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湘豫名校联盟高三1月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湖南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17 浏览数:440

一、单选题

1.

卜辞中经常有先王宾于上帝的记载,商人认为先王死后会升入天国且经常宾于帝所,他们接受人王的献祭,然后影响上帝,使人王得到好的收成及各种福佑,所以在商人的各种祭祀中,对于祖先神的祭祀特别隆重。这说明商(  )

A.占卜迷信活动盛行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C.祭祀活动影响天象D.权力实现高度集中

2.

公元前177年冬,孝文帝下诏: 先前曾下诏命令诸侯回各自的封国,有的人还推托着未走,永相是我尊崇的大臣,就请他替我率领列侯们回到封国。 于是,曾有拥立之功的绛侯周勃被免去丞相职务,回到封国。孝文帝这一举措旨在(  )

A.监察地方诸侯B.削弱诸侯势力C.加强君主专制D.摆脱外戚钳制

3.

有学者认为,与唐朝相比,宋人已无士庶之别。自宋仁宗始,社会上逐渐把品官之家称为 官户 ,但与过去的士族相比其社会地位并不稳定,很难世代为官,而大量普通士人则通过科举考试获得 官户 身份。这一现象(  )

A.根本原因是宋朝政治制度改变B.导致国家无法控制基层社会C.反映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快D.说明宋朝科举制度已趋完善

4.

利玛窦在中国刊印了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向中国人展现了世界的整体轮廓,但由于当时地理学知识有限,误将大洋洲和南极洲两片大陆绘为一体。一些士大夫将此图斥为妖言惑众,攻击为 真所谓画工之画鬼魅也! 这说明(  )

A.清代士大夫天朝上国的观念根深蒂固B.该地图开启了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局面C.西方先进地理观念在中国的传播受阻D.中国传统的天下观与华夷秩序濒临崩溃

5.

太平天国在永安初步建立政权后,开始向民众灌输基督教思想。洪秀全亲自为儿童编写了一本新版《三字经》,开篇为 皇上帝,造天地,造山海,万物备,六刚间,尽造成……”另外还有一些颂扬上帝和耶稣为人类真正救世主的赞美诗。洪秀全此举意在(  )

A.借传统教化形式渗透治理理念B.传播基督教义以融入世界发展C.通过蒙学教育促进文化的传播D.促进儒学思想与基督教义融合

6.

1914—1918年,湖南近代经济迅速繁荣,主要集中在铅、锌、锑、锰等矿种的采矿业上。1918年出口矿产等工业品458万多关平银,翌年却降到148万关平银左右。直接影响该时期湖南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湖南自然经济解体程度B.政府奖励实业的政策C.民族资本家的爱国热情D.列强军工原料的需求

7.

下表是依据国家统计局年鉴整理出的1952—1987年部分年份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

棉花

油料作物

甘蔗

1952

16342

130

419

711

1957

19505

164

419

1039

1965

19453

209

362

1339

1978

30477

216

521

2111

1980

32056

207

769

2280

1984

40731

325

1191

3951

1987

40241

419

1525

4685

据表分析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A.1952至1957年作物增产缘于土地改革的推动B.家庭联产承包制对粮食产量持续增长作用有限
C.1965至1978年产量增长缘于人民公社化运动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助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功

8.

1991年,在当时国内媒体报道中,出现了这样一些比喻: 经济特区 和平演变的温床 股份制改革试点 私有化潜行 企业承包 瓦解公有制经济 ,而 引进外资 更是被称为 甘愿做外国资产阶级的附庸 。这表明(  )

A.改革开放前期面临僵化保守思想的冲击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尚待确立C.改革开放政策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治理结构D.预防和平演变成为当时国内政治生活主流

9.

下表为古代罗马兴盛原因的分析:

孟德斯鸠

《罗马盛衰原因论》

罗马人民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荣誉感,培育了自由的精神和完善的法律制度

爱德华·吉本

《罗马帝国衰亡史》

罗马帝国吸取、发展了希腊文化的自由精神,建立了体现民主、自由精神的坚实政治制度

据此可知,两位学者的共同认识是(  )

A.罗马平民是国家治理的主体B.罗马利用军事扩张推动文化认同C.罗马法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D.自由精神是罗马兴盛的重要原因

10.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到; 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人从外在宗教中解放,但又把宗教变成人的内在世界;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但又给心灵套上了锁链。 据此可知,马克思认为宗教改革(  )

A.促进了民众的宗教信仰自由B.降低了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C.强调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D.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属性

11.

1950年,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政府代表在巴黎就 舒曼计划 举行会议,并在翌年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这一状况(  )

A.表明西欧消除了国家间的矛盾B.旨在建立西欧煤钢单一共同市场C.结束了美国在欧美的霸主地位D.推动西欧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12.

毛姆的《刀锋》在1944年首次发表,小说中的主人公拉里在战争中失去好友后对人生感到迷茫。发出了 既然世间有善,为何恶亦相生 的感叹,并开始了匪夷所思的人生转变。该文学作品(  )

A.体现了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B.抒发了浪漫主义的情怀C.抨击了资本主义的政治腐败D.如实记述了作者的事迹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苏联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经历了3个关键性步骤:一是1927年12月,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的指示》;二是1929年4月,全苏第十六次党代会对五年计划草案进行讨论,大会通过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三是1929年5月,全苏第五次苏维埃代表大会批准第一个五年计划,使之具有法律效力。1929年,苏联利用西方资本家迫切向外输出商品的需求,大量引进外国设备与技术,引进西方专家指导建设。1932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9个月完成。在这期间人民群众以极高的劳动热情从事基础工业建设,一大批重点项目的建成为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徐浩然《苏联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材料二
一五 计划草案是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李富春等主持制定的。这个计划草案从1951年开始着手,一面建设,一面编制,经过近4年的补充和修改,最后经1955年7月第一届金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通过。在苏联政府帮助下,尤其是在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的共同努力下,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各项指标大多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了。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开始一个个建立起来。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商业及文化教育等事业得到相应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较大改善。 一五 期间,我国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100多年的发展。

——摘编自新华网《新中国档案;我国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苏制定 一五 计划的相似举措。(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制定 一五 计划的不同背景。(12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苏 一五 计划的相似意义。(5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阶段

状况

北洋政府时代

(19121928

1913年,美国正式承认中华民国的北洋政府,取代大清与美国之间政府相互承认,现代的中美关系被建立起来。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在美国的调停下,中国出巨资从日本手中赎回山东主权

国民政府时代

(19271949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向中日双方禁售军火,奉行中立政策。至193812月,中国方获得美国1500万美元桐油借款。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开始全力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1945年抗战最终获得了胜利,美国支持中国担任常任理事国。中国内战爆发后,英国选择援助国民政府。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退守台湾后,继续受到美国的军事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9491978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美国长期处于对立与隔绝状态,支持在朝鲜半岛及越南的反美战争。后来中苏交恶,出于共同对抗苏联的需要,在基辛格穿针引线下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北京,中国大陆与美国关系逐渐解冻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978年至今

1979年,美国正式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同时宣布与退守台湾的中华民国断交。90年代以来,由于苏联解体,中美关系进入一个充满摩擦与坎坷的时期。但中美关系总体保持稳定发展,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人文交流与地方合作以及国际事务等领域展开了广泛交流与合作

根据以上材料,任意选取一个时间段,指出中美关系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18世纪,中国有识之士激切指斥 先朝君子 同同相扶,异异交击,向,括汉族精英在内的社会主流要求强化皇权的思潮兴起。同时期的清王朝则面临着欧洲列强越来越逼近国门、满汉民族矛盾难以化解、社会骚动等诸多难题。在此背景之下,康雍乾三帝靠着 实行 武略 两大法宝,在漫长的政治体制变革路上如密折制、密谕、 廷寄 、军机处、秘密立储等,举凡国家权力机构、政治制度有所兴革,无不从实际需要出发率先行动起来,然后不断在实践中验证,反思,改进,完善,最终决定取金的标准只看是否行之有效。就这样,持续百年,历尽坎坷,终于在改造传统宰相制和前明内阁制的基础上,创建出最便于人主乾纲独断的新型政治体制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

——摘编自郭成康《18世纪清朝国家政体变革再思考》

(1)根据材料,分析推动18世纪清朝国家政体变革的社会因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并说明18世纪清朝政治体制组织架构的特征。(9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联合国自其成立时就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在德国、奥地利和意大利就有800多万战争难民。他们当中有在战争时期被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为了解决劳动力不足而从欧洲各国抓来的劳工,大多数来自罗马尼亚、波兰和巴尔干诸国;有受法西斯迫害的幸存犹太人(主要来自德国、奥地利、波兰、罗马尼亚和捷克等国),大多数是无依无靠的孤儿寡母和老弱病残;还有为躲避战争的人。再有,战后初期东欧和波罗的海沿岸各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后,又有一些政治 难民 流入西方盟国在德国的管辖区。另外,使难民问题更加复杂化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盟国首脑在波茨坦会议上曾决定在战后将捷克、波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等国的1200多万德国族裔迁到德国。因此,战后这些国家出于对德国的仇恨,遂将其境内的德国族裔大批驱逐出境。

——摘编自梁淑英《国际难民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主要的难民类型。(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难民产生的原因。(9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于谦(1398—1457年),原名于忠肃,字廷益,号节庵,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永乐辛丑进士,明朝名臣。
于谦敢于为民请命,严惩作奸犯科权贵,因而受到排挤打击。人家当官前呼后拥,尽显官成;于谦当官便服一套,瘦马一匹。同僚并不以其为谦虚清廉,却说他坏了官场规矩……于谦主张兵贵在精,将贵谋勇,用兵贵在临机应变,提倡 将士相习 管军者知军士之强弱,为兵者知将帅之号令 。所创团营之制,对明朝兵制影响很大。土木堡之变后,继任兵部尚书,指挥明军取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后明英宗归国,于谦认为上皇虽回来了,但国耻未洗雪,正值也先和脱脱不花两部人马结怨已深,请求趁机派大军,自己前往征讨,以报复从前的仇恨,清除边患……值得一提的是,于谦在文学领域也有不俗的建树。众所周知,《石灰吟》是于谦的代表诗作,通过这首诗歌所表达的归隐情怀恰好预示了后来诗坛风气的转向。同时他的诗作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与政治相得益彰,这影响了后人的诗歌创作。

——摘编自《明史·于谦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于谦的主要贡献。(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于谦具有的精神品质。(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