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22.2014届 湖北省七市(州)高三4月联合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湖北省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17 浏览数:247

一、单选题

1.

为推动丝绸之路沿线各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中国新闻媒体组成 丝绸之路复兴之旅 考察团从西安出发沿如下路线抵达罗马。

图11

图11中丝绸之路沿线各国联合申遗的最大现实价值是(  )

A.促进丝路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B.加强丝路沿线各国友好交流C.保护多样独特的古代亚欧文化D.张扬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2.

“(宋)国初未尝务虚外郡以实京师。……虽创方镇专赋之弊,以天下留州钱物尽名系省,然非尽取之也。故边将皆养士足以得死力,用间足以得敌情,以居则安,以动则胜,此可谓富之以财矣。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中央对地方的财政监控趋向松弛B.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C.分权基础上的集权消除边疆隐患D.集权制度下的地方自主维护统一

3.

顾炎武认为: 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实乃内释外儒之学,已非儒学之正宗。 材料反映了(  )

A.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危机B.王阳明倡导 经世致用 C.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D.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

4.

实业家张謇在任农商总长时发布公告称: 自今为始,凡隶属本部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招商顶办。惟择一二大宗实业——为私人或一公司所不能举办,而又确有关于社会农商业之进退者,酌量财力,规画经营,以引起人民之兴趣,余悉听之民办。 材料表明张謇(  )

A.倡导弱官强民B.主张走自由资本主义之路C.反对官营垄断D.借此消弱中央集权的基础

5.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把晚清的历史变化理解为 庞大中央帝国在西方文明不断强大的冲击下被迫做出的笨拙的、充满惰性的回应,从而使中国在十九世纪的经历成了一出完全的悲剧,成了一次确是巨大的、史无前例的崩溃和衰落的过程 。费正清之所以得出上述结论,其价值取向是(  )

A.内外因辩证观点B.西方中心观点C.文化全球化观点D.文化多元化观点

6.

在西方主导的旧有世界体系中被边缘化的非洲,却在中国外交领域一直占据着一个核心的位置。许多时候,中非关系都是撬动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一个支点,对当代中国外交关系的改善与国际地位的提升,实有不可替代之作用。 下列选项能够用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建国后冲破外交孤立B.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C.70年代打破外交僵局D.26届联大否决 双重代表权案

7.

面对波斯人的入侵,雅典使节向斯巴达人保证说,他们绝不会背叛希腊人,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血缘和语言、共同的祭坛……在城邦危机时代, 泛希腊主义 的思想观念日益强烈。从表面上看,这种文化认同感的形成似有助于希腊世界的政治统一,但是希腊人的文化认同感植根于更深刻的层次。在他们看来,他们与非希腊人的本质区别正在于他们是生活在城邦里的,而非希腊人不是;他们作为 城邦动物 的属性才构成希腊文化一致性的原初基点,其他的表征均衍生于此。该材料强调了古希腊(  )

A.民族意识的形成B.坚决反抗外来侵略C.政治文明多元性D.民主政治的内涵

8.

罗伯斯庇尔在一次关于死刑是极不公正的演讲中说: 社会和政府过度使用暴力只能助长个人使用暴力的风气,从而可能会更加促使人们去犯罪。因此刑罚中任何过分的严厉都是社会的犯罪行为。 由此可见罗伯斯庇尔强调的是(  )

A.反对政府使用暴力B.人道主义对待罪犯C.民主法制管理国家D.刑罚不能过分严厉

9.

英国政治学家海伍德认为“ 革命 是一个破坏与取代旧秩序的戏剧性与深远性的变化过程。 政治革命 是包含超出法律范围的大众行为的群众起义,它们通常(并不必然地)带有暴力的色彩。社会革命是 所有制和经济制度的变革。 按照海伍德的观点准确描述20世纪上半期发生在苏俄的革命应该是(  )

A.社会革命源于政治革命的完成B.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同时完成C.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并不同步D.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彻底

10.

基辛格称德国外交家斯特莱斯曼是 左右20年代外交大势的政治家 。斯特莱斯曼利用英国的 扶德、抑法、反苏 政策,推动了德国的复兴。德国逐渐摆脱战败国的地位,1929年德国的生产超过了英法。从中说明德国重新崛起的主因是(  )

A.大国间利益和意识形态矛盾B.有效利用了世界的最主要矛盾C.斯特莱斯曼杰出的外交才干D.亲英、抑法、反苏 战略正确

11.

二战 后,股份公司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的主要形式,美国一般民众也拥有股票,这一现象被称为 人民资本主义 ;日本出现了企业之间相互持股的现象,称为 法人资本主义 。这些变化(  )

A.事实上改变了企业的所有制性质B.局部调整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C.扩大了民众参与国家政治的权力D.形成了国家、民众、企业互制关系

二、材料阅读

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唐宋之际及进入宋代之后,国家权力对某些新兴经济领域控制相对薄弱,……社会商业信用的新体系逐渐形成与逐步完善化。金融货币业方面,唐代后期,长安、扬州等商业发达城市中,……已出现了许多专营钱币存取与贷出的金融机构柜坊,北宋时纸币交子的产生,正是社会商业信用建立的集中体现,在工商业等流动性大,难以控制的领域开始出现经济效率方面的突破。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 宋代的异地交易,与其之前的时代相比,无论是城巿化模式的框架、基本的商业组织、批发巿场组织的架构,还是日常消费物资的流通方式,其差异远不只是具备截然不同的规模与性质而已。这一商业革命的质的飞跃是有充分证据可得到清楚证明的。

——谢元鲁《唐宋制度变迁:平等与效率的历史转换》

材料二 所应统制的是人民的什么经济行为呢?据我的愚见,政府(指国民政府)至少应该从事以下的工作:一、统制国内的农产品,使全国的衣食二项,可以自给自足,不必依靠外洋。二、统制国外贸易,减少不利的输入,增加有利的输出。三、统制货币及金融,使国内物价安定,民生康乐。四、统制人口,不使过庶,并限制劣种之传殖。五、统制大规模工业,创造国家资本。六、统制国民消费,使之合理化。

——李权时《统制经济的前瞻与后顾》1934年8月15日

材料三 弗里德曼(1976年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现代货币主义代表)的经济自由思想实际上是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的翻版,……弗里德曼把经济制度分为中央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认为只有市场经济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自由。因为只有经济自由的市场经济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社会经济的更为理想的发展。因此在货币学派看来,实际相机抉择的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社会经济的调节是无效的。

——丁冰主编《现代西方经济学说》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 商业革命 的特点。(10分)
(2)依据材料二、三,比较国民政府统制经济与弗里德曼经济思想的不同点,并分析各自观点产生的主要背景。据此谈谈你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15分)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边疆呈现出动态性和多元性,以欧洲最为典型。
 
比较图16和图17,提取有关欧洲疆域变化的信息(至少2项),并运用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4.

中外历史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宋代考核官吏的内容因职务而异, 据《宋史·职官三》记载, 以 七事 考核监司。七事为 一曰举官当否, 二曰劝课农桑、增垦田畴, 三曰户口增损, 四曰兴利除害, 五曰事失案察, 六曰较正刑狱, 七曰盗贼多寡 。以 四善 三最 考核守令。四善为“ 德义有闻、清谨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 。三最为 狱讼无冤、催科不扰为治事之最; 农桑垦殖、水利兴修为劝课之最;屏除奸盗、人获安处、振恤困穷、不致流移为抚养之最 。……宋代对官吏经济政绩的考核是治吏的重要工具之一,事关对人才的选拔任用,不仅涉及到对其任职期间财政财务收支和财经法纪的审计考核,而且还要做出评价,确定等级,作为对官吏赏罚任免升降的重要依据。

——《宋代对官吏经济政绩的考核》

(1)根据材料,概括宋朝官吏考核的主要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官吏考核的积极意义。(6分)

15.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一 为委员者,将出其所学,以济民之困而养民之和。凡军国大政,其权虽决于君上,而度支转饷,其权实操诸庶民。是君民相维,上下一德,皆此例为之。
矧【shěn况且】其【西方】无处不设日报馆,无人不观日报,中外之事,老少咸知。我学校尚未振兴,日报仅有数处,公举议员之法殆未可施诸今日也。
盖议院为集众是,以求一当之地,非聚群嚣以成一哄之场。必民皆智慧,而后所举之员乃贤。……
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使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二 夫立宪政治者,质言之则舆论政治而已。先帝知其然也,故大诰曰: 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 盖地方自治诸机关以及谘议局、资政院,乃至将来完全独立之国会,凡其所讨论设施,无一非舆论之返照。此事理之至易睹者,无待赘论。即政府大臣以至一切官吏,现已奉职于今日预备立宪政体之下,则无论若何强干,若何腐败,终不能显违祖训,而故与舆论相抗,此又事势所必至者也。……立宪时代之舆论,常立于主动之地位,一有不当而影响直波及于国家耳。

——梁启超《<国风报>叙例》

(1)郑观应理想中的政治体制是什么?他认为该政体在中国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制约?(9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郑观应、梁启超在思想认识上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共同本质。(6分)

1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为了保障马来半岛作战的侧背安全,切断援蒋路线,加大对印度和中国的压力,日军对缅作战。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中国战争史》

材料二 斯大林格勒之战,英美报纸比之为凡尔登战役, 红色凡尔登 之名已传遍于世界。这个比拟并不适当。今天的斯大林格勒之战,比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凡尔登来,有性质的不同。……这一战,不但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甚至也不但是这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而且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毛泽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原因和影响。(9分)
(2)依据材料二,比较斯大林格勒战役与凡尔登战役的异同。(6分)

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一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今之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1898年

材料二 彼西洋者……自其自由平等以观之,……人人得其意,申其言,上下之势不相悬隔,君不甚尊,民不甚贱,而联若一体者……则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严复《原强》1895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之洞和严复政治主张的意义。(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之洞和严复政治主张不同的原因。(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