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28 浏览数:374

一、单选题

1.

清朝学者顾栋高发现,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有二十个国家曾经迁移过:同一个国名,在不同时间代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地方。有学者仔细地将这些国家的迁移记录画在地图上。几乎毫无例外,这些国家都是从比较接近宗周(今西安)或成周(今洛阳)的核心地区,逐步往外移。这主要反映了(  )

A.兼并战争的激烈B.中央集权的强化C.统治范围的扩大D.宗法分封的破坏

2.

东汉名臣刘宽,他的一块墓碑上竟然列出约三百个门生的名字,其中有九十六个是当时在职的官吏。不仅如此,他的另一块墓碑上还列出了五十个属吏的名字。这主要体现了(  )

A.宗法制度全面恢复B.豪强势力趁势而起C.地方势力把持选官D.地方政治腐败黑暗

3.

有学者指出:“(唐朝)天子对臣下的奏章批示时,所用的文字,都很友好温和,决不用命令的口吻。然而到了明清时代的批文,就完全使用对仆从一样的粗鲁的词语,成了命令。 这一现象体现了(  )

A.纲常伦理逐渐淡薄B.君主素质不断降低C.君主专制空前强化D.君臣矛盾日益激化

4.

长老会议是斯巴达城邦的重要权力机构,两个国王为主持者,另二十八人由公民大会从年过六十的贵族中选举产生,终身任职,凡国家大事都由长老会议讨论决定,再交由公民大会通过。这一设计(  )

A.排除民众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B.使公民大会职能发生了改变C.确保了行政决策的公正与无私D.体现了贵族寡头政治的特点

5.

1806年,英国政府为了提高征募新兵的效率,内阁建议准许天主教徒在军队可出任所有军职,但国王乔治三世却下令内阁撤回建议,而且要承诺日后不要再提出这样的建议。当时内阁同意撤回建议,但反对承诺日后不作同类建议,结果内阁在1807年被罢免,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君主立宪有名无实B.文官制度建立势在必行C.责任内阁尚待完善D.宗教矛盾激化一触即发

6.

1788年,麦迪逊在《纽约邮报》上发表文章称: 新宪法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数量有限,而且都有明确定义。而其他留给各成员国政府(即各州政府)的权力,数量众多且没有明确限定。 该观点(  )

A.背叛了独立战争的承诺B.引发美国政治动荡分裂C.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D.保证了各州权力的平等

7.

宣统三年(1911年)5月8日,清廷裁撤旧内阁和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内阁总共13人,满族即占到9人,其中皇族7人,汉族竟然只有4人。时人嘲讽其为皇族内阁。由此可见清末立宪活动(  )

A.实践了三权分立的理念B.获得了帝国主义的支持C.孤立了清朝政府的统治D.推动了清末新政的实施

8.

1930年,有国民党党部声称: 训政之时,以党权代民权,则政权属于党,治权属于政府,即党行其权,政府尽其能,是谓党治。 这体现了(  )

A.孙中山训政理念得到践行B.政党政治蓬勃发展C.国民党力图维持一党专政D.国民革命即将实现

9.

商鞅将周代五等爵制转变为二十等爵制(最低为公士,最高为彻侯)同时扩大受爵范围,平民也可以受爵,按照军功依次晋升,依爵位高低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奴婢。这一改革措施(  )

A.否定了官僚贵族各项特权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恢复了西周的宗法分封制D.激励了秦国人的进取精神

10.

张居正曾言: 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恐亦难以底绩而有成也。 此语旨在强调(  )

A.加强官吏考核B.重视人才选拔C.完善监察体系D.健全法制建设

11.

《孟子》云: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这些做法(  )

A.维护了家国一体的宗法制度B.导致了周天子地位的衰落C.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D.巩固了世卿世禄的分封制

12.

宋代实行取解制,即由各地选送士子入京参加进士考试。治平元年(1064年),欧阳修上《论逐路取士札子》云: 今东南州军进士取解者,二三千人处只解二三十人,是百人取一人,盖已痛裁抑之矣。西北州军取解,至多处不过百人,而所解至十馀人,是十人取一人,比之东南十倍假借之矣。 这反映了(  )

A.北宋科举难以实现绝对公平B.宋朝存在重南轻北的现象C.北宋科举考试主张唯才是举D.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13.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从汉朝台谏(御史台与谏官)分置到唐代台谏相辅,到宋朝演变为台谏合一的体系,这一演变趋势强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弱化谏官的谏诤职能。这种变化(  )

A.适应了君主专制的加强B.避免了官僚机构的臃肿C.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D.增强了监察体系的权威

14.

19世纪,英国借鉴中国科举制,创造性采取文官考试制度选拔文官。相反,在中国科举考试却引起时人强烈批评,最终被废除。造成这种不同后果的根本原因是(  )

A.西欧文官考试制度是新事物,中国科举考试历史悠久B.西欧文官考试制度注重实用,中国科举八股取士僵化
C.西欧文官考试制度公平公开,中国科举考试舞弊严重D.西欧资本主义社会蓬勃发展,中国封建社会不断衰落

15.

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两次颁布法令进行官制改革,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考选事宜,公开竞争、择优录取,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这一改革(  )

A.有助于完善英国政党政治B.杜绝了政府官员的腐败C.推动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D.有利于政治的平稳运行

16.

1903年,代理湖广总督端方密电清廷,称湖北留日学生王璟芳在日本反清集会四处宣扬 大清国不可背负,政府不应乱诋……王璟芳一人之力,能回千人忠义之心 ,建议重赏。不久,清政府正式颁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宣布给留学归国人员以正途出身(等同于科举及第)这说明清政府(  )

A.积极策划遏制革命思潮B.重视培养各种新政人才C.鼓励留日学生学成归国D.开始推行清末新政改革

17.

1936年,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处处长何廉对政府内部盛行的裙带之风惊讶不已: 院中大小官员的任免几乎都是通过个人关系来解决的。……理论上说,大小官职的委任,该人的学历、经历等需经隶属考试院的铨叙部的审批。实际上,这些履历表只是一具纸文,考试院对任何人推荐的任命极少否决过。 这主要体现了(  )

A.国民政府行政效率低下B.考试院权威完全丧失C.文官制度未能严格执行D.国民党推行一党独裁

18.

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出土了一大批秦简,仅 就有《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置吏律》《效》《军爵律》《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等十八种,管辖的事务包罗万象。这些秦简可用于证明秦朝(  )

A.秦朝行政管理模式较为完备B.秦法细密严苛阶级矛盾尖锐C.地方权力过大妨碍中央集权D.社会稳定形成崇法学法风尚

19.

编敕是指将君主诏令编纂成律令充实法律条文,宋代继承了唐代编敕的传统,使之成为经常性的立法活动。《宋史·刑法志》中说, 宋法制因唐律令格式,而随时损益则有《编敕》”。这种编敕类活动的开展(  )

A.体现了近代法律精神B.保证了法律条文科学化C.完善了唐宋法律体系D.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20.

嘉靖十五年(1536年),退休官员邹守益在安福知县程文德的帮助下,创立安福乡约并自任约长,效果良好,不久程文德离职, 有司待约长不以礼,于是能者求退,而约几废,盗势日猖,讼风日滋 。这说明(  )

A.乡约制度当时无法推行B.乡约激化社会矛盾C.乡约成败易受政府影响D.乡约制度以礼为主

21.

《十二铜表法》规定:不分贵族和平民,所有受害人依法受到同样的保护,所有加害人按法律受相同的制裁,并禁止无限制的自由报复,在很多情形中用罚金和赔偿替换同态复仇。这反映了《十二铜表法》(  )

A.渗透着理性主义精神B.平民贵族利益趋于一致C.侧重保护平民的利益D.重视保护私有财产安全

22.

1135年,意大利北部发现了查士丁尼《国法大全》原稿,这引起意大利法学家的普遍关注和浓厚兴趣,于是波仑亚大学率先开展《国法大全》研究,逐渐吸引欧洲各国学生前往该校留学,最多时人数多达万人,这就是著名的 罗马法复兴运动 。这一运动(  )

A.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鼓舞了启蒙运动的进行C.推动了宗教改革的进行D.打击了封建君主的权威

23.

宗教改革后,新教伦理把获得财富视为上帝对于选民的期望,不仅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而且把劳动获利看作是远离罪恶和堕落的手段之一。这体现了宗教改革运动(  )

A.形成了因信称义的观点B.反映了资本扩张阶段的罪恶C.推动了资本的原始积累D.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垄断

24.

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活动与纠纷越来越频繁,客观上迫切需要一部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法律。2014年,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把编纂《民法典》作为重要的立法任务,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的出台(  )

A.适应了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B.规定了我国国家社会性质C.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D.标志着我国开始依法治国

25.

我国古代儒家主张 、墨家主张 兼爱 、法家主张以 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 和谐 诚信 友善 法治 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A.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B.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C.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二、材料阅读

26.

以考试来选用人才,是人类经过长期摸索探求之后做出的最佳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演变简表

朝代

时间

主要制度

西周到春秋

约公元前1046年一公元前476

世官制

春秋战国

公元前770年一公元前221

举荐、军功授爵

公元前221年一公元前206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汉代

公元前202年一公元220

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

公元220年一公元581

九品中正制

隋一一清

公元581年一公元1912

科举制

——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后,贵族仍把持高级职位的任免权,庸碌之辈和腐败分子却能身居要职,这严重影响到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加速发展经济和实现自由竞争的愿望。1853年,自由党首相委派商业部秘书诺斯科特和财政部助理秘书屈威廉一起调查英国官吏任用情况。第二年,他们二人提出了 关于常任文官组织的报告 ,即 诺斯科特一屈威廉报告 。报告强调, 要得到第一流的人选,必须求助于竞争 。为了主持文官考试,特意成立了文官制度委员会,由具有较高水平的委员来管理此事。报告指出: 文官自身有独立的地位、品格、才能和经验,时时向其上级长官提供资料以备咨询,并产生影响

——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1)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表中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诺斯科特一屈威廉报告 出台背景与特点。(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西选官制度改革的历史意义。(4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唐宋时期,帝王与士大夫非常重视子女训诫,唐朝诗歌家训别具一格,宋朝家训除诗歌、铭、短文外,还出现了大量专著。唐宋家训首重忠君报国,次则重修身守礼。士大夫家训无不要求子弟苦读以求取功名,读书做官论充斥其中。唐朝前期,贵族妇女骄奢问题突出,《女孝经》《女论语》应运而生,宋朝文人家庭重视女子的文化知识教育,对女子德行的规范已经带上封建纲常的烙印。

——摘编自陈志勇《唐宋家训研究》

材料二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空前繁荣,甚至商贾之家都有家训。明太祖颁布 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的《教民六谕》,成为明朝家训的指导原则。清朝统治者对明太祖的 六谕 稍作修改,要求乡约每月宣讲。明清家训重视贞烈观,以致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妇孺皆知,女子家训、家法惩戒、婚丧嫁娶规范等内容愈见增多。

——摘编自徐少锦《中国家训史》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是家训的革新时期。此时家训已经不是以传统的专著作为支撑门户的柱子了,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左宗棠在给长子孝威的信中说: 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 李鸿章在《示儿文》一信中说:“(国人)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

——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明清时期家训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家训的主要变化,并简析其背景。(10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家训的当代价值。(4分)

三、开放性试题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

——《韩非子·五蠹》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司法部门在审理案伴时,甚至会抛开国家法律而引用董仲舒所撰的《春秋决狱》进行审判。例如汉代一妇女改嫁,有官员认为 夫死未葬,法无许嫁 ,如果改嫁,非但有罪,最严重可判死刑;董仲舒则依据《春秋》之义,指出 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 ,这位妇女的行为符合儒家经典的义理,因而应判为无罪。
材料三
孝元皇帝,……柔仁好儒。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诛,尝侍燕从容言: 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宣帝作色曰: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汉书·元帝纪》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个合适的论题并进行论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