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江苏省苏州市高一第一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江苏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33 浏览数:761

一、单选题

1.

1972年发现的草鞋山遗址是距今约6000年的太湖流域古文化历史遗存,该遗址中应该不会发掘出(  )

A.陶釜B.粟粒C.玉琮D.石刀

2.

据《论语·乡党》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在马厩失火后,关心身份低下的马夫,不追究失火缘由,充分体现了其思想主张中的(  )

A.仁者爱人B.为政以德C.克己复礼D.重义轻利

3.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下列表述与材料不相符的是(  )

A.汉初吸取秦亡教训废除郡县制B.推恩令能够削弱诸侯王权力C.七国之乱反证了分封制的弊端D.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4.

下列左图为大同云冈石窟中的佛教居士维摩诘像,头戴尖顶帽,身着窄小胡服,具有典型的北方少数民族特征。下图为孝文帝迁都后洛阳龙门石窟的同题材作品,头戴高帽,宽衣博带,与东晋顾恺之所绘维摩诘画像较为相似。材料反映当时(  )

A.佛教传播改变生活习俗B.宗教信众遍布大江南北C.儒学精义与佛教相融合D.文化交流呈现交融趋势

5.

隋文帝的历史存在感相对较低,美国学者麦克·哈特却将他与秦始皇、成吉思汗一起编入 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 。这主要是因为隋文帝(  )

A.正式确立科举制B.开通京杭大运河C.缔造 开元盛世 D.实现国家大一统

6.

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从首长制到委员制的变化反映了(  )

A.宰相位高权重B.皇权不断加强C.行政效能降低D.民主思想形成

7.

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施两税法,规定: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每年夏、秋两季纳税。其最主要的社会影响是(  )

A.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增加国家支配土地的数量C.促进以庸代役广泛推行D.抑制官僚地主的土地兼并

8.

辽代设置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这说明辽政权(  )

A.因地制宜,加强区域自治B.区别对待,限制南北交流C.曲意逢迎,争取汉人支持D.因俗而治,缓和民族矛盾

9.

《梦溪笔谈》中记载有毕昇用胶泥刻制单字, 火烧令坚 后用于印刷。有人认为普通黏土制作的泥活字易碎,不能用于印书。中国科技大学的模拟实验证明黏土制字入炉经高温焙烧,成品坚固适用,印样字迹清楚。由此可见(  )

A.古文献资料时代久远均不可靠B.多种方法互证可甄别史料信度C.时代变迁会影响史料价值判断D.经验来源于生活实践因而可信

10.

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唯榷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 金代文人刘迎这首诗的最大史学价值在于实证(  )

A.国家统一是贸易发展的前提B.战争能够推动边疆民族交融C.边境贸易促进民族经济繁荣D.民族交往不能减少边境争端

11.

元代在地方设立行省,突破了以山川地理划分区域的传统做法, 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其主要意图是(  )

A.防止地方据险割据B.整合资源发展经济C.加强边疆地区管理D.完善基层行政组织

12.

明成祖时, 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入直文渊阁,参预机务。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材料反映了明代内阁(  )

A.实际掌控宰相的行政权力B.逐渐发展为中央决策机构C.成为六部的法定上级机构D.地位提高但职能基本未变

13.

从康熙末年到嘉庆五年,苏州地区的昆曲演出呈现显著变化,达官贵人的 家班 逐渐减少而民间职业戏班大量增多;戏院兴起,观众买票看戏,演出有了固定场所。造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发展B.昆曲推陈出新C.社会秩序稳定D.文化积淀深厚

14.

中国古代地方职官名称中,汉朝 刺史 ,本为临时派出刺探信息,后来 刺史 演变为州牧;清朝 巡抚"原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演变为省级常设军政机关。这些演变表明(  )

A.地方行政机构演变具有随意性B.注重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C.临时委派官员能宣示皇权独尊D.中央强化监察以防范地方割据

15.

香港《大公报》曾报道,香港某教师在小学常识网课上宣称, 英国发现中国当时很多人吸烟,这个问题相当严重,他们为了消灭这些叫做'鸦片'的物品,就发动了鸦片战争。 该教师(  )

A.描述了禁烟的基本史实B.肯定了战争的非正义性C.歪曲了鸦片战争的起因D.批判了英国的侵略行径

16.

据《庚癸纪略》载:在江苏吴江具,太平天国 监军提各乡卒长给田凭,每亩钱360文,领凭后租田概作自产,农民窃喜,陆续完纳。 材料表明太平天国(  )

A.强迫征收土地税B.承认耕者有其田C.实现 有田同耕 D.推行土地公有制

17.

下图为郭廷以《中国近代史纲》的目录节选。填在方框处最恰当的是(  )

A.洋务B.维新C.新政 D.革命

18.

被辟为商埠后,一向以内敛、安逸、守家、平和为城市风格的苏州,一下子被推到政治和外交的最前沿,苏州的平静被打破了。 与材料相关的不平等条约导致(  )

A.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B.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C.欧美侵略深入长江流域D.清政府禁止人民反帝

19.

下表为中国近代后期不同教科书关于辛亥革命的评述(摘选)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不但荡涤二百六十多年的耻辱……并且铲除四千余年君主专制的痕迹

南京国民政府教科书

因为他们的势力颇盛,清国不能平定,就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的意思,把天下让给南京政府

日伪政权教科书

虽表面上推翻了满清政府,但封建势力并为铲除

中共根据地教科书

A.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B.孙中山为首革命派力量强大C.清朝结束具有偶然性D.辛亥革命促使清朝统治结束

20.

下图为近代某一时期政治形势示意图。此时执掌中国政权的是(  )

A.清朝晚期政权B.南京临时政府C.北洋军阀政权D.南京国民政府

21.

新文化运动被称为中国的 文艺复兴 ,但它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文艺复兴强调的个人价值和极端个人主义,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的价值核心和精神动力。材料反映当时的时代主题是(  )

A.否定传统B.救亡图存C.抨击纲常D.全盘西化

22.

据1927年1月湖南出版的《中国农民问题》记载: 北伐军入湘后,皆得农民为向导与协助,凡我军所到,农民必担茶担水,以相慰劳。故此次我军长驱而北,不两月已克复武汉,进兵豫赣,扑灭吴佩孚军阀。 这说明当时(  )

A.中共军队得到农民支持B.国民大革命取得最终胜利C.北伐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北洋军阀统治完全被推翻

23.

对下列残缺的近代中国形势图解释正确的是(  )

A.工农武装割据形成燎原之势B.实现了红军战略大转移C.为夺取抗战胜利创造了条件D.加速解放战争胜利进程

24.

自2017年春季起,中小学现行统编历史教材都采用了 抗日战争十四年说 。这就进一步强调了抗日战争(  )

A.国共合作的合法性B.中国抗战的正义性C.中共抗战的艰巨性D.民族抗战的整体性

25.

拍摄于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的《八佰》中描述了这样一幅场景:1937年10月28日下午四时,上海市商会设法由四十一号女童子军 递送国旗一面,六时许,当人们看到中国旗帜迎风招展在四行仓厍楼项,租界内男女老少一片欢腾,高呼中华民族万岁!这一事件(  )

A.发生于抗战相持阶段B.体现全民族共御外侮的精神C.标志统一战线的形成D.意味着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

26.

实行无后方作战和围魏救赵战法,直捣国民党军战略纵深大别山地区,调动和吸引了大量国民党军于自己的周围,配合陕北、山东战场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 。材料所述的事件(  )

A.揭开战略反攻序幕B.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C.保证淮海战役胜利D.改变了国共军力对比

27.

毛泽东说:“(抗美援朝战争)推迟了帝国主义新的侵华战争,推迟了第三次世界大战。 如果不打回三八线,前线仍在鸭绿江和图们江,沈阳、鞍山、抚顺这些地方的人民就不能安心生产。 材料表明抗美援朝战争(  )

A.为新中国赢得和平建设环境B.推动中国真正获得民族独立C.支持了世界人民的反殖斗争D.维护了中国政府的国际形象

28.

翻阅1956—1966年时段的报刊杂志,可以发现当时的热门词汇是(  )

A.开国大典、土地改革、公私合营B.多快好省、人民公社、铁人精神C.阶级斗争、两个凡是、解放思想D.改革开放、一国两制、基本路线

29.

1979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客人时指出: 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这一论断(  )

A.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B.树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C.扫清中美建交的体制性障碍D.反思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不足

30.

在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中国经历了从被动应付、一般性参与、主动参与到主导参与的过程,下列属于 主导参与 的表现有(  )

A.提出 求同存异 外交方针B.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C.提出共建 一带一路 倡议D.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外交活动

二、材料阅读

31.

中国古代人口南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两宋之际,北方战乱的影响与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促成了我国历史上继西晋、唐中期以后第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在中国历代的人口分布上,北宋末年首次出现南北均衡。此后,南方的人口优势逐步确立,南方经济明显领先,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远离了北方,南盛北衰的局面完全确立。元明清时期,这种趋势继续发展。

——章开沅《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过去,从在黄土地上进行旱作,到发展出与黄河流域冲积平原灌溉农业相适应的水利技术,耗费了古代中国人数世纪的努力。在约公元前600年以后,中国人在物质技术上、政治上以及传染病的适应方面,都获得了在黄河流域冲积平原生存的能力。
古代中国人在南下潮湿地区时,越往南行进,越受到疟疾、血吸虫病和登革热等疾病带来的威胁,南方湿热的环境可以滋生出更多的寄生物。因此,长期以来,中国人在移居南方这一问题上进展非常迟缓。

——摘编自威廉·麦克尼尔《瘟疫与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5分)
(2)据材料二,指出麦克尼尔在中国古代人口南迁问题上的研究结论,并分析其理由。(6分)
(3)举一例说明中国古代人口南迁产生的历史影响。(2分)

32.

近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变迁是中国思想文化逐步走向近代化的时代缩影和历史见证。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年)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

材料二
京师大学堂筹办于戊戌新政时期,是我国最早的国立大学。其办学方针为 中西并用 ,宗旨是 广育人才,讲求时务 。《京师大学堂章程》中规定: 中国圣经垂训以伦常道德为先……所有学堂人等……有明倡异说、干犯国宪及与名教纲常显相违背者,查有实据,轻者斥退,重者究办。

——摘编自周详《<京师大学堂章程>与清末教育制度的变迁》

材料三
执信中学是1920年孙中山先生亲自创办的一所中学,以纪念在虎门不幸牺牲的杰出民主革命家朱执信先生。在开学典礼上,孙中山先生要求:愿诸生人人皆学执信先生之毅勇果敢以求学,蹈行予自由、民主、均富之理念,以改造未来之社会,完成一庄严璀璨之中华民国。

——摘编自何有贵《25位校董名震南粤》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同文馆的办学目的,并分析当时 招不到学生 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指出京师大学堂的办学方针,并分析其办学方针不能落实的原因。(4分)
(3)据材料三,指出 自由、民主、均富 源自什么理论?此后,孙中山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上 改造未来之社会 ?(6分)

33.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1953年底,中共中央发布了《关干发展农业生产合作化的决议》。1956年6月底,全国人大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农业生产合作社按照社会主义原则,把社员私有的主要生产资料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组织集体劳动,实行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到1956年底,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基本形成。
材料二
1980年4月,邓小平明确同意姚依林从减轻国家负担的角度支持落后地区农民包产到户、发展生产。到1987年,全国有1.8亿农户实行了家庭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8%。对这一过程,邓小平回忆说: 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开始的时候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干起来,第二年超过三分之二,第三年才差不多全部跟上,这是就全国范围讲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邓小平的三农思想对中国农村改革的重大意义》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农村土地所有制的重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所产生的历史影响。(4分)
(2)据材料二,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及特点。(5分)
(3)综合上述材料,新中国农业政策的调整给你哪些启示?(4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