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湖南省普通高中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湖南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2 浏览数:1364

一、单选题

1.

荀子认为 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韩非认为 故明主之治国也,适其时事以致财物,论其税赋以均贫富,厚其爵禄以尽贤能,重其刑罚以禁奸邪 。据此可知,二者都(  )

A.遵循传统礼乐制度B.旨在提倡民本思想C.主张明君治理国家D.反对贵族徇私枉法

2.

流民法 始于汉武帝。《汉书·石奋传》云: 惟吏多私,征求无已。去者便,居者扰,故为流民法,以禁重赋。 汉武帝还以户口增多、流民减少,作为地方官的政绩之一,进行奖励。该法的制定旨在(  )

A.维护统治秩序B.解决王国问题C.根除腐败现象D.壮大小农队伍

3.

表1所示为古代部分医学著作的相关记载。这些记载反映出中国古代医学的特点是(  )

表1

朝代

作者及医学著作

记载

魏晋南北朝

雷敩《雷公炮炙论》

记载了药物的炮、炙、炒、煅、曝、露等17种制药法

隋唐

苏敬等《新修本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收录了9844种药物,详细记载了对中药的选择、炮制、熬制、服用等

唐代

孙思邈《千金方》

记载药方5300多个,收集、记录了800多种药物的使用方法,并对其中200多种药物的采集和炮制都做了详细论述

A.立足实验B.重视实践经验C.逻辑性强D.崇尚辨证施治

4.

宋代的知州经历了从文武臣僚作为临时差遣,权知某州(军州)事,到以文臣知州为主作为常设的州级长官的渐变过程。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代(  )

A.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B.理学影响力日益扩大C.文官势力得到了增强D.守内虚外的治国方针

5.

明清时期,国内市场上的商品布绝大部分是农家自用有余而拿来交换的。即使在棉织品的集中产区松江等地,为市场而生产的织户,也多是为买而卖,以换取粮食、日用品,或缴租还债。由此可知,当时(  )

A.工商业发展环境宽松B.农民生活极端贫困C.民间纺织业发展有限D.商品交换并不活跃

6.

1843年,英国公使璞鼎查要求让英人进入广州城,因绅民反对而未果。1846年,两广总督耆英应允英人两年后入城。1848年年初,英国公使文翰以武力相要挟,强行要求广东当局践行耆英之约。但广州民众坚决反对英人入城,迫使文翰只得将此问题再次搁置。这说明(  )

A.清廷与西方国家公开勾结B.英国侵略中国的企图落空C.清朝外交体制趋向近代化D.中国社会矛盾渐趋复杂化

7.

1879年,郭嵩焘出使英、法归国后,指出: 天地自然之利,百姓皆能经营,不必官办督率。若经由官开采,则将强夺民业,烦扰百端。 他极力主张官府不要采取行政手段干预工商业,只要 创置器械推行之各省,俟民之择而从焉 即可。郭嵩焘的这一认识(  )

A.奠定了洋务运动的思想基础B.顺应了实业救国的思想潮流C.反映了民族企业发展的要求D.推动了民族工业的独立发展

8.

毛泽东曾在1926年发出号召: 要立刻下了决心,向党里要到命令,跑到你那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乡村中间去……引导他们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向土豪劣绅争斗,引导他们与城市的工人、学生、中小商人合作建立起联合战线……”这表明此时的毛泽东(  )

A.反对城市中心论B.动员民众进行土地革命C.注重根据地建设D.已认识到农民的革命力量

9.

表2所示为中国近代城镇人口变动统计情况。据此可知,中国近代城市化(  )

表2

时间

城镇总人口

城镇人口所占总人口比重

1843

2072

5.1%

1894

2351

6.0%

1949

5765

10.6%

A.呈半封建半殖民地特征B.低速推进C.得益于民族工业的发展D.分布不均

10.

表3所示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统计。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表3

时间

与新中国建交国家

1970年之前

44

1970

49

1971

64

1972

82

A.国际影响力提高B.经济发展迅速C.与邻国联系加强D.侧重反霸维和

11.

1978年9月,邓小平视察了东北三省以及唐山和天津等地,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史称 北方谈话 北方谈话 中,邓小平对传统企业改造、农业现代化和发展第三产业等问题,做了许多重要的指示。该谈话在当时有利于(  )

A.结束社会动乱B.打破个人崇拜C.落实改革开放D.工作重心转移

12.

古代雅典教育重视培养学生表达思想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增长学问、欣赏艺术的同时,学会用辩论家擅长的语言言简意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教育实施的重要背景是(  )

A.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B.工商业发展和贵族权力增强C.地理优势和经济繁荣D.城邦政治体制出现严重危机

13.

中世纪时,受教会影响,简约、朴素的着装受到欧洲人的推崇。图1、图2所示是14、15世纪欧洲的流行服装,女装流行蓬松宽大的袖子,男装流行打褶大衣、紧身裤。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人们渴望摆脱宗教影响B.贵族生活追求奢侈豪华C.艺术侧重反映百姓生活D.人文精神影响社会风尚

14.

1710年,英国法律规定,关于各郡议员,必须拥有每年600磅以上土地收入的人才能当选;城市的议员则是每年收入达300磅以上的人就能当选。此时,拥护托利党的乡绅中很少有人收入超过600磅,而在城市中,资产阶级大部分都是辉格党的支持者。这表明,此时的英国(  )

A.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B.工业资产阶级主导政治变革C.资产阶级代议制获得发展D.贵族阶层的参政权利被剥夺

15.

1928~1932年,苏联总计850万农民成了职工,大批政工干部转业到工业部门担负领导工作。同时,苏联政府招聘了6000名外国专家,使工科院校扩招2.5倍,并通过已建成的企业培养了45万名熟练工。这些举措(  )

A.加快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B.保障了新经济政策的顺利实施C.促进了苏联经济均衡化发展D.支撑了苏联工业化的高速推进

16.

至1955年,美国已经在全球36个国家建立了450个军事基地,并与美洲以外的约20个国家签订了政治与军事协议。同时,美国出台的所谓 双边安全互利 的政府援助项目,具有极强的军事侵略性。这反映了当时美国(  )

A.冷战力度的增强B.战略重心发生转移C.开始与苏联争霸D.经济发展遭到挫折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唐律要求官吏必须廉洁奉公,严惩官吏利用职权营私舞弊、贪赃枉法的行为,并且对官吏的约束范围不限于本人而且及于家属。唐代不仅在立法上规定了严密防范官吏贪赃的具体措施,而且在司法上也严厉规定了对贪赃官吏的处罚。唐律虽规定官吏可享有议、请、减、赎和官当等特权,但对犯赃官吏,则大杖伺候,一切特权取消,严惩不贷……将官吏的贪赃枉法,与犯十恶不赦的重大犯罪等同起来,足见唐律对吏治的重视。

——摘编自何雨亭《唐代整顿吏治的立法》

材料二
清末新政时期,官场混乱无章,吏治腐败难返,破坏着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在这种腐败成风的社会环境里,清政府新政收效甚微,有的措施甚至成为虐民的苛政。这段时间内,清政府不仅继承了历代王朝的弊政,而且又有在社会转型时期所滋生出来的许多新问题,新旧问题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构成衰世所特有的吏治腐败景象。争权夺利、因循敷衍、贪污受贿、横征暴敛、生活腐化,行者不讳,闻者不惊,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危害。腐朽的统治者并没有励精图治,恰恰相反,他们把改革当作发财的最好时机,从上到下,都疯狂贪污、受贿,大肆搜刮、掠夺,最终激起群众的反抗,可以说他们亲自把绅商阶层和广大人民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

——摘编自邵勇《改革之癌:清末新政时期吏治腐败问题议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吏治整顿的特点。(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新政时期吏治腐败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影响。(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官员腐败问题的认识。(4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欧洲的民族主义是在封建社会的母胎中孕育而生的。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和对外竞争、扩张的逐步展开,迫切需要获得相应区域范围内政治力量的保护,以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正常运转。物质的生产打破了地域的限制,精神的生产也将如影随行。在相互交往中,人们的忠诚对象由神圣的天国转为世俗的人间,人们开始认识、发现生存于其中的民族共同体,民族情感更为增长。人们在随后批判封建王朝国家的斗争中,还产生了民族国家即 祖国 意识,表达出对民族国家的热爱。近代民族主义作为理性的政治观念,为民族国家的构建提供了一种政治价值和观念符号。

——摘编自宋新伟《民族主义在近代西方的缘起和蜕变》

材料二
民族主义思潮源自近代西方历史文化语境,其在传入中国之后很快就成为思想家们忠诚信仰的理论来源。19世纪中叶以来,民族主义在西方逐渐成为具有侵略性的进攻武器,而中国则开始将其作为民族自立的依托。近代中国在它的旗帜下,以建立民族国家为历史使命,产生了颇具特色的民族主义理论。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的本土化历程伴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化和丰富。梁启超等人鉴于传统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认识到了改变文弱旧习、培养人民尚武精神、增强国力的重要性,提出按照军队操法重塑国魂,强调国家独立和自由胜于个人的独立与自由。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宣传者们是中西方思想碰撞中位于前沿的先驱,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的探索者和领路人。

——摘编自郭建民《民族主义的近代中国化:过程、特征与类型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族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内涵,并综合材料谈谈从近代中西民族主义形成与发展中得出的启示。(9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表4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表

阶段

概况

19491980

国家在有条件的社、队成立农机站并投资,支持群众性农具改革运动,基本形成了遍布城乡、比较健全的支持保障体系;农机工业从制造新式农机具起步,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先后建立了包括第一拖拉机厂、天津拖拉机厂、常州拖拉机厂等一批大中型企业

19811995

集体农机站逐步解散;1983年国家开始允许农民自主购买和经营农机;农机工业开始第一轮大规模结构调整,重点生产了适合当时农村小规模经营的小型农机具、手扶拖拉机、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农用运输车等,而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具的保有量停滞不前

19962003

1996年,国家有关部委开始组织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服务,高效率的大中型农机具开始恢复性增长,联合收割机异军突起,利用率和经营效益大幅提高,一度成为农机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

——摘编自尚书旗等《中国制造2025大众读本——农机装备》

从表4中任选两个阶段,指出这两个阶段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特征,并予以说明。(要求:选取两个阶段即可,说明须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20.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公元690年,武则天66岁。是时,她自己称帝,改国号为周,年号天授。武则天在大力诛除关陇勋贵的同时,也破格提拔并大肆延揽支持她的下层新锐,有才能的人可以 自举 试官,新进官吏虽然有 车载斗量 之讥,但其中也确实有不少人才。她又下大功夫来规范科举取士制度,亲自策问贡士,开创了殿试和武举,扩大了科举取士的规模,使科举入仕成为朝廷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她对永徽初年长孙无忌等修撰的《唐律疏议》进行了修订,补充了一些行政法规,即垂拱格式,并亲自作序,与律、令等一道颁下,及时解决了《唐律》在施行过程中的一系列疑难问题。她重视农业生产,认为 建国之本,必在务农 ,规定地方官能使 田畴垦辟,家有余粮 的可以升迁;而 为政苛滥,户口流移 ,则 轻者贬官,甚至非时解替 。武则天以猛治天下,治国方针与贞观之治和谐治理迥然相异,她的政治作为有功于历史,有功于唐朝。

——摘编自袁刚《乱中求稳、锐意改革:女皇武则天以猛治天下》

(1)根据材料,概括武则天的治国措施。(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武则天治国措施的积极影响。(5分)

21.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初,蒋介石就意识到:若要彻底实现中日战争世界化,中方须配合美、英、苏等反法西斯国家,而不是坐待他国指挥。以他为首的国民政府采取积极的战略导向,迅速决定对德、意、日三国同时宣战, 用意乃在放弃其无关紧要与侵略暴行之德意,而获得利害密切之英俄也,且得对俄对英对美皆有发言之地位 。同时,他召见美英驻华军事代表团团长马格鲁德、戴尼斯,商讨派军入缅援助英国抗日和联合作战等问题,并通过新任外交部长宋子文向美国当局转告 对香港已积极增援,对安南亦决进击 。在入缅交涉的同时,蒋介石也与美英两国积极商议建立联合军事委员会,制定全盘战略计划。尽管从珍珠港事变爆发后短短十几天的交涉看,蒋介石的战略规划没有取得预期成效,但这些交涉沟通了各方关系,为中国得到来自盟军的武器和其他援助提供了条件。

——摘编自姜涛《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初国民政府对美英军事合作的构想及交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国民政府的战略规划。(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国民政府实施这些战略规划的意义。(6分)

22.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雾月政变后,拿破仑任命四位法学家组成委员会,着手起草《民法典》。经过法学家夜以继日的劳作,四个月内完成《民法典》草案。拿破仑熟悉古罗马法典,他洞悉人性,思维缜密,时常就草案提出精辟独到的意见。在18个月时间里,拿破仑以高度责任感和务实态度主持了35次会议,对法典草案进行了逐条审议。法典草案经过参政院的仔细审查,又提交各法院以广泛征求意见。1803年3月,立法院通过法典。1804年3月21日,经议会表决通过及拿破仑签署,这部法国《民法典》正式付诸实施。拿破仑以武力征服过许多国家,把他的法典带给那些国家,使当地人民摆脱封建桎梏,对那些国家后来的立法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而拿破仑主持制定的《民法典》,不仅崇尚并保障公民的权益,而且为人类走向文明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陈良《拿破仑的荣耀——法国<民法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拿破仑《民法典》的影响。(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拿破仑《民法典》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5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