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8.2014届 陕西省咸阳市高考模拟检测(三)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陕西省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16 浏览数:197

一、单选题

1.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写道: 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 萧何沛主吏橡,曹参狱橡 厉于小吏一类, 其余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要等皆白徒。樊哙则屠狗者……” 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这种状况说明了(  )

A.西汉政权代表下层民众B.贵族制度的进一步解体C.市民阶层掌控了国家政权D.农民阶级反抗地主的压迫

2.

明清时期, 苏(州)城花素缎机工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 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

A.纺织业由政府专营B.手工业者没人身自由C.技术垄断成为行规D.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

3.

清康熙乾隆年间,曾在承德避暑山庄外建了12座大型寺庙。乾隆帝为此写出了 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 的诗句。清王朝尊重各族宗教信仰的做法(  )

A.缓和了民族矛盾,有利于国家安定B.清政府与各族之间的民族融合加强C.使中央政府对各族的管辖大大加强D.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4.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明确表示: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今日中国之必需要,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 次日,蒋介石发表的事实上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讲话中也明确宣布: 余以为吾人革命所争者,不在个人之义气与私见,而为三民主义之实现。 由此可见(  )

A.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B.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实行党内合作C.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理论依据D.中共实现了民主革命纲领

5.

1930年6月1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通过了由李立三起草的《目前政治任务的决议》(即《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决定发动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暴动,提出 会师武汉 饮马长江 ,并认为中国革命一爆发就会 掀起全世界的大革命 。这表明(  )

A.当时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B.共产党内的右倾错误依然存在
C.共产党内部在革命道路的选择上存在分歧D.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出现了重大失误

6.

1962年,我国县以上的工业企业减少2万个,加上1961年减少的2.4万个,共计减少了4.4万个,相当于1960年底工业企业总数的45%。1962年工业总产值指标比1960年下降了47%,重工业下降了57%,轻工业下降了26%。同时,还切实整顿了所保留工业企业的管理。这些政策在当时(  )

A.解决了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B.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C.使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D.纠正了党内 的错误

7.

近年研究中国现代化事业的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说: 中国共产党人是在20世纪的民族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它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 农村 国家为伍,反对 城市 国家。 该论断(  )

A.认为中国革命应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B.反映了新中国一定时期的外交策略C.表明新中国奉行与第三世界结盟的政策D.中国始终不渝地坚持反对霸权主义

8.

习近平指出: 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有其主观因素和个人责任,还在于复杂的国内国际的社会历史原因,应该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 下列属于毛泽东晚年所犯错误的 社会历史原因 的是(  )

A.他领导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经验不足B.在建设时期照搬战争年代的成功做法C.一系列胜利使他晚年产生了骄傲情绪D.马克思的设想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9.

农民是最好的公民—一因为没有太多的财产,所以他们总是忙于生产,极少参加公民大会……只要从参与政治生活中得不到更多的好处,他们就对参与公共事务和统治国家没有什么兴趣。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只想赚钱而不是为了名誉。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作者此番话的意图是(  )

A.参与政治不能给农民带来名誉B.国家只需要少数贤人来管理C.农民因忙于生产不愿参与政治D.参与政治的公民才是好公民

10.

下图是苏联1976—1990的经济增长情况,解读错误的是(  )

A.苏联经济发展整体呈下降趋势B.国民收入的下降幅度最大
C.从1976年开始经济体制发生急剧变革D.1990年经济恶化的主要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

11.

欧共体委员会主席德洛尔说: 欧共体不单单是 冷战 的产物,因而它肯定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 由此判断,欧洲走向联合的出发点是(  )

A.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促进自身发展B.摆脱美国控制,提高欧洲的国际地位C.与美国、苏联抗衡,保障自身的安全D.制止发生战争,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二、材料阅读

12.

社会流动指的是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的过程。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著名史学家萧功秦指出: 中国传统官僚集权社会的精英,主要是由地主、士绅与官僚这三个阶层角色构成的……自隋唐以来迄至近代'传统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个显著的特点是,上述这三个社会阶层之间存在着相对频繁的横向流动
材料二 史学家王乃耀提出英国自16世纪 封建贵族阶级在来势猛烈的圈地运动中发生了严重的分裂。大贵族日趋没落,中小贵族中的一部分人逐渐资产阶级化。 在18世纪期间,就整个世纪平均数而言,大约有一半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加入了无产阶级,……大约在1750年,自耕农消灭了。
材料三 1850年,普鲁士政府颁布《调整地主和农民关系法》,允许农奴以高额赎金赎免劳役和其他封建义务。这时期新发明的农业机械日益使小规模的经营变成一种过时的、不再有生命力的经营方式。到了19世纪的最后20年,美洲和印度的廉价粮食充斥整个欧洲市场,全欧洲的农业经营方式在竞争下失败了。

——摘引自张新光《农业资本主义演进的普鲁士式道路历史终结及其启示》

(1)材料一提到的唐宋之变是当今史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请简述唐宋时期社会流动的原因和表现。(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6—18世纪英国社会阶层流动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发英国社会流动的原因。(8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德国农业变化的因素有哪些?通过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社会阶层间流动的认识。(9分)

13.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12分)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图1和图2反映的历史信息并从背景的角度比较二者的异同。(12分)

1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规定条目分明,内容琐碎,如 有暇时常至野外旅行 年未满六十岁者,不得设宴祝寿 ;提倡 冷水洗浴 、节约运动、升降旗礼、清除垃圾和污水、灭蝇竞赛、禁毒等。 礼义廉耻 是其理论基础,着力服务当前工作一直是新生活运动的主要目标。1939年2月,蒋介石在演说中重新诠释 礼义廉耻 ,如 应该由原来 正正当当的行为 发展成为 慷慷慨慨的牺牲

——摘编自刘利民《新生活运动:构建社会理性的尝试》

材料二 如果用蒋介石集团当初定下的新生活运动的目标和准则来衡量,三年多的新生活运动既没有能够使 五四 以来日趋没落的儒家文化得以复兴,也没能实现所谓国民食衣住行方面的生活革命……甚至连最基本的整齐清洁也无法普遍做到,当然更谈不上 挽救危亡,复兴民族 。事实上,到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前,新生活运动已基本走向衰落,归于失败。

——摘编自关志钢、赵哲《抗战爆发前新生活运动的衰落及其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生活运动的特征。(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生活运动失败的原因。(9分)

15.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编译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是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 主权在民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据考,在甲午战争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 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 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争前后中国人对宪法的态度有何变化,并指出甲午战争前态度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行民主宪政的意义。(6分)

1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正式开幕。1月28日上午,顾维钧代表中国在 十人会 上就山东问题发言。他从历史、文化、经济、战略诸方面有力地阐明了山东是中国不可分割也不容争辩的领土,并直截了当地提出 根据和会承认的民族主义和领土完整的原则,中国有权收回(山东被占的)那些领土 中国代表团相信,和会在考虑处置胶州租借地及德国在山东的其他权益时,会充分重视中国的根本和崇高的权利,即政治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权利,以及中国对世界和平的真诚愿望
从5月上旬起,顾维钧与美国、法国等代表团积极交涉,力求中国能在不承认山东问题条款的前提下签订和约。5月底,中国代表团因内部意见不一而呈停顿状态后,顾维钧勇敢地挑起代表中国的重任,成为代表团实际上的主持人。6月28日,对德和约举行签字仪式,在列强拒绝中国保留签字的要求,而北京政府又无指示的情况下'顾维钧果断做出拒签和约的决定。这一举动不仅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尊严,也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在与列强交涉中 始争终让 的惯例,成为近代中国外交史上一块醒目的界标。

——摘编自朱汉国、杨群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七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维钧力争山东主权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韵外交立场作出简要评价。(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