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中华民国三十八年一月三十日
二、材料阅读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摘编自王利中《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
——摘自《经济社会史评论》(2017.1.第56—67页)
——摘自齐世荣 廖学盛主编《20世纪的历史巨变》
三、开放性试题
阶段1
中国古代
史书记载历代王朝治乱盛衰、得失存亡,帝王将相的功过是非为主要内容,表现出明显的历史循环论。
阶段2
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
史书内容表现出以世界历史为视角的国家盛衰、民族存亡的经世致用思想。20世纪初,梁启超提倡“史学革命”,指出:“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公理公例者也。”
阶段3
20世纪20年代至1931年
以顾颉刚、钱玄同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出现疑古考信的热潮;胡适和王国维在清代乾嘉考据学的基础上,提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二重证据法(将文献和文物资料做印证研究)”等新的历史研究法。1924年李大钊《史学要论》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
阶段4
1931—1949年
顾颉刚于“九·一八”事变后创办了《禹贡》学刊,注重对历史地理和边疆地理的研究;大量通史、断代史论著问世,如钱穆的《国史大纲》,吕振羽的《简明中国通史》,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
阶段5
1949—现在
1978年以前研究历史事件和人物从阶级出身、阶级属性和阶级作用入手,政治态度分为革命与反革命,对外关系分为爱国与卖国。1978年后,史学研究学术交流频繁,学术空气活跃,一些禁区被打破,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了全新的研究和评价。
——根据瞿林东《中国简明史学史》和宋衍申《中国史学史纲要》内容整理
四、材料阅读
——根据《世界史纲》内容整理
——根据《西方文化与近代中国》内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