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区2022年高考一模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上海市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14 浏览数:1762

一、填空题

1.

文明的进程

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的意义更大。

某学习小组编写历史长河墙报,请将图片所反映的历史内涵填入示意图中。(填写字母)

二、简答题

2.

根据填写的历史长河墙报信息,概括文明进程的历史特征。(4分)

三、填空题

3.

商鞅变法与国家治理(8分)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有许多次,变法所处时代不同,其历史意义也不尽相同。
请将下列左侧不同时期的变法与右侧的特征相对应(填写字母)(8分)

四、单选题

4.

材料一 
    令送粮无取僦(租赁),无得反庸(通),车牛舆重设必当名。然则往速来疾,则业不败农。 
——《商君书》(战国时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 
(附译文:命令运送粮食的人不能花钱雇别人的车,更不准运粮车辆在返回时揽载私人货物。车、拉车的牛、车在运粮时的载重量服役时一定要同注册登记时一致。如果这样的话,那么运粮车就会去得迅速回来的也快,运粮的事就不会危害农业生产。)
材料一体现的商鞅变法内容是( )(2分)

A.废除井田制B.奖励耕织C.奖励军功D.建立县制

五、开放性试题

5.

材料二 
2002年里耶出土的秦简记录了秦始皇时一条令文:传送委输,必先悉行……急事不可留,乃兴徭。……田时也,不欲兴黔首。 
材料三 
缪力本业,耕织致票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6分)
材料二、三能否对材料一进行佐证,说明理由?(6分)

6.

材料四 

王安石

卫鞅之于孝公,尽取秦法而更为之,尽取秦民而束缚驰骤之。虽甘龙辨说之烦,秦民言令不便者以千数,而鞅终不为沮,卒之国内大治,诸侯重足屏息,争西向而割地。

司马光

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为相十年,人多怨之……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概括材料四中,王安石与司马光对商鞅变法的看法。

7.

分析王安石与司马光对商鞅变法形成各自看法的原因。(6分)
(6分)

8.

(三)棉花:撬动世界的植物( 22 分) (8分)

20213月,新疆棉花事件掀起了新一轮棉花战争,再次引发热议。

材料一
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棉纺织物是古代印度4—5千年前的三件棉织品残片。
公元前6世纪,印度棉纺织品开始被销往至欧洲,在罗马帝国棉纺织品成为贵族垂涎的物品。11—13世纪,意大利威尼斯支配着地中海世界的棉花贸易。
根据文献与出土资料,在公元前2世纪开始,棉花通过3条不同的途径传入中国。元代,棉花在江南广泛种植,松江成为全国棉织品中心,16世纪开始行销到欧洲,1819年达到330多万匹。
大航海时代之后,美洲陆地棉因欧洲殖民者的到来,在世界各地得到栽培和种植。
                                                                                                       ——摘编自曹瑞臣《棉花的全球传播》
根据材料一,概述棉花的传播与贸易情况。(8分)


9.

材料二 

1784年,英国商人塞缪尔在曼切斯特建造了一个使用水力纺织机的棉纺厂,雇佣了一批当地的孤儿做工人,原料用的是美洲加勒比的棉花,产品一部分销往欧洲,一部分运往非洲满足那里的奴隶贸易,还有一部分送往美洲,供给自己家族那里蓄养的黑奴。

——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你如何理解材料二所述的历史现象。

10.

材料三 
(8分)
综合以上材料,你如何认识 棉花是撬动世界的植物 这一观点。

六、填空题

11.

民族复兴之路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完成下列填空(10分)
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A运动、B运动、C变法、D运动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告终。孙中山先生领导的E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七、开放性试题

12.

材料一  
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 (6分)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13.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站在时代前列,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旗帜,……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 
——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中孙中山为 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 而进行的理论创新是什么?(2)

14.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

时间

事件

1954

制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

1978

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改革开放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逐步推广。

1980

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1992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19

中共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体目标。

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 民族复兴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