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中三年级第一次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8 浏览数:355

一、单选题

1.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 仁政 、"德治 ,宣扬礼乐文明;法家希望通过法律的手段达到至德社会,强调君臣共同守法;道家则从 法自然 的角度反对战争。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追求有序稳定成为社会要求B.施行仁政的基础在于重德C.思想领域趋同倾向日益明显D.百家争鸣推动了社会进步

2.

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 型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东汉《白虎通义》载: 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吋,出教化。 目前发掘的汉长安城明堂遗址中心建筑与此相符。明堂的这种建筑布局说明(  )

A.文献材料须与考古遗迹印证B.国家政治生活深受儒学思想影响C.儒家成为官方主流意识形态D.统治阶级依靠封建礼制维护统治

3.

下图为四川宜宾出土的汉代 陂(bēi)塘稻田 模型图,一边为陂塘,一边为稻田,中间安装闸门,装有提升装置可以控制水量,陂塘面积与农田面积的比一般为1:4。汉代这种陂田模式(  )

A.得益于大规模水利建设的开展B.反映当时较高的农业生产水平C.突破了南方传统农业生产模式D.大大提高了南方的水稻亩产量

4.

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福建发生水灾。朱熹等人请求官府发粮,设社仓,赈济灾民,秋收后,民众将赈米返还。之后,社仓在朱熹等人办理下,运营良好,陆九渊亦赞赏并推广此法。这反映了当时(  )

A.理学强调求真务实探寻真理B.官府的赈灾方式存在缺陷C.理学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D.朱陆两派弥合了治学分歧

5.

明清两朝中国人口增长了四倍多,但科举取士的数额并未相应增加。士人们逐渐抛却 君子谋道不谋食 的观念,同时兼营商业;而商人中也有许多学习儒术。这些现象(  )

A.表明八股取士引起士人的不满B.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C.说明士商融合社会价值观倒退D.冲击传统观念促进思想解放

6.

1841年,《演炮图说》《火轮船图说》等书相继刊行,甚至有人参考西方的《车轮船图》仿英国火轮战船制成人力推动齿轮激水的战船。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社会已开始觉醒B.中体西用备受推崇C.师夷制夷思想的萌发D.学习西方成为潮流

7.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廷认可地方督抚抽取厘金等 就地筹款 的措施。其后, 无论田赋、盐茶,一切征榷悉归地方督抚 。这些做法(  )

A.激化矛盾加速了晚清政府的崩溃B.导致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C.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D.有利于缓解政府的财政困难

8.

茅盾回忆辛亥年在浙江省立二中读书时, 彻底的光头主义者,在全校中也还有十多位 。当时,社会上 西洋头 东洋头 、中分、偏分和 飞机头 成为男子的主要发型。这些现象反映出(  )

A.发型是政治认同的标志B.政治运动影响社会习俗C.社会转型中的冲突加剧D.时人广泛支持社会变革

9.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提出要打倒 文以载道 代圣贤立言 的旧文学,实现文学的 革故更新 而不是 朝代更迭 。胡适认为文言文束缚人的思想观念和个人自由。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倡导的 文学革命 意在(  )

A.实现文学的创新发展B.以文学形式开展反封建斗争C.摆脱旧文学体裁限制D.变革文学形式扩大社会影响

10.

1922年,中共二大分析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并在宣言中指出, 只有无产阶级的革命势力和民主主义的革命势力合同动作,才能使真正的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 这表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  )

A.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武装斗争B.统一认识与国民党合作C.根据矛盾变化制定斗争方针D.准备调整革命斗争策略

11.

下表为中外产业资本产值的增长及比重的变化(1920—1936年),据此可知

年份

1920

1936

19201936年平均增长

产值亿元

产值亿元

产值亿元

比重

中国资本

661

44.8

26.9

632

90

外国资本

813

55.2

15.16

368

39

合计

1474

100.0

4125

1000

(注:统计范围包括近代工业、矿业、运输业屮中外企业的产值)(  )

A.国民经济建设卓有成效B.抵制洋货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C.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D.官僚资本垄断了国家经济命脉

12.

1945年12月,中共中央给东北局发出指示,要求在距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乡村建立根据地,并将正规军队的相当部分,分散到各军分区去,从事发动群众,消灭土匪,建立政权,组织游击队、民兵和自卫军等工作。这一指示(  )

A.表明党的工作重心已开始转移B.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了充分准备C.是落实《双十协定》的重要表现D.是根据革命形势做出的战略调整

13.

从1950年到1957年初,一批批的海外留学生克服重重困难,经历无数曲折,从欧美、日本等国返回祖国怀抱.出现一股海外学子归国热潮。这股归国热潮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外交孤立的局面被打破B.中美关系日趋紧张C.建设新中国的爱国热情D.工业化成就的吸引

14.

1981年7月,首钢在国务院和北京市的支持下,改变了国家与企业之间分成的办法,开始实行 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包自留,欠收自补 的承包制。此后,首钢得到快速发展,职工福利也有了大幅提高。这说明(  )

A.国企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B.扩大自主权增强了企业的活力C.承包经营制度是国企改革的方向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15.

苏格拉底认为, 好的生活 必然始于对德性的追求和对自我的认识,从对外在的自然事物的关心转向到对内在的灵魂德性的关心,凭借理性与言辞认识自己的灵魂所本有的德性。这一认识(  )

A.为理性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B.表明美德成为雅典社会主流思潮C.有助于重建社会道德价值观D.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的首次觉醒

16.

在罗马共和国早期,所有交易都以家族作为交易对象,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并不明显。《十二铜表法》颁布以后,罗马逐步承认平民是权利义务的主体,家长的男性子孙开始普遍享有公民权和财产权,妇女、拉丁人和部分外国人也取得了部分公权和私权。这一变化(  )

A.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B.调和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C.打破了贵族阶层的权力垄断D.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7.

文艺复兴提倡人性解放,反对天主教的禁欲主义,追求现实幸福生活,理直气壮地为人性的合理性辩护;宗教改革提出《圣经》至上,因信称义,以虔诚的信仰来对抗堕落的教会。这表明二者都(  )

A.试图摆脱信仰的束缚B.促进了民主意识觉醒C.改变了民众价值观念D.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

18.

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相信,存在着牛顿所证实的控制物质世界、也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使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都受到理性的检验。据此可知,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理性(  )

A.根源于牛顿创建的经典力学体系B.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双重觉醒C.有助于构建近代社会的政治蓝图D.带来了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

19.

1810年,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了《1810年法令》,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从国家层面对工业污染实施管制的法令,该法令根据工厂危害环境的程度建立起了一整套工业设施分级体系以及相应的行政许可制度。这一法令的通过反映了法国(  )

A.是欧洲工业污染最严重的国家B.有效遏制了城市工业污染的恶化C.工业污染问题引起社会的重视D.工业革命推动了法制建设的完善

20.

下表是部分年份苏联中央和地方管理企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的变化情况。据此可知,此时的苏联改革(  )

年份

中央管理的企业

地方管理的企业

1950

67

33

1955

53

47

1956

45

55

1960

6

94

A.大力发展重工业B.改变了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C.取得显著的效果D.赋予地方政府较多的自主权

21.

二战以来,科学研究出现一种新模式—— 大科学 ,它研究目标宏大,对资金、设备和跨学科要求更高,远超普通企业的承受能力.只能由大型企业、政府、甚至多国政府资助和组织。这一现象(  )

A.适应了现代工业发展需要B.打破了发达国家对技术的垄断C.表明企业成为科研的主体D.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

22.

1948年3月,法国外长皮杜尔致函马歇尔说: 只有美国的帮助才能有效地解决欧洲国家抵御侵略的问题,在政治上以及尽早在军事上加强旧大陆和新大陆的合作时刻已经到来。 随后欧美开始了成立北约的谈判。这反映了(  )

A.意识形态决定国家外交政策B.两极对峙格局初步形成C.美欧战略合作领域不断拓展D.美国支配了欧洲的防务

23.

1939年,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以20世纪30年代初的美国为背景,发表小说《愤怒的葡萄》,小说中写到: 他们企图用渔网捞河里的土豆,但是守卫不让他们这么做;他们到咯咯响的汽车上捡被扔弃的桔子,但是这些桔子已经被喷了煤油。 由此可知,该小说(  )

A.想象丰富具有浪漫主义色彩B.关注细节描写批判社会现实C.手法夸张怪诞极力表现自我D.反映了美国社会的精神危机

24.

有学者认为,从客观上看,后冷战时代以美国模式的全球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化是不受约束的自由放任的全球化,它导致了全球市场的震荡、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能源危机、粮食问题,也带来了生态问题、气候问题、环境问题等许多全球性问题。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全球治理体制亟需变革B.建立规范化法制化的贸易体系C.全球化的弊端十分严重D.多极化格局已成为时代的要求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清代在传统驿传基础上构建了涵盖驿、站、塘、台、所、铺等机构完备的驿传系统,并依据国家治理的需要,适时进行调整,使其功能扩展到了维护边疆稳定、建设交通网络、递运、发展地区经济、维护地方治安、收管流犯等方面。为了维持全国驿传体系运转,清政府每年拨银300多万两,并在《大清律》中专设《邮驿律》处理驿事。驿传体系作为官方信息、物资、人员传递机构,曾以高效、快捷的特征服务于清代国家治理。但晚清以来,军政大事的处理要求清王朝迅速高效地进行应对,而传统驿传体系却无法为清王朝提供高效有力支撑,同时,外国在华设立的通信机构既侵犯了中国邮政主权,又给中国创办邮政以示范。清代驿传体系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不得不向着裁撤驿传体系、推广现代邮政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李家涛《近代国家治理能力的演进:以驿邮转型为例》

材料二
1980年,中国邮政与世界邮政接轨,首创国际特快专递业务。1985年,我国进出境快件仅为390件,而到1994年,进出境快件达到147581件。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邮政于1985年成立服务于国内业务的中国速递服务公司(EMS),到1992年底,全国特快专递业务规模为近960万件,2016年,邮政特快专递业务量达2412327.3万件,同比增长54.2%。1993年我国首家民营快递企业——顺丰速运诞生。2009年,全国特许加盟民营快递企业的营业收入达到275亿元,占国内快递市场份额的58%左右,2014年,民营快递的营业网点数已超过107000个。近年来,我国快递服务的发展出现了新思路,比如,菜鸟网络将 互联网+”、电子商务与快递业结合,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教据、云计算、智能化等信息技术,建立全国性的智慧快递网络,使快递服务更具初慧性、安全性和快捷性,并引领未来我囯快递的服务发展方向。

——摘编自苑春荟、毕映莲《中国快递业发展历程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驿传制度的主要特点,并分析推动传统驿传制度向近代邮政体系转变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邮政事业出现的主要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产生的历史背景。(13分)

三、开放性试题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人类社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思想解放史,是人们不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创新实践史。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历史上每一场重大社会变革,每一次文明的进步,包括科技领域的每一个发明创造,无一不是解放思想的结果。从14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到后来的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再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每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都极大地推动和加速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历来与时代的要求、历史的使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先进的思想文化,对社会进步、人类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潘庆华《解放思想与科学发展》

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12分)

四、材料阅读

2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19世纪中叶,随着英国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的转型,一些学者强调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适度干预。美国人亨利·乔治1879年出版的《进步与贫困》在英国引起了巨大反响,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当务之急是用税收手段打破穷人和富人之间的鸿沟。19世纪后期英国议会选举制度的改革,使得英国社会中下层人民的政治影响力大增,两党为了争取选民支持,开始了财税制度竞相改革的年代。其主要措施有二,一是征收个人所得税。自18世纪以来,英国税收长期以间接税为主,如货物消费税、关说和印花税等,其长期征收加重了普通劳动人民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下,英国逐渐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二是征收遗产税、继承税等。1853年,英国把对土地和实际财富的遗赠正式纳入征税对象,此后遗产税税率不断提高,1894年为8%,20世纪初提高到至15%。财税改革使英国的年度平均税收不断增加,1851—1856年为5440万镑,1890—1899年则超过了一亿镑。

——摘编自郭家宏、王广坤《论19世纪下半期英国的财税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后期英国财税制度改革的社会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财税制度改革产生的主要影响。(6分)

2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孟泰(1898—1967),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为我国钢铁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赞誉为 老英雄 。1948年底,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他回到了鞍钢。面对鞍钢恢复建设缺乏器材的窘境,他和修理场的十几名工友一道,收集材料建起了 孟泰仓库 ,在之后的高炉修复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面对美帝国主义飞机轰炸和暗藏敌特的威胁,他日夜待在高炉上,并成功制止了四号高炉发生的上千度高温铁水遇冷水爆炸事故,保护了高炉的安全。工作中,他提出了 宁叫人找事故,不叫事故找人 的口号,并把多年摸索和积累的高炉维护经验传授给职工,组织职工围绕生产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形成了 两参一改三结合 的企业管理新模式。

——摘编自董宝莹《鞍钢工人的典范——孟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泰对新中国钢铁事业做出的贡献。(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孟泰能够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