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山东省学情联考高二第一学期12月检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19 浏览数:496

一、单选题

1.

学者许倬云在《西周史》中认为: 西周的分封并不只是周人殖民队伍分别占有一片东方的土地,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揉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遂逐渐演变为春秋的列国制度。 该观点认为分封制(  )

A.确立中央集权体制B.是对东方的殖民活动C.推动地方融合发展D.埋下春秋动荡的隐患

2.

十九世纪中后期,英美实行文官考试制度。该制度规定凡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公民,都可以参加文官考试,成绩优异者得到录用。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这些规定(  )

A.有违民主自由选举的精神B.是全面学习中国科举制的结果C.有利于政府管理的科学化D.大大削弱了执政党的领导能力

3.

陈晓枫在《中国法制史》一书中指出,中国古代判案时考量的因素远远不止于法律文本,司法官进行权断的依据还有经义、天理、人情等更高位阶的价值。据此可知,中国古代的司法审判(  )

A.取决于封建伦理道德B.重法律效应更重视社会效果C.忽视法律文本的效力D.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4.

有学者对《人民日报》上相关词汇使用频率进行过计量分析, 一边倒 在1949年的使用频率最高,1950年至1952年 帝国主义 一词呈下降趋势,□和□的使用频率从1953年到1956年出现了迅速增长的趋势。□处高频的关键词应是(  )

A.独立自主 和平共处 B.互利共赢 不结盟 C.独立自主 另起炉灶 D.求同存异 全方位外交

5.

1950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政务院关于关税政策和海关工作的决定》。该法规规定,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的竞争;海关税率要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这一系列规定,旨在(  )

A.贯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B.实现海关独立C.取消帝国主义长期以来的特权D.维护国家利益

6.

中国传统的慈善救助侧重于临时性的经济救助。近代以来,清政府创办了一系列的工艺局,救助无业贫民、轻罪罪犯、良家不肖子弟、贫苦幼童和妇女等群体。工艺局除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外,还对他们进行工艺培训,使其掌握谋生的技能和本领。据此可知(  )

A.中国慈善事业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B.近代中国慈善事业得到发展C.历代统治阶级均注重发展慈善事业D.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7.

传世文献记载殷商贵族酗酒成风,甲骨卜辞中也常见 字,出土的商代青铜器相当一部分也是酒器。这主要反映出,商代(  )

A.统治集团迷信色彩浓厚B.青铜器铸造技术高超C.执政者沉迷于个人享乐D.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8.

初到桂林的外地人,一接触桂林菜,免不了会喊一声: 桂林菜真辣! 其实传统桂林菜口味清淡、干香、鲜咸;近代以来,随着桂黄公路、湘桂铁路的开通以及抗战的爆发,大批湖南人涌入,随之带来了嗜辣的食俗。这主要反映出(  )

A.交通发展促进文化交流B.湘菜在全国的影响力不断增强C.人口迁徙影响饮食习惯D.各地区的饮食口味在不断变化

9.

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播到亚洲、欧洲等地区,提高了人们的抗饥荒能力;与此同时,烟草也传播到世界各地,部分人逐渐养成了抽烟的恶习。由此可知,物种的交流与传播(  )

A.决定部分人的习惯B.改变人类饮食习惯C.对人类有双重影响D.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10.

西汉时期对土地集约使用的情况,在关中地区和黄河流域东部平原地区相对更为普遍,在黄河与汉水上游之间的地区也一样。而在南方长江流域的肥沃土地上,则仍在使用简单的刀耕火种的农作方式。据此可知,当时(  )

A.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明显B.南方小农经济发展严重受阻C.灌溉农业普遍得到发展D.政治中心地带经济尤为繁荣

11.

19世纪以来,欧洲许多城镇兴建大型图书馆,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在被调查的200个工人家庭中至少有60个妇女有固定阅读的习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经济繁荣促进了教育完善B.工业革命消除了教育隔阂C.经济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D.教育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

12.

新世纪开始之际,因特网使用者几乎半数在美国,欧洲和亚洲都有人担心,因特网显示出世界不仅向全球化、也朝美国化迈进了一大步……与此同时,在那些有机会有办法接触计算机新技术的国家和不能接触新技术的国家之间,划开了一条鸿沟。对以上信息的解读,表述正确的是(  )

A.因特网使国际竞争更激烈B.信息技术促进各国经济持续发展C.人们抵制信息技术的应用D.信息技术凸显了美国的优势地位

13.

下表是1870—1900年的铁路里程(单位:千公里),由此可以推知 (  )

年份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澳洲

1870

210

105

93

8

2

2

1880

373

169

175

16

5

8

1890

617

224

331

34

9

19

1900

790

284

402

60

20

24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B.世界一体化进程在逐步加强C.欧美国家的水陆运输网络初步形成D.铁路成为国家准入市场的必备要件

14.

西班牙较早发展了牧羊业,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并掠夺金银,最具条件从毛织业中获利。当英、法保护民族工商业时,它仍出口原料和进口成品,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表明(  )

A.西班牙过度依赖殖民地B.国内工业发展是国家实力的基础C.国际分工对西班牙不利D.早期经济全球化破坏性更为严重

15.

下图漫画发表于1995年,漫画中,德国总理科尔执掌船舵,站在科尔身后的是法国总统密特朗,他俩共同驾驶着一艘挂有欧盟盟旗的帆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航行,帆船上写有 单一货币 (SINGLECURRENCY)的字样。该漫画意在表明(  )

A.法德两国从对抗转为合作B.欧元诞生冲击了美元霸权地位C.欧盟内部的离心力量增强D.欧洲货币一体化充满艰难险阻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较好解决了农牧民族之间的碰撞交融问题。中国古代高明的政治家们运用长城这道军事防卫线和经济、文化会聚线,巧妙地控制、调节中原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把农业经济和游牧经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大大缩短了边疆与内地的距离和农牧文化之间的差异。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中,长城作为专制残暴的象征,备受劳苦大众诅咒;而在唐太宗、清圣祖看来,长城只能是蠢笨无用的化身。直到现代,长城才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标识和象征。这是在中华民族处于最危险时刻,举国上下高唱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同仇敌忾、浴血抗战中提炼锻铸成的象征。

——摘编自曹大为《长城:凝聚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等

(1)根据材料一,提炼明长城和秦汉长城的一处不同并阐释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城的历史作用和现代价值。(8分)

17.

广告作为文化的载体,从某种角度上可以反映其所处时代的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
可口可乐在不同时期的广告语
1905年广告语: 保持和恢复你的体力,无论你到哪里,你都会发现可口可乐。
1923年广告语: 口渴时的享受。 重塑自我,恢复活力。
1929年广告语: 振作起来。
1950年广告语: 献给所有学生和脑力工作者,8点一杯可乐会让你清醒到11点。
1971年广告语: 我们要给世界买瓶可乐喝。
21世纪广告语: 每刻尽可乐。

——摘编自陈玲、吕万英《优选论视角下的可口可乐广告语分析》

(1)请你为1942—1945年和1980年的可口可乐编写广告语。(4分)
(2)结合可口可乐在不同时期的广告语,概述其与时代特征的关系。(任选三个时期即可)(9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我国古代的粮食亩均产量汉代为132公斤、南北朝为128.5公斤、唐前期为167公斤、唐后期为154.5公斤、宋代为154.5公斤、元代为169公斤、明代为173公斤,清代为183.5公斤。

——摘编自郑正、王兴平《古代中国人寿命与人均粮食占有量》

材料二
秦汉400多年间,先后发生了旱灾81次,水灾76次,蝗灾50次,导致饥荒
及相关疫病27次,汉武帝元鼎三年发生大旱,40多个郡国发生饥荒,出现人吃人的现象。各州郡因水旱灾害发生饥荒死去的人数动辄以千计,人口大量死亡。

——摘编自邓拓《中国饥荒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对防治农业自然灾害非常重视,成立了中央防汛指挥部,后来改名为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具体组织领导全国抗旱防汛等防灾减灾工作,气象部门从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要求出发,开展了灾害预报预警、水旱情况监测等工作,民政部门先后制定了《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工作规程》、《灾害应急救助工作规程》、《春荒冬令灾民生活救助工作规程》等文件,规范了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响应程序和灾情会商等各项机制,做到大的自然灾害救灾物资24小时内到位,中央资金三天内到位。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确保14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党和政府历来非常重视粮食生产,出台了不少确保粮食安全的政策,用世界约10%的耕地,生产了世界上四分之一的粮食,养活了世界上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为全球的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政策主要有: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实行粮食补贴政策;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实行粮食储备政策;推进粮食科技政策。

——摘编自刘宇杰《告别饥荒——饥荒成因与应对的历史考察》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 饥荒 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4分)(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美国

苏联

中国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19336月,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1933年,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

1934131日,罗斯福使美元贬值40%

1934522日,国会通过罗斯福总统提议的《购银法案》。

1935年,政府颁布《社会保障法》,通过《社会保险法》。

     1928年起,逐渐放弃新经济政策,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

1929年,开始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

19295月,苏联设立了外国咨询中央局,专门负责设备、技术和人才的引进业务。

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

1937,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

193331日,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

19351937年,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废止银本位,统一发行货币,实行纸币制;禁止使用白银,白银收归国有,白银限期到银行兑换法币。

20世纪30年代,继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

上表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中三国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三国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