有人在肯定他汉化改革的同时,又对其不加区别的吸收汉文化表示批评。这些认识说明(  )

A.研究者叙述历史的主观性B.历史事实随史料变化而变化C.历史评价缺乏一定的标准D.从不同评价中就能发现真相

11.

12—16世纪,欧洲各国先后出现对罗马法进行注释、评论和解释,并将其基本原则和念适用于法律实践的热潮,史称 罗马法复兴 。这一热潮的出现(  )

A.奠定了西方近现代法治理念的基础B.缘于罗马法承载着时代需求和价值C.反映了对古罗马文明的继承和创新D.说明罗马法的司法原则具有斗争性

12.

中国在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如下表所示。这些成就表明 (  )

类别

制造业

货物贸易

商品消费

外资流入

外汇储备

整体经济实力

世界

排名

第一

第一

第一

第二

连续多年世界第一

第二大经济体

A.两个一百年 的奋斗目标已经实现B.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已经完全实现C.一带一路 倡议辐射作用日渐凸显D.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逐步现代化

13.

监察体制一直是专制帝王用以控制国家和人民,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演变一定程度上也是皇权不断加强的折射。下列史料所记载的监察体制,按照其存在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御史台)中台建于大都,西台建于陕西,南台建于建康。其余各道设廉访司,隶于三台。
郡守掌治其郡,有丞;尉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监御史掌郡监。
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案,以六条问事……”
三京、诸路大辟罪,狱既具有非理致死者,委纠察提点刑狱官察知。

A.②①③④B.④①②③C.②③④①D.③②④①

14.

费孝通指出: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华民族的概念已有几千年的历史B.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列强入侵的产物
C.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有独特的发展道路D.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实现充满着偶然性

15.

如下图所示,面对游牧民族的进攻,某帝国采取 用制险塞 的隔绝固守之策维护统治。据此判断这一帝国是(  )

A.大秦帝国B.大唐帝国C.大明帝国D.大清帝国

16.

黄宗羲认为,“(明代)盖大权不能无所寄;彼宫奴者,见宰相之政事坠地不收,从而设为科条,增其职掌;生杀予夺出自宰相者,次第而尽归焉 。上述主张认为,明代政治体制特点是(  )

A.内阁大学士掌握相权B.六部分工细致权责明晰C.易出现宦官专权现象D.形成朋党之争党锢之祸

17.

有学者指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在欧洲大陆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状态的格局,但这种格局并非是一种神圣的稳定局面。事实上,各国的兴衰更替以一种令人目眩的速度进行着。局面不能持久稳定的根源在于(  )

A.各国综合实力发展不平衡B.体系自身存在严重的弊端C.近代外交制度出现并发展D.和约并没能完全制止战争

18.

在长期流通铁钱的四川地区,产生了北宋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纸币的流通遍及东南诸路、两淮荆湖及四川各地。这反映出(  )

A.南宋纸币推广和北宋一脉相承B.南宋经济生活水平远高于北宋C.纸币在两宋的流通日益广泛D.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货币变革

19.

唐前期,继续推行 均田制 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  )

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

20.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建立了国家公务员制度,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新时期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点有(  )
①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律化、现代化
②文化程度呈现高学历化
③录用的规模和范围的不断扩大
④录用过程的透明化、公开化和平等化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1.

根据美国宪法,总统集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力量统帅于一身,除拥有属于其本职的行政权、外交权和军事权之外,还掌握着部分立法权和部分司法权。这里 部分立法权和部分司法权 指的是(  )

A.对立法拥有一定的否决权B.对法官拥有灵活的任免权C.对宪法拥有权威的解释权D.对国会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22.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在下令建造无忧夏宫时,遭到了附近一位磨坊主的申诉,因为行宫的修建导致他的磨坊因为风沙而必须停工,但他却仍需要支付磨坊的年佃租。最终国王认可了他的申诉,并且出资赔偿,让他在别处建设新的磨坊。由此可知此时(  )

A.国王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B.普鲁士的社会矛盾异常尖锐C.公民的财产权得到一定保障D.遵守法律成为社会的共识

23.

著名法学家江平认为, 所谓法律理念主义,就是把法律从工具、从制度变成治国的理念 。下列选项中,最有可能被该学者视为 中国走向法律理念主义 的标志性事件是 (  )
A.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B.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颁布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1999年将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写进宪法

24.

2020年 新冠 疫情突然来袭。面对危难,白衣 逆行者 、疫区 守护员 最美 建设者 纷纷出现,无数个默默无闻的 小人物 ,筑起了生命健康的防护墙;描绘了同舟共济的画面。据此可知(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践行B.我国注重以德治国C.艰苦奋斗精神是时代精神主流D.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十分成功

25.

图1为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措施: ①平定准噶尔部叛乱;②签订《尼布楚条约》;③实行 改土归流 ;④推行 海禁闭关
其中在丙处采取的措施是 (  )

A.①B.②C.③D.④

26.

中华文明是多元的,其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民族交往的历史表述正确的有(  )
①秦始皇在百越地区置郡县管理   ②唐太宗在西突厥地区设羁縻府州   ③元朝设置理藩院主管民族事务   ④清初汉藏工匠共同扩建布达拉宫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27.

民族国家 指在同一政府治理下,有共同历史、文化和生活习惯的民众共同体。在欧洲历史上,促进民族国家形成的事件有(  )
①文艺复兴促进各民族文化形成   ②黑船事件引发日本民族危机   ③宗教改革推动各民族意识高涨   ④国际工人联合会在伦敦成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8.

荷兰人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中写道: 根据一般规则:本人是处理自 事务的最佳裁断者,因而拥有发动战争之权力的人,乃是唯一拥有缔结和约之权力的人。由此推导,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 这段材料的核心内容为(  )

A.君主制定条约可以保证世界的和平B.强调了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体地位
C.确认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D.开创了通过谈判达成协议来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29.

下图是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增长情况,对图中数据解读错误的是(  )

A.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广泛发展友好关系B.改革开放后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取得巨大成就
C.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D.世纪之交中国巩固与发展大国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

30.

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是明清时期封建统治者采取的重要改革措施,对于他们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①属于我国赋役史上的重大改革 ②都使封建政府的税收减少
③都加强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 ④都有利于农业的商品化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④D.②③

二、材料阅读

31.

国家是文明诞生的重要标志,国家统治是依赖政治制度实行的,政治制度不是一蹴而成的,政治制度建设都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材料二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以上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朝和唐朝政治制度 大变动 分别指什么?结合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 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 分别指什么?(5分)
材料三
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根据过去的经验,坐在龙椅上的人物虽以道德号召,要不是以出卖旁人为习惯的老手,即是一个被人愚弄终身的小儿……要不是有了这些原因,1911年的革命不可能如是侥幸成功。……军阀割据在这段时期内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八十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

——摘自黄仁宇《中国人历史》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旧体制 已拆卸 是指什么? 不能衔接 的新制度是指什么?新旧体制不能衔接导致中国当时出现了什么社会现象?(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2分)

32.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选举制度,在三代以前,是与世袭并行的。之后,由于上级的腐化和下级的进步,主持国政者,为求政治整饬起见,不得不逐渐引用下级分子。乡间的贤能,渐有升于朝廷的机会。汉代的用人,是比较没有什么阶级之见的。但是,贵族的势力,本来潜伏着;而是时的选举,弊窦又甚多。遂至激成九品中正之制,使贵族在选举上,气焰复张。结果,就酿成晋初刘毅所说的, 惟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进士科始于隋,科举之制兴于唐,在取士上,是比较公平的。进士科虽亦兼试经义及策,然所重的是诗赋。明经所重的是帖经、墨义。诗赋固然与政治无涉,经学在政治上,有用与否,自今日观之,亦成疑问。明清,考试关防,日益严密。此似不尊重人格,但利禄之途,应试者和试之者,都要作弊,事实上亦是不得不然的。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从汉代到唐代选官制度发生变化的原因。(4分)
材料二
下列图片所示为唐代前后期高级官员中,贵族出身的 官二代 贵二代 以及平民出身的非 官二代 的比例情况。

——代谦、别朝霞《土地改革、阶层流动性与官僚制度转型:来自唐代中国的证据》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的利弊。(4分)
材料三
光荣革命后,旧制度带来贪污腐败、卖官鬻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这些严重影响到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加速发展经济和实现自由竞争的愿望。19世纪5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更加专业化,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业。

——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2分)

33.

法律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春秋时期,贵族认为刑律越秘密越好,利于贵族随意处置百姓,增加专制的恐怖和神秘。郑国子产根据已有刑法重新编订了三种刑法,在公元前536年 铸刑鼎 ,把惩治犯罪的刑律铸在金属鼎上,向社会公布;让百姓明白法与非法的界限,知道犯法会得到怎样的处罚。结果,社会治理透明度增加,犯罪案件减少了。
公元前452~前450年,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要求下,古罗马先后编订出十二个法表,镌刻在青铜牌上,公布于罗马广场,即《十二铜表法》。该法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的习惯法的汇编。在后世的岁月中,它虽经多次修订,但始终是古罗马的基本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郑国子产 铸刑鼎 与古代罗马编订《十二铜表法》共同的历史价值。(2分)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启蒙思想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在法律内容上,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 天赋人权 和人人平等思想,注意保护个人的各种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在司法实践中,为了保证从立案到审理再到判决的每个程序的公开公正,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独立、专业的律师为被审判者提供辩护,可以减少法官对法律的误读;从普通民众中产生陪审团,参与案件审理和判决,使民众能够直接参与法律事务。西方法律制度强调保护私有财产,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4分)
材料三
1954年宪法既确认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又在原则实现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上,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它记载了我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奋斗的胜利成果,又总结了建国五年来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共同纲领》。1982年宪法体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曹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问题研究》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 1954年宪法 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中国民主法制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就。(4分)

34.

自古以来我国非常重视民族关系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主要是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 益田一顷,益宅九亩 拜爵 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 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 。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自汉代起, 汉人 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3分)
材料二
唐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还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唐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治边政策的特点;并说明边疆治理的意义。(5分)
材料三
毛泽东同志指出: 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 1952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全国先后建立了省级自治区5个;地区级自治州30个;县级自治县117个。

——摘编自杨秀珍《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2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