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河北省省级联测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19 浏览数:975

一、单选题

1.

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文化遗存发现了成堆的稻谷、谷壳、稻秆,最厚处达七八十厘米;发掘出的夹碳黑陶则是掺有碎叶、稻壳的陶土烧制而成;该遗存还发现了成排颇具工艺的卯榫结构的木构建筑。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当时(  )

A.人们生活逐渐稳定B.良渚文化已经初具规模C.稻粟种植开始出现D.居民财富分化已经形成

2.

殷商王朝对于相对偏远的方国和部族,只要他们臣服,就允许其自治管理,而西周实行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这一变化体现了(  )

A.商内外服制度得到沿袭B.周王对地方的政治统治有所加强C.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建立D.地缘政治向血缘政治发展演变

3.

春秋时期的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战国时期的荀子则主张隆礼重法。春秋时期老子主张退回小国寡民的时代,而战国时期的黄老之学则主张顺应民时、轻徭薄赋。思想领域的这种演变(  )

A.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B.体现了思想家理想化的社会诉求C.得益于儒道两家的融合D.集中体现了下层平民的内在要求

4.

土地私有化的进行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增长,奖励军功有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升,推行县制不仅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掌控,更有利于减少贵族对财政的截留 。该材料探讨的是,商鞅变法(  )

A.使统一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B.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C.满足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D.使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5.

关于秦朝的灭亡,贾谊认为 仁义不施 ;陆贾认为 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 ;柳宗元则强调 秦之失,在政不在制 。这三者都认为秦的速亡在于(  )

A.为政者残忍昏庸B.农民起义频发C.统治者不行仁政D.社会矛盾激化

6.

汉武帝时期,平准是 坐商 的性质,是在物价波动的时候来调节商品的价格;均输是 行商 的性质,在地区之间调剂物资余缺。两者都归国家管理,这意味着国家既掌握着零售市场,又掌握着批发环节。可见,该政策(  )

A.保障了大商人的经济地位B.旨在削弱王国经济实力C.属于国家掌控经济的体现D.不利于国计民生的稳定

7.

表1 西汉末年到新朝时期部分郡国名称变化表(  )

表1

西汉时

王莽新朝时

琅琊郡今山东青岛、临沂地区

填夷郡

陇西郡今甘肃临洮地区

厌戎郡

代郡今河北张家口蔚县一带

厌狄郡

长沙国今湖南长沙一带

填蛮郡

A.严格控制外戚干政B.推行了不切实际的改革措施C.力图解决王国问题D.着力抑制豪强地主势力发展

8.

魏晋南北朝时期,进中入原的少数民族很多人的衣冠语言与中原无异。同时,少数民族尚武、勇健的气质传入中原地区,使中原呈现出慷慨、激越、豪放的气质。这说明当时(  )

A.南北文化交流日益频繁B.区域间经济文化不平衡性加重C.北方家庭经济农牧互补D.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走向交融

9.

中国传统礼仪强调避讳,而东晋时期王羲之的儿子却取名王献之。这是因为 字是五斗米道用于道徒名字的暗记,即使最重家讳的家族, 等字都在不避之列。同时,道教也日益重视不同辈分弟子之间的礼仪差异。这说明当时(  )

A.儒学已丧失主流思想地位B.儒学与道教相互影响C.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D.书法家博采众家之长

10.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载:江南士族,至今八九世,不识农耕,全靠俸禄:贵族子弟能把车坐稳的就可以当著作郎,能写两句问候语的就可以当秘书郎。这些子弟出入无不熏衣敷面,傅粉施朱,望若神仙。这(  )

A.揭露了士族的腐化衰落B.展现了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C.意在批判南朝选官制度D.注重传承世家大族家教家风

11.

有学者认为,公元7世纪初的某一事件的发生,促进了京津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淮扬文化、吴越文化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该事件最有可能是隋朝(  )

A.开通大运河B.三征高丽C.广设义仓D.营建两都

12.

唐开元年间,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设正堂与后院两部分。群相于正堂议政,兵不可以擅兴,权不可擅与,法不可剥害与人,财不可以擅加于赋。后院分设五房办公,即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和刑礼房。该举措(  )

A.降低了政府行政效率B.扩大了任用宰相的范围C.充实了封建统治基础D.使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13.

该作品出现于国力强盛的时代,用笔一丝不苟,清劲腴润,秀美多姿,结体严谨端庄,点画千姿百态中而又中规中矩,融汇了南朝的秀美与北朝的雄健。下列作品中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

A.王羲之《姨母帖》B.北魏杨大眼《造像记》C.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文》D.怀素《自叙帖》

14.

某校高一学生开展历史兴趣小组活动。其中一个小组搜集了下面一组图片,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

A.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变迁B.丝绸之路的开辟C.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D.中外文化的交流

15.

表2唐开元九年(721年)敦煌地区部分农户实际授田情况表

农户

实际授田

应授田

占应授田比例

赵玄义

11

52

21 2%

于善意

28

161

174%

杜克生

40

201

199%

这说明当时(  )

A.土地兼并情形严重B.边疆商贸经济兴盛C.经济格局出现变动D.赋税制度发生变化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商业发展,固定的贸易场所逐渐出现。这改变了原来商人在野外谋取利润的现象。由于商人的频繁往来和商业运输的发达,一批作为手工业中心和农副产品集散地的工商业城市勃然兴起。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的风气逐渐向整个社会渗透,大量的人不避 关梁之难,盗贼之危 交流四方物产,其中一部分人还参加政治活动,从而产生由大中小商人组成的独立商人阶层。

——摘编自熊林《浅谈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时,富商大贾势力恶性膨胀,地方王国铸币泛溢。为此,政府颁行了五铢钱,由于这种钱币制作精美,工艺精良,且具有一定的防伪性,远非私铸者能及,货币的混乱状态被彻底刹住。对盐的生产,全国设37个盐官分别管理。铁的做法也一样,自开矿、断冶、加工到发售,一概归国家经营。
此外,政府还加强对全国物价的掌控,打击园积居奇的现象,把富商大贾迁到都城附近或者边远地区,使其丧失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摘编自曾昭英《汉武帝的经济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规范商品经济发展的措施及主要目的。(10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东汉末年,曹操崛起,能否得人才成为其功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但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流于形式,充满着弄虚作假的现象。曹操从建安八年(203年),连续五次下令求贤,指出不论身份贵贱,品德如何,只要有 治国用兵之术 ,便可选拔为官。但是,世家大族在当时拥有强大的势力,因此,曹魏政权采取的选官制度除了要考虑自身利益,还需要对世家大族有利。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摘编自陈泽萍《试论九品中正制创立的原因》

材料二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 白衣公 ,又曰 一品白衫 。其艰难谓之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

——摘编自王定保《唐抵言》卷1《散叙进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曹魏改革选官制度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选官制度的积极作用。(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中国历史王朝的兴衰可以解释成所谓的经济管理的循环,这种循环是从王朝初建时的社会安定开始的。社会安定推动人口的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相应地使国库充实。但是,由于皇帝个人野心发展和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每个王朝在它建立约100年后都开始面临财政上的种种困难。为了弥补亏空,政府会提高赋税,导致自耕农的负担加重。最后是饥荒、盗匪活动和全面的农民起义。而与此同时,边防可能也被忽略,从而又招致游牧部落越境前来劫掠,常常正是这种内乱和外扰的结合,使摇摇欲坠的王朝溃灭,为新的开端扫清道路。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提出你对作者观点的看法,并举例进行阐释。(要求:看法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冯太后,汉人,本名冯淑仪,长乐信都(今河北衡水冀州)人,其父冯朗为北魏秦、雍刺史,力主进行汉化改革。冯淑仪14岁被北魏文成帝立为皇后。文成帝与献文帝相继去世后,孝文帝5岁即位,冯太后以皇祖母身份临朝主政,通过严厉而灵活的手段稳定了政局。但是,此时的北魏统治并不稳定:无数农田被圈占为牧场,农耕生产无法满足政府的粮食需求,农民不堪重负,从471年到480年,农民起义多达29次。面对这些问题,冯太后主持,把政府掌握的无主土地分给少地或者无地的农民;官员给予固定的俸禄,如果官员贪污帛一匹以上的,一律处死;郡县以下设立邻长、里长、党长等三长协助管理。这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指出冯太后改革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冯太后改革取得成效的主要因素。(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