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高一第一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19 浏览数:432

一、单选题

1.

2018年5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的研究成果,探源工程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研究认为:距今5000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多个区域都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各地方文明都在各自发展,彼此竞争、相对独立,呈现出多元格局,并在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据此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  )

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步向外辐射B.呈现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态势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

2.

到战国后期,秦国相比其它诸侯国,建造更多,规模更大的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进一步壮大了秦国的实力,为秦的统一提供物质基础。这些工程都是在秦国完成的,主要是因为(  )

A.秦国公田制度进一步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C.秦国招揽了更多的人才D.商鞅变法初步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3.

钱穆在《中国历史上的考试制度》中写到: 当时(汉初)社会风气……对孝廉,则颇加鄙薄。武帝时下诏切责,谓郡国长吏,在其治区,乃竟无孝子廉吏,可应国家选举,可证其职责之未尽,遂下令议不举者罪。自后郡国遂按年察举孝廉,成为故事。 这表明汉武帝(  )

A.采用儒家思想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B.推行无为而治的统治政策C.任用酷吏打击地方豪强、游侠势力D.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4.

唐朝时,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这反映出唐朝这一政策(  )

A.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直接管理B.有利于民族的交融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D.具有因俗而治的特点

5.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导论提到: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 下列科技成就,出现在宋代的有(  )
①雕版印刷术的出现 ②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③郭守敬编定《授时历》 ④沈括著《梦溪笔谈》

A.②④B.①④C.②③D.①②

6.

唐初设政事堂于门下省,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原仅有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其后,皇帝又以其他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亦为宰相。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官员的晋升渠道B.强化宰相的行政权力C.提高朝政的决策效率D.加强君主对朝政控制

7.

《元史》记载 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 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而元人赵天麟所说: 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由此可知元朝行省制度(  )

A.行省长官有较大独立性B.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C.行省权力较大,但受到中央节制D.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8.

《辽史》记载:辽朝 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意思是用辽国固有的制度管理契丹人,用汉族的制度管理汉人。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沿用唐以来的官制,权力不及北面官大,北面官均由契丹人担任。该政策(  )

A.辽国汉族官员获得了与契丹官员平等的地位B.由辽国统治区域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决定
C.说明辽国统治者不愿学习汉族政治制度D.是一种民族歧视的政策,不利于民族团结

9.

宋代以前,尤其是唐代,中国城市的市场推行市坊制,即居民区和市场分开,市场的开市和闭市受到严格的控制。进入宋代后,城市中市场深入到街区,更出现了夜市。据南宋《梦粱录》载 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 以上现象反映(  )

A.城市的经济功能受到削弱B.小农经济丧失了主导地位C.商业发展打破了时空限制D.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10.

隆庆帝(明穆宗)元年(1567年)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从此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隆庆开关(  )

A.加重明朝后期的海防压力B.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时期C.使得白银大量外流D.促进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11.

《清史稿》记载 军机处名不师古……军国大计,罔不总览,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由此可知军机处(  )

A.实际上掌握了最高行政权B.取代了内阁的职权C.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D.削弱了皇帝的权力

12.

中英《虎门条约》中规定: 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 该条款:(  )

A.是中国获得了与英国对等贸易的待遇B.激化了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问题上的矛盾C.使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D.便利了英国扩大在中国的特权

13.

张之洞向光绪帝上奏《设立自强学堂片》认为 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 自强之道,以教育人才为先 ,他在都鄂期间非常重视湖北近代教育的发展,先后创办了两湖书院和自强学堂(后改为方言学堂,是今天武汉大学的前身)这表明(  )

A.洋务运动打着 自强 旗号,创办新式学堂B.张之洞希望通过创办新式教育为戊戌变法培养人才
C.洋务运动对社会事业的发展影响较大D.张之洞成为维新派代表人物

14.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看起来并不像革命应该有的样子。新生的 中华民国 并不是共和主义的,尽管帝制政治架构崩溃了,但许多前清官僚仍稳居原位,文化、社会与经济也貌似毫无改变。这说明辛亥革命(  )

A.没有突破原有的政治体制B.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经济与文化C.没有彻底铲除封建主义D.面临的形势严峻

15.

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 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 陈独秀意在(  )

A.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B.批判封建伦理,提倡自由民主C.学习西方,建立民主共和国D.传播马克思主义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 第一帝国 ,隋唐宋为 第二帝国 ,明清则为 第三帝国 。……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 外向 开放 ,带 竞争性 。与明清之 内向 保守 非竞争性 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列举三个帝国时期分别采取的加强皇权主要措施,并概括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的趋势。(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对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7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颁布一份诏书其大意为:以前规定,私下分田的佃户不得私自移动,如果是地主发遣,要发凭由,才能允许别住。(这些佃户)多被地主凭旧规扣留佃户,不放别住。现在变更法则为不用去地主那要凭由,只须每年收完田(交完租)后,就可和地主商量好要去的地方,各自取稳妥便当的方法。既不能让佃户非时私自别住,地主也不能随便扣留。如果地主无理阻拦,可以经过县衙详细审理裁决。
材料二
宋代民谚称 苏湖熟,天下足 ,明代中后期则称 湖广熟,天下足 ,宋代主要的产粮大区是江浙地区,故民谚称 苏湖熟,天下足 ;明代主要的产粮区转移至湖南、湖北、广州地区,故民谚改称 湖广熟,天下足 。其中的变化并非江浙地区经济的衰退,而是反映是两地农村经济结构演变的相辅相成,次第进行,折射出明朝后期江浙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政府对租佃关系的政策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代这种政策变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谚变化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后期以来江浙地区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动。(7分)

18.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5分)
材料一
稷下学宫 是战国后期齐国为了招揽天下人才,探寻治国的理论开设了一座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其中主要的如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学者如孟子、邹衍、田骈、荀子等。中国学术史上的 百家争鸣 是以此为中心开展的。
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 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 圣人 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1)根据材料一分析稷下学宫的办学特点,列举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时期的主要流派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列举不少于两个流派)。(8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程朱理学主要思想,并分析程朱理学思想的特点。(7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12分)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深刻地指出,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结合某一具体时期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