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复习试题:清华大学高三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文综历史试题(必修三册+选修一三四)【通用版】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摸底考试 适用省份:北京市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17 浏览数:1273

一、单选题

1.

《史记》记载:周武王死,周成王少,周公代理政治,七年后返政成王,史称 周公摄政 。 《竹书纪年》中亦有 共和行政 的记载:周厉王残暴,国人暴动后,共伯和(一说周定公和召穆公)入朝主政、稳定危局,待厉王去世,又还政周宣王。这些记载反映了当时(  )

A.地方诸侯威胁王权B.礼乐制度不复存在C.君主集权程度有限D.宗法思想根深蒂固

2.

图4为出土于四川省的东汉《酿酒》画像砖。对于此画像,有一种解读为:右侧为一酒肆,一妇人在酿酒缸旁右手持量器做取酒状,其右一妇人协助。酒肆外一人作观看状,为沽酒者。左侧一人手推独轮车,一人肩荷二壶,朝店外走去。据此可推知东汉蜀地(  )

图4

A.商品经济较为繁荣B.重农抑商政策被放弃C.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D.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

3.

宋朝,儒家学者以理学思想为核心的乡约成为教化百姓的重要方式,如吕大钧撰写《吕氏乡约》;明朝后期乡约则由政府推广,主要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 六谕 ;清朝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 圣谕十六条 。乡约的变化反映出(  )

A.理学成为官方哲学B.皇权加强达到顶峰C.儒学的世俗化趋势D.皇权借儒学而扩张

4.

明清时期,既有市井众生为主人公的世情小说勃兴,也有《儒林外史》、《红楼梦》为代表的批判现实的文学力作。明清小说繁荣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昂扬向上的社会风尚B.纷繁复杂的社会全景C.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D.社会矛盾的极端尖锐

5.

1853年杨秀清、萧朝贵曾发布诰谕:……士农工商各力其业。自谕之后,尔等务宜安居桑梓,乐守常业,圣兵不犯秋毫……1854年太平军攻入合肥,发布告示:士农工商、各有生业,愿拜降就拜降,愿回家就回家。太平天国的这些措施(  )

A.反映了资产阶级的经济诉求B.违背了农民阶级的土地愿望C.丧失了反封建斗争的革命性D.旨在稳定人心削弱敌对势力

6.

表1为中国近代部分时期的经济主张(部分),据此可用于说明(  )

表1

时间

经济主张

洋务运动时期

张之洞主张发展实业可以强国强民、富国御辱

甲午战争后

张謇认为实业是富强之大本,提出轻工业以棉为纲,重工业以铁为纲的棉铁主义

辛亥革命时期

南京临时政府提出振兴实业的要道五条

五四运动前后

全社会大力提倡国货,抵制外国经济掠夺,维护民族利益

A.实业救国思想的兴起与发展B.传统自然经济的加速解体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历程D.政府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

7.

1928年,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 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存在……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之条件。 当时毛泽东强调中国的红色政权必然存在意在(  )

A.促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B.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C.动员全体红军北上长征D.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8.

表2为1982—2000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比例,据东、西部地区人口迁移差异可知(  )

表2

迁移变量

所属地区

19821987

19851990

19901995

19952000

迁出人口比例(%)

东部地区

3176

3308

2629

1851

西部地区

3341

3553

3497

3454

迁入人口比例(%)

东部地区

5202

5458

6505

7641

西部地区

2333

2143

2025

1453

A.国民经济结构不断完善B.西部地区人口密度较高C.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D.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9.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或多或少地疏离自然科学,他们关心社会伦理胜过关心自然本身。古希腊在哲学、政治思想不断完善的同时发展了自然科学,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德谟克里特原子论、欧几里得几何学等,对这两种哲学理解正确的是(  )

A.古希腊哲学内涵更加丰富B.中国古代哲学缺乏理性思维C.两者均是时代特征的反映D.古希腊哲学对后世影响更大

10.

马克思指出,空想社会主义者 看到了阶级的对立,看到了统治着的社会本身中的破坏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他们拒绝一切政治行动,特别是 一切革命行动。 马克思意在强调(  )

A.贫富分化使社会矛盾尖锐B.资产阶级的统治日益腐朽C.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紧迫性D.重视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

11.

那是一个拥有原理和世界观的时代,对人类精神解决它的问题的能力,充满信心;它力图理解并阐明人类生活—诸如国家、宗教、道德、语言和整个宇宙。 以上评论的历史事件是(  )

A.文艺复兴B.宗教改革C.启蒙运动D.自由主义运动

12.

20世纪70年代以来,走在世界经济发展前沿的美国逐渐由贸易自由化政策转向了贸易保护主义,极端排外的民族情绪在国际贸易领域蔓延,演化为 天生的排斥他国商品的有力武器。 由此可知(  )

A.贸易保护主义更适应国际形势B.国家利益影响经济全球化进程C.民族主义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D.经济全球化导致美国经济衰落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汤显祖(1550—1616)生活在明朝晚期。少年时代的汤显祖深受儒道思想影响, 家君恒督我以儒检,大父辄要我以仙游 。1583年汤显祖中进士,1591年因抨击朝政,被贬浙江遂昌知县,一任五年,政绩斐然。汤显祖的剧作多作于为官闲暇时间,1598年完成杰作《牡丹亭》后,终因触怒权贵而愤然辞官,回到故乡江西临川。汤显祖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以戏曲成就为最。《牡丹亭》与《紫钗记》歌颂爱情,是儿女风情戏,《南柯记》与《邯郸记》针砭时弊,为社会风情剧,四剧皆有梦境,合称 临川四梦 。市井百姓、文人学者无不赞其 技出天纵、匪由人造。 “《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

——摘编自徐朔方《汤显祖年谱》

材料二
莎士比亚(1564—1616)出生于英国中部的市民家庭,为谋生步入剧坛。作为职业戏剧创作者,莎士比亚戏剧深受古希腊戏剧理论和文艺复兴作品影响。他一生与戏剧、剧团、剧场密不可分,一共完成了37部剧作,以独特的方式在舞台再现了新兴市民阶级的生活理想和价值观。1588年英国海军打败西班牙 无敌舰队 ,英国民族自信空前高涨,为了使剧本剧情更加贴近16世纪的英格兰市民社会,莎士比亚努力摆脱古典戏剧的束缚,自由剪裁拼合人物,插入各种细节,比如苏格兰的五步舞,下半身套着灯笼裤的德国人。莎士比亚在贵族与平民、古典传统与现代民众等方面找到了新的平衡,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

——摘编自李伟民《中西文化语境里的莎士比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异同点。(1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时代背景。(12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在中国近代,茶馆功能已经十分广泛,除解渴歇息的基本功能外,茶馆还是谈生意、交流信息的集散地。 盖吾人于茶余酒后,纵论古今、月旦人物,是非政法,表彰公道。善者则称颂不置,恶者则贬斥有加。 在关键时期,如抗战时期,茶馆甚至成了传播政情军事、鼓舞人们斗志的好场所, 于社会治安、抗战前途,为利非浅也。 概言之,在近代中国,茶馆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承担着广泛而又复杂的社会功能。

——摘编自郭清香《从晚清民国茶馆看中国近代公共伦理生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编写一幕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茶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12分)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经济的发展,主要归功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政策调整。核心内容是减少中央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地方、企业的自主权,通过利润提成的方式加强对企业和职工的物质刺激。1965—1975年间还三次大幅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70年代国际石油价格暴涨,西伯利亚地区大量油气田成功开发,为苏联赚取了大量外汇。70年代中后期开始,勃列日涅夫统治集团变得自满起来,把稳定看成了目的,固有的因循保守观念不断发展。勃列日涅夫的 新经济体制 改革并未根本触动斯大林模式。重工业在整个工业产值中一直保持在73%—75%之间,这个数字大大超过了斯大林时期。此外苏联奉行霸权主义,与美国积极进行军备竞赛。在70年代,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全部国民收入的20%—25%。军工业的发展,使得苏联的产业结构成为名副其实的 超重型结构

——摘编自陈之骅《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的主要问题和历史教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勃列日涅夫前期经济改革的主要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历史启示。(9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长津湖地区围歼战,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的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作战。第一次战役胜利后,彭德怀基于 因为消灭敌人不多,我军实力尚未完全暴露 的判断,指出 如敌再进,让其深入后歼灭之。 此后,中方采取多种措施诱敌深入。为达成战略目标,调整原本驻扎于华东,担负解放台湾任务的第9兵团3个军12个师15万大军赶赴朝鲜。第9兵团在极短时间内长驱北上2000余公里,长途机动,隐蔽开进,按计划抵达预定作战区域。在长津湖战场上,面对强大的美军,第9兵团各部官兵灵活使用分割包围、围点打援、夜战歼敌等各种战术,极大弥补了装备火力的不足。同时,依靠坚定的意志和高昂的斗志,战士们克服缺衣少粮等困难,英勇战斗,奋力冲杀,创造了 以气克钢 的奇迹。此战歼灭美军13916人,全歼 北极熊团 ,重创美陆战第1师和步兵第7师一部,驱逐美军第10军。战后,中央贺电明确指出:“(第二次战役)基本改变了朝鲜的局势。

——摘编自赵延垒《抗美援朝战争长津湖之战述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长津湖战役志愿军获胜的条件。(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长津湖战役的影响。(6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于敏,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事业重要奠基人之一。1951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1959年,在成都主办我国第一个原子核物理培训班,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为国家培养亟需的原子核理论科研人材。1961年于敏临危受命,从原子核理论研究转到氢弹理论研究。此时新中国的氢弹研究 一篇空白 ,在1965年于敏找到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到结构基本完整的中国氢弹理论设计方案。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根据国家需要,于敏相继突破了核武器小型化、中子弹技术。1986年起草《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将我国核试验推进到实验室模拟水平,真正稳固了我国的国际地位。2019年,于敏获 共和国勋章 称号。

——摘编自《于敏:献身于中国氢弹事业的核物理学家》等

(1)根据材料,概括于敏对中国核事业的主要贡献。(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于敏取得成功的原因。(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