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四川省凉山州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16 浏览数:794

一、单选题

1.

老子认为,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孔子则说,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韩非子主张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他们的主张(  )

A.代表的阶级利益相同B.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C.维护西周的礼乐制度D.符合专制君主的政治需要

2.

蚩尤 ,是传说时代神而非圣的部族联盟领袖,曾经挑起与黄帝部族和炎帝部族的战争。中国人习惯以 炎黄 为民族血脉之正统,而 蚩尤 则是与 炎黄 相攻伐的对立政治势力的领袖。但是汉代官方祭祀体系中却有 蚩尤 的地位,民间信仰内容中也多见 蚩尤 的影响。这说明(  )

A.儒家思想尚未确立正统地位B.集权制度缺乏社会基础C.汉文化具有内涵丰富的特色D.汉代社会尚武精神浓厚

3.

唐宋变革 是史学界争论较大的议题。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认为 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开始。因为唐代中国是贵族社会,而宋代中国是平民社会。 这种变化在文化上的重要表现是(  )

A.纸币产生和城市经济的活跃B.文学艺术朝着世俗化发展C.儒学完成了哲学化和思辨化D.文人学士型官僚政治形成

4.

清朝乾嘉时期的著名诗人袁枚曾说: 先王有公天下之心而封建……故封建行而天下治。后世有私天下之心而封建……故封建行而天下乱。无先王之心,行先王之法,是谓徒政 。他还指出 周公不肯据险而建宫室,就是为了使将来一旦天子无德时,天下伐之不难 。据此可知袁枚(  )

A.主张恢复分封制B.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C.主张否定君主制D.具有民本主义政治观

5.

19世纪60年代,主要依靠政府投资的洋务运动自始至终都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而晚于洋务运动开始的日本明治维新运动,明治政府上台后面对500%的财政赤字,两年时间就印出了4800万日元的纸币,一举解决了本国工商业发展的资金困境。与日本相比较导致洋务运动资金短缺未能解决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朝尚未构建近代金融体系B.白银大量外流使清政府贫弱C.巨额赔款导致政府财政困难D.近代军事工业发展耗资巨大

6.

中国的交通体系在近代以前皆以首都和各省省会为中心,近代则逐渐转向以口岸城市或省会为中心的新格局。这一变化说明近代中国(  )

A.经济重心在不断南移B.交通运输日益近代化C.外向型经济有所发展D.抑商政策的逐步废止

7.

新四军在华中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办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在何士德,贺绿汀等优秀的音乐戏剧工作者的努力下,为军队和地方培养革命文艺人才,创作抗战救亡歌曲和戏剧作品,组织成立多种群众文艺宣传团体,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团结民众,增强军民的必胜信念。这些工作(  )

A.使国民政府承认新四军合法地位B.增强民众对逼蒋抗日方针的认同C.加速了抗日战争反攻阶段的到来D.为根据地的巩固奠定了群众基础

8.

下图是1954年春天,第一支石油地质大队开进柴达木盆地,进行石油勘测的场景,进而拉开了 柴达木石油大会战 的序幕。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大跃进 已波及到石油生产领域B.中国从此实现了石油的全部自给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正逐步展开D.独立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已形成

9.

下图是1960年2月某杂志刊登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是河南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最普通的工具,劈开太行山的重峦叠嶂,引漳河水入林县建成的 人造天河 。它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的恶劣生存环境,结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这可以用来反映我国(  )

A.人民勇于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气质B.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就C.农村经济工作调整取得明显成效D.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10.

1985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综合调查组进行了群众对国营企业破产的态度的问卷调查:

问题

回答

百分比

假如允许企业倒闭,您认为倒闭企业应该怎么办

由国家全部包下来,重新安排工作。

503%

国家给予基本生活费,职工自己想办法另找工作包括干个体户

497%

假如您工作的企业倒闭,您怎么办

自己找工作

518%

想办法当个体户

35%

找领导解决工作问题

102%

只好等国家救济

3%

这反映了(  )

A.国企进行市场化改革具有一定群众基础B.邓小平的南方谈话鼓舞了职工的信心C.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保障了就业岗位充足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企业的活力

11.

在雅典人乃至古希腊人的观念中,宗教崇拜与城邦政治是交融在一起的。神明是城邦秩序的守护者,敬事神明和城邦政治秩序的稳固息息相关。因而凡敬神祭神之事,城邦都须过问。城邦是宗教崇拜的引导者与管理者,反过来,宗教崇拜亦强化城邦政治秩序及其政治意识形态。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腐蚀青年、不敬城邦神明和发明新神被判处死刑。这表明(  )

A.雅典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B.雅典城邦主流思想排斥人文精神C.雅典社会崇尚城邦利益至上D.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虚伪的制度

12.

公元412年,基督教父奥古斯丁及其弟子写了一部《上帝之城》和《反异教史》,重新解释了罗马史的体系。他认为, 罗马世俗历史从根本上就是一部不道德、肮脏堕落的历史……”。这样一个历史解释体系打断了罗马民族的脊梁,让罗马人对自己的历史不再有认同感了。直至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末代皇帝被废黜,帝国境内几乎没有什么反抗。这说明(  )

A.历史虚无主义导致民族文化自信丧失B.胜利者书写的历史不足为信C.历史解释必然会顺应政治统治的需要D.基督教文化蕴含了理性主义

二、材料阅读

13.

中华法系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刑即是法,法字从 象征法的公平。以农业立国、统一多民族的固有国情决定和制约着法律的形成、发展以及它的传统。据史书记载,西周时已有田律,农业立法和维护政权秩序的法律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凡涉及民事纠纷、经济权益,国家均视为 细故 ,尽量用调解而非法律解决。最具代表性的法典《唐律疏议》开宗明义在 名例 篇的序言中宣布: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材料二
1902年沈家本被清廷任命为修订法律大臣,他力主 变法图强 ,近可以收回治外法权,远可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他确定了以 参考古今,博稽中外 为修律指导思想,起草新式法律《刑事民事诉讼法》、《大清商律草案》、《国籍条例》等,基本建立了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由他制定的《破产律》完全抄自日本破产法,但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和运行机制产生严重抵牾而流于具文。他还亲自编译教材,创设法律学堂,造就司法人才。晚清政治改良的最终失败,使修律与司法改革未能达到预期结果,但却推动了近代法律的转型发展。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法律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法律传统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晚清修律为例,指出近代法律转型与传统法律相比有何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2分)
(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法律转型发展的启示。(5分)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新中国成立四十年里的经济发展出现了几个增长期和两个下降期。如下表:

恢复和增长期

194952

195357

196265

1977

197886

工业

36

192

79

141

1343

农业

14

45

111

28%

672

国民收入

不详

不详

145

36%

894%

下降期

195861

1967

1968

1974

1976

工业

+38

-138

-5

+03

+13

农业

-43

-21%

-25

-18%

-16%

国民收入

-39

-38%

-76%

-54%

-49%

根据材料任选一个时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说明影响1949年—1988年我国经济发展进程的因素。

15.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采纳贾谊的建议实行币制改革。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政府,使中央政府对五铢钱进行统一铸造和发行。武帝一朝还创设 国家企业 ,可分为两类:其一是国营专利的实业,政府将盐铁和酒的经营权收归国家。酒的专利办法是由政府开店制造出售,叫做 榷酤 。盐、铁的专利是由政府治 盐官 铁官 负责盐、铁的采冶和售卖。其二是推行国营非专利的商业政策。将以前郡国每年对皇帝贡献的土产,不再直运京师,专门设官经理,运去行市最高的地方售卖,得钱归公。这叫做 均输 。在长安设了一所可以叫做 国立贸易局 的机构,网罗天下货物, 贱则买,贵则卖 ,这叫做 平准 。此措施终西汉之世不变。

——摘编自张荫麟、吕思勉《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经济改革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汉武帝经济改革。(9分)

1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清末民初以来,许多知识分子通过 中华民族 话语和历史书写,推动民众民族意识的觉醒。其中,历史学家顾颉刚的民族史编撰思想及其转变尤为典型。作为古史辨运动的领袖人物,顾颉刚最初只想 毕生研究与世无关的学问 ,打破 民族出于一元 、否定黄帝的历史真实性、寻求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的系统与分合。但在九一八事变后,顾颉刚在西北、西南考察游历,感受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渗透和分裂活动,他逐渐转向救亡图存事业和民族边疆等现实问题研究,促使他反思民族问题上疑古立场的偏差,主张从历史的角度研究民族边疆问题,注重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华夷一体和大一统观念在中华民族形成中的作用,以历史事实证明中华民族的融合过程。结合历史与现实提出了 中华民族是一个 的理论,并强调利用这些传统思想资源和 中华民族是一个 理论编撰中国通史和民族史,为中国民族史编撰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摘编自奂平清《顾颉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颉刚民族史编撰思想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顾颉刚民族史编撰思想变化的原因。(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