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河北省沧衡八校联盟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19 浏览数:440

一、单选题

1.

汉文帝时,丞相申屠嘉觐见文帝时,宠臣邓通对其无礼。申屠嘉回府后,召邓通诣丞相府,准备杀邓通。恰好文帝的使节召邓通入宫,才使邓通得免一死。由此可见,当时(  )

A.亟需澄清吏治B.朝廷党争激烈C.皇权岌岌可危D.丞相位高权重

2.

如表所示为我国历史上几场有代表性的变法运动。据此推知,表中评判改革成败的标准应是(  )

变法运动

主要领导者

变法内容

结果

商鞅变法战国

秦孝公、商鞅

编制户口,推行小家庭政策,重农抑商,奖励军功,制定二十级爵,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

变法成功,商鞅被处死,但改革加强了秦国的国力,确立了封建经济制度,为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战国

赵武灵王

改革的中心内容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

改革成功,虽然赵国最终为秦所灭,但改革提高了赵国军事力量,推动了赵国封建化。

王安石变法北宋

宋神宗、王安石

机构改革,军队改革,赋税改革,科举改革,兴修水利等。

变法失败,王安石被罢相,法令亦陆续被废止。

A.改革是否推动了历史进程B.改革是否提高了国家实力C.措施是否完全得到了落实D.改革家是否获得君主重用

3.

如表所示为英国文官制度形成和发展进程(部分)由如表可知,英国文官制度(  )

1805

英国财政部开始设立事务官。

1830

英国其他各部也相继设立事务官,以解决工业革命带来的新的社会事务管理问题。

1832

第一次议会改革,为文官制度启动奠定了基础。

1854

英国议会提出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又称为《诺斯科特─屈维廉报告》。该报告奠定了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基础。

1855

帕麦斯顿内阁颁布《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决定成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独立主持文官考试。

1870

颁布了关于国家文官制度的第二个枢密院令,补充规定,凡未经考试并持有文官事务委员会颁发的及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官职。至此,世界近代史上第一个文官制度在英国正式确立。

A.受社会经济和政治变化影响B.发展过程历经曲折C.使复杂的社会矛盾得以缓解D.主导政党政治发展

4.

南京国民政府在各级公务员的任用资格上,均有 对民国有勋劳或致力于国民革命X年,经证明属实 的字样;在考试科目上,无论高等考试还是普通考试,或是特种考试,均有中国国民党党义或三民主义等科目。这表明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录用制度(  )

A.体现了选拔程序的严谨性B.激发了革命青年的家国情怀C.推动了文官体制的近代化D.具有较强的党派性和政治性

5.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越来越多的城市暴发户将宅第修建并装饰得比贵族的更加富丽堂皇,并将此视为一种 崇高 精神追求的表现,全然不顾忍让、禁欲的教义。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

A.天主教会社会教化思想的转变B.贵族阶层的政治地位显著下降C.发财致富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D.生产力发展对宗教伦理的冲击

6.

《临时约法》的制定者缺乏代表性,所以在内容上很难反映各阶层意见,虽然其内容是先进的,但从形式来看,科学性、民主性均有所欠缺。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两千多年专制传统的国家, 从天而降 的宪政民主如同闹剧。材料可用于解释近代中国(  )

A.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性B.阶级矛盾难以调和C.全面学习西方的必要性D.立宪活动的欺骗性

7.

至元元年(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设立总制院,总理全国佛教事务并统辖吐蕃地区的军政事务。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尚书省右丞相兼总制院使桑哥,认为总制院责任重大,故向忽必烈奏请,根据中国唐朝时期在宣政殿接待吐蕃使臣之例,将其更名为宣政院。宣政院的设立(  )

A.反映出政府直接管理西域地区B.说明元朝照搬了唐朝民族管理政策C.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D.表明中央政府对西藏进行正式管辖

8.

1998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以人权危机为借口,在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开始了对南联盟(今塞尔维亚、黑山等国前身)的空袭,造成超过200名平民丧生,数千人受伤,超过20万塞尔维亚人被迫撤离科索沃。北约的这一做法(  )

A.显示了北约对外援助目标B.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精神C.践行了国际法的基本准则D.维护了科索沃人民的利益

9.

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国的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尽力保护国外华侨的正当权益。由此可见,新中国(  )

A.积极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B.与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C.实行 另起炉灶 的外交方针D.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0.

世界银行成立后首先是帮助欧洲国家和日本在二战后重建,日本和西欧国家 毕业 (达到一定的人均收入水平)后,世界银行的业务完全集中于发展中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世界银行也开始向东欧国家和原苏联加盟共和国贷款。这表明世界银行(  )

A.致力于成员国的复兴与经济建设B.逐渐由发展中国家主导C.强化了意识形态对国际金融的影响D.致力于战后的国家重建

11.

雍正晚期,国家库存银两由康熙晚期的800万两增加到6000多万两。全国人口更是由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1913万人猛增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的3.01多亿人。这些现象的出现客观上得益于(  )

A.康乾盛世 的来临B.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C.大一统局面的形成D.政府的与民休息政策

12.

案比 是指汉代的户口登记与核查, 案验以比之,犹今貌阅也。每年的八月,一地的各户人等都要至县衙接受县吏统一案验、登记。在案比的基础上,乡、县逐级统计,然后编造户籍,由各县、道上计于郡、国,郡、国再上计于中央。 这一做法(  )

A.消灭了地方割据势力B.旨在控制和剥削百姓C.导致百姓的赋役沉重D.有利于人口快速增加

13.

德皇威廉一世在1881年11月颁布的 皇帝谕告 中明确指出:工人因工伤事故、伤残和年老而出现经济困难时应得到生活保障,有权得到政府的救济,工人保障应由工人自行管理。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

A.工人阶级反抗政府的斗争激烈B.工人运动推动了民主改革C.注意到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D.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动摇

14.

如表所示为某同学搜集的关于我国原始聚落遗址的相关信息。这可以用来说明(  )

时间

遗址

居民生活状况

距今约七千年

浙江余姚河姆渡

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

距今约五六千年

陕西西安半坡村

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

A.男耕女织模式初步形成B.区域文明发展的同步性C.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D.先民食物来源的单一性

15.

据统计,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2020年,中国粮食生产总产量仍高达66949万吨,成功实现 十七年连丰 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超出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这说明我国(  )

A.粮食生产基本实现了自动化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成效显著C.粮食安全问题得到根本解决D.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期国家时期,治国犹如治家以安定、和睦为先。在当时的社会结构下,社会的每一分子通过血缘关系这一纽带联系在一起。 礼之用,和为贵 ,诸子百家均认为社会成员之间应和睦相处,不争、无讼。……自汉代独尊儒术以后,孔子所说的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这一观点, 成为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一以贯之的基本诉讼理念,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的诉讼立法和司法实践.成为千百年来司法活动和诉讼实践的行动指南……” 无讼 理想的渊源也包括 天人合一 的理念,即天人感应相通,合而为一,天道自然和谐的秩序应该为社会秩序所效仿。
材料二
在任何一个国家,社会的和谐稳定、秩序的井然有序都是为政者追求的目标之一。中国古代社会亦然。统治阶级鼓吹构造一个无讼、狱空的理想社会,从具有神秘色彩的《周易》所谓的 讼,终凶 ,到后世一以贯之的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忍让、不争,都极力反对争讼。封建统治者为了达到 无讼 的目标,采取各种手段劝民息讼。清代某地地方官的《劝民息讼告示》说: 本府不忍见你如此,所以苦口劝你 ,若进行诉讼 家产先已典卖空了,你的身子先已折磨坏了 枷杖收卡 败了身家,送了性命 。此外,审判程序严格(形式化)、诉讼成本高等,也是劝诫民众息讼的理由。调处息讼是州县官的政绩和 大计 (考察地方官)的重要指标。因此州县官对于自理案件,首先着眼于调处,调处不成时,才予以审决。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建峰《古代民事司法领域怜贫扶弱现象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 无讼 理想的思想渊源及其产生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地方官员热衷于追求 无讼 的原因及其常见手段。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吸纳历代经验,建立了系统、完备的救灾制度,其内容主要包括报灾、勘灾、筹赈、赈灾、善后等多个方面,基本覆盖整个救灾过程。清朝将救灾责任法律化,救灾立法体系严整灵活,从而确保救灾制度有效运行。清代注重防救结合,建立了一系列防灾的相关制度,比如用于储粮备荒的仓储制度。其中,作为历代仓储最基本形式的常平仓自西汉创立,一直为后代沿袭。

——摘编自赵晓华《清代救灾制度为何效果显著》

材料二
二战后,西方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则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国家干预下的社会平等。在这一目标的带动下,资本主义福利制度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但是,到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福利制度的发展形势出现极大的转变,逐渐暴露出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政府开支增加速度快,导致出现了财政赤字现象,增加了税收负担,如此便降低了生产效率;其次,市场机制作用被削弱,严重阻碍了竞争与生产;再者,如今国际领域已经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各个国家面临的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此环境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经济制度降低了原本的竞争力,导致平均利润降低,最后,福利制度本质上属于一种奖惩机制,所以也会对社会风气、资本主义社会原本的竞争精神造成破坏。

——摘编自魏煦哲《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福利制度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救灾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福利制度。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之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是应时而生、适时而变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新秩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得到资产阶级的颂扬和讴歌。但是,其以人民的名义提出反映资产阶级利益的要求这一最根本的问题遭到了社会主义者的猛烈抨击。由于没有消灭私有制,没有消除资产阶级对广大工人的剥削和压榨,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广大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即使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间的矛盾它(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也无力解决。因此,尽管资本主义国家也有民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但资本主义社会仍然经常处于分裂之中,并不能集中、整合、动员和号令全国力量团结一致解决关系全民族利益的共同事务。

——摘编自徐大同《准确认识西方政治民主制度》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展开阐述。(要求:自拟标题,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原产于美洲的马铃薯被引入西班牙。马铃薯作为粮食一开始并不为食用燕麦等谷物的欧洲人所接受。最初,欧洲人将马铃薯视作为观赏作物,只欣赏其花朵。17、18世纪,瑞典的约拿斯开始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普及种植这种高产作物,同时法国也开始推广种植,德意志的腓特烈二世(普鲁士国王)甚至下达法令强迫农民种植这种作物,不然就 削去农民的鼻子 。马铃薯由此在欧洲得到普遍推广。爱尔兰在17世纪中叶在全岛普及了马铃薯。在爱尔兰,每英亩地可以产出6吨左右的马铃薯,而燕麦等谷物则不到1吨。马铃薯比起其他农作物更易生长,收成明显也高多了,即使其他农作物歉收,马铃薯仍有收成。这对于长期受英格兰压迫的爱尔兰农民来说无疑是福音。1760年爱尔兰人口为150万人,1841年攀升至810万人。

——摘编自潘雨晨《改写爱尔兰命运的七年饥荒:人口剧减,与英国决裂、大量移民美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马铃薯在欧洲得到推广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铃薯的种植对欧洲的影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