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①欧美之间建立商业联系 ②世界贸易促进饮食文化交流
③中国的瓷器远销至欧洲 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
①开创了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②推动欧洲国家宗教统一局面的形成
③说明主权国家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 ④使国际法应用范围扩展到亚洲和非洲
必考科目
作文、英语、现代或基础经济、普通科学、辅助文字
选考科目
(任选6门)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法律、经典、梵语、外文、政治、数学和自然科学
起讫点
绕好望角
经苏伊士运河
伦敦——孟买
17400km
10100km
马赛——孟买
16000km
7400km
伦敦——新加坡
18990km
13350km
①大大缩短欧洲通往亚洲的航程 ②促进贸易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
③有利于西方在东方的殖民侵略 ④密切了西方与东方的经济联系
①实行的是君主立宪政体 ②撒丁王国力图实现国家统一
③废除了权力世袭的制度 ④封建君主攫取了统一的成果
①维护本国资本家利益 ②反对德国的潜艇战是参战借口
③在拉美推行大棒政策 ④处理国际事务时执行双重标准
二、开放性试题
历史学家
所著史籍的内容提要
希罗多德(古希腊,约前480—前425年)
古希腊先民的历史意识被神话传说所笼罩。而希罗多德《历史》记述的希波战争各城邦同仇敌忾,终于击败波斯帝国,揭示出拯救希腊的是人而不是神。该书涉及的范围主要从地中海到波斯地区。
奥托(德意志,1114—1158年)
著《双城编年史》,以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的宗教思想统摄全书。他认为“世界分三部分:亚洲、非洲和欧洲”,书中所述的“东方”仅仅是十字军东征所及的区域,古罗马和日耳曼是他主要的关注点。
伏尔泰(法国,1694—1778年)
著《风俗论》,从远古中国讲起,涉及欧、亚、非、美各洲的历史,但缺乏对东方民族历史的深入分析。作者力图说明,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摆脱偏见、迷信和奴役,向理性、公正、文明的方向前进。
三、材料阅读
——摘编自罗兰秋、刘伟《魔幻现实主义的杰作〈百年孤独〉导读》
四、开放性试题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五、材料阅读
流派
主张或观点
蒲鲁东主义
保护私有财产,反对阶级斗争,反对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资产阶级政府,主张通过和平的改良主义的途径来建立无政府主义社会。
巴枯宁主义
私有财产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存在继承权,继承权使财产一代一代传下去,造成严重的贫富分化。主张无政府主义,“彻底地破坏国家和一切国家机器”。
工联主义
要求工人“克制自己”,“做一天公平的工作,得一天公平的工资”;关心“如何加强和保护劳动的权利,同时又不破坏资本的合法权利”;反对暴力革命形式的阶级斗争。
——摘编自魏承均、范佩伟《第一国际时期各个机会主义的特点》
——摘编自高海林、阎照祥主编《世界通史·近代史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