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湖北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0 浏览数:599

一、单选题

1.

西周分封诸侯采用盟誓制度,它以 聚众而誓之 神前宣誓 为核心。当周王提出 为周室辅 无废联命 的要求后,受封者要宣誓效忠,如若背叛誓言,周天子便会以欺骗神灵的名义,联合其他贵族 恭行天罚 ,正所谓 背盟不祥,神人弗助 。西周的盟誓活动(  )

A.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B.实现了西周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控C.推动周朝的统治区域的扩张D.强化了受封诸侯的责任和义务意识

2.

20世纪初,甘肃出土大量简牍。简牍内容显示秦汉时期的各种簿籍和通行公文系统性很强。简牍中除了静态记录文书的书写、审核、校对、存档等行政过程的薄籍之外,还有各官府间互相行文而形成的反映了各行政部门的联系和日常行政运作的通行公文,内容既有涉及人事升迁、任免、调动的除书、遣书、调书,上级纠举下级过失的举书,下级应对询问的应书等,还有当时的一些皇帝诏书和丞相御史府文书。这说明秦汉时期(  )

A.构筑了四通八达的邮传系统B.以文书行政为代表的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C.遏制了贪污腐败现象的出现D.文书制下的贵族统治走向体系化和规范化

3.

如图所示为20世纪末在甘肃嘉峪关(河西走廊中部)考古发现的魏晋时期的《黄帝问道图》(壁画砖)该图可用于说明魏晋时期嘉峪关地区(  )

A.道教发展本土化B.大一统 思想的强化C.民族认同感增强D.民族服饰的相互影响

4.

下表是宋朝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 溢出 的有关记载。这些现象(  )

文献

记载

《夷坚支癸》卷5《神游西湖》

江南东路乐平新进乡农民陈五,为翟氏田仆,每以暇时受他人雇佣,负担远适

《夷坚支景》卷5《郑四客》

郑四客,台州仙居人,为林通判家佃户。后稍有储羡,或出人贩贸纱帛海物

嘉靖《惟杨志》卷8《户口志》

扬州坊郭户绍熙年间119011944226户,到宝祐四年12567975户,年增长率为134‰,远超同期全国人口年增长率。

A.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特点B.推动小农经济走向瓦解C.动摇了传统的 重农抑商 政策D.导致我国人口分布不均

5.

明代中叶以后,市民力量且益强大。有些城市的 市豪 能与封建士大夫分庭抗礼,如湖北承天府 士大夫散处四境,视州城如寄,而市豪聚城中 ,新任的地方官至, 且与宾主礼 。这类 市豪 他们往往通过各种途径,爬上了州、郡官长的宝座。在清代,也有不少富商通过 捐纳 得官,由大商人转化为封建官僚地主。这反映出(  )

A.明清的 市豪 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B.市豪 富商势力壮大强化封建统治C.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革新了社会结构D.明清城市商业超越同时代的西欧城市

6.

1844年2月,美国派往中国的第一个外交使团抵达澳门后,公使顾盛提出北上赴京向中国皇帝面呈国书和订立和约的请求。并抄送《南京条约》等中文本以供美国使团参考。而两广总督程矞采在回复顾盛时坚持美使团应该在粤候旨,而不宜赴京面圣,且认为中美两国无须缔结条约。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  )

A.清政府官员坚持闭关锁国政策B.美国追随英国在远东站稳脚跟C.清政府受限于传统思维的影响D.中美相互妥协实现利益最大化

7.

1913年底,袁世凯改革县官选任制度。规定科举出身、获得学堂文凭或具备实际行政经验者有资格入选,笔试内容为现行法令、国际条约、策问、文牍等,面试重经验及应对表现。考试合格者在分发各省前须被大总统接见,分发应回避本籍。这一改革(  )

A.旨在改革传统的选官制度B.顺应了地方自治需求C.避免了各省长官徇私任亲D.致力于恢复统治秩序

8.

1925年1月,中共四大在上海召开。大会决议认为: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无产阶级必须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取得胜利;农民 天然是工人阶级之同盟者 ,如果不发动农民, 我们希望中国革命成功以及在民族运动中取得领导地位,都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见,中共四大决议(  )

A.有利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B.推动了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C.忽视了国内民族资产阶级力量D.有利于推动工农运动迅速发展

9.

拨改贷 是国家对基本建设投资拨款改为贷款的简称,是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1979年,首先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个省市试点,1980年,国家扩大基本建设投资拨款改为贷款的范围,规定凡是实行独立核算、有还贷能力的建设项目,都要进行 拨改贷 改革。1985年起 拨改贷 在全国各行业全面推行。 拨改贷 的实施(  )

A.扩大了地方权限B.加强了建设单位的经济责任制C.活跃了市场经济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

10.

1985年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在北京举办青年学者创新座谈会,某些学者提出 20世纪中国文学 ,就是 一个在东西方文化大撞击、大交流中从文学方面(与政治、道德等其他方面一道)形成现代民族意识(包括审美意识)的进程,一个通过语言的艺术来折射并表现古老的中华民族及其灵魂在新旧嬗替的大时代中获得新生并崛起的进程 。这反映出(  )

A.改革开放促进中外文化交流B.传统文化是创作的主题C.文学创作与时代的互动关系D.浪漫主义文学成为主流

11.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著有大量关于法律和法治的作品,然而,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认为大多数希腊人 永远不理解或在意法庭上所作证词的神圣约束效力 ,就连伯利克里的老师在被判刑后也选择了逃跑。这表明(  )

A.雅典的法律法规十分匮乏B.罗马法对希腊产生的影响较小C.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完善D.雅典法学理论与实践存在背离

12.

有学者认为,16世纪开始的欧洲宗教改革把基督教社会按统治者的宗教偏爱而划分,把世俗和宗教权威合到一起,因而把世俗制度扩大至整个民族。同时,人们不仅知道有其他种族的人民,而且也知道有各种不同的语言、趣味、文化习惯和宗教。这说明欧洲宗教改革后(  )

A.产生了各种新兴的宗教派别B.实现了人与社会的双重觉醒C.出现教会从属于国家的趋势D.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

13.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始于1565年,是西班牙人开展的跨越太平洋的丝一银对流之路,把盛产白银的美洲和银价昂贵的中国联系在一起。但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种以垄断为特色的 大帆船贸易 的地位急剧下降,最终绵延250年遂告终结。这一贸易(  )

A.确立了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中心地位B.其衰落是受自由贸易的冲击的结果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D.奠定了19世纪英国殖民霸主的地位

14.

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城起了 斯达汉诺夫运动 ,号召人们争做社会主义劳动英雄。档案表明,斯达汉诺夫工作者在按累进计件支付工资的工人中,比例高达50%以上。这说明当时苏联(  )

A.经济建设存在盲目跟风B.重视示范效应调动了工人生产积极性C.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衡D.尝试突破旧体制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

15.

2008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二十国集团(G20)在华盛顿召开首次领导人峰会,有力推动全球经济复苏;2016年,G20在杭州召开,达成了建设开放性世界经济等方面的共识;2021年10月30日开幕的20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意大利总理呼吁向最不发达国家提供新冠疫苗,推动全球疫苗的公平分配;英国首相表示20国集团首要任务是推动新冠疫苗的快速、公平和全球分配。据此可知(  )

A.二十国集团已经成为新的世界领袖B.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了国际经济新秩序C.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已发生质的变化D.有效的全球治理需要各国的通力合作

16.

为宋代画家马远名作《山径春行图》和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代表作《格尔尼卡》,这两幅绘画作品(  )

A.都注重表现光和色的变化B.都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受C.都强调对意境和神韵追求D.都体现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二、材料阅读

17.

【中国古代的 政治协商 】(14分)
材料
在中国古代政治中,具有源远流长的 协商 因素。中国政治协商传统以 天下公义 为立论依据,倡导 和而不同 的协商原则,包含了 通民情、达民隐、申民意 的政治诉求,其实践具体表现为体制内的 咨询 朝议 谏议 和体制外的 清议 乡议
西周至春秋天子和诸侯均设立 三朝 制度以咨询意见,秦汉以后, 协商 文化被不断制度化。朝堂议事机制就是我国古代王朝统治者们所实施的一种听政议政机制,具体而言就是各个王朝统治者们为解决事关国家或民族重大问题,以及其他统治事宜而开展商讨的一种决策机制。虽然这种机制涉及的仅仅是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内部的少数人,是一种内输式的、精英阶层的协商,但仍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除了这种发生在统治阶级内部的传统协商机制之外,还有诸多发生在官府和百姓之间的协商机制,主要包括官府与百姓之间对话的官民对话机制、民间人士评议治国事宜的庶民议政机制、谋士说客建言献策的游说论证机制。这些机制发生与存续的政治环境多数是专制统治制度,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维系统治者的专制统治,但是这些机制的运行也确实为广大百姓谋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合法合理的利益。

——摘编自杨守涛《我国古代协商传统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 政治协商 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 政治协商 积极作用。(6分)

18.

【近现代人口迁移】(12分)
材料一
在外人叩关的隆隆炮声中,一向闭关自守的中国被纳入到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世界劳工市场对中国劳动力的需求和国内人口的压力,导致大量华工走向世界。关内日益加重的人口压力和边疆地区的政治危机,使东北、蒙古等新垦区在近代日益显示出经济、政治上的重要性;清政府放弃了以往对东北的封禁政策,东北近代经济事业和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关内外大规模的区域性人口流动以空前的速度进行。伴随着农村自给自足状态瓦解而加强的地区间联系,以及各地农村日益扩大的不平衡及对人口压力的不同反应,使人口在乡村间的迁移更加普遍。生产方式的变化,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若干新因素,为移民的空间和职业选择提供了新途径,一种新型的近代式的移民群应运而生,城市移民随之增加。

——摘编自宫玉松《略论中国近代农村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性质》

材料二
1885年英国地理学家莱文斯坦在其著作《人口迁移规律》中,针对人口迁徙规律总结出 推拉理论 。他认为,人口迁移并非是完全盲目的无序流动,而是遵循着一定规律。在推拉模型中, 推力 是指原居住地不利于生存、发展的种种排斥力…… 拉力 则是移入地所具有的吸引力。从2008年到2017年,我国13批次的 千人计划 ,目前共引进人才7千余人。在 千人计划 的引领下,中国各地引进高层次人才、留学人才5.39万。尤其在中国的一线城市,聚集了大量的各领域专业型人才,例如2013年北京就有合同聘用境外专家22604人,持工作签证者20869人。上海合同聘用专家人数更多,达51805人,持就业签证者也达58911人。

——《中国国际移民报告》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农村人口迁移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21世纪初国际人才流入中国的 拉力 因素。(6分)

19.

【西方近代教育发展】(14分)
材料一
(18世纪的英国)随着海外殖民扩张活动而来的高工资经济模式,使得越来越多的英国人有能力承受昂贵的教育开销。上流阶层出巨资聘请高级教员为自己或子女授课已很常见,其他阶层的成员接受中小学教育的机会也变得越来越多,各类新建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以满足民众求知的欲望。

——《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英—罗伯特·艾伦

材料二
1877年,为了实现建设一所 真正的大学 的梦想,东京开成学校与东京医学校正式合并,宣告日本第一所国立近代大学—--东京大学正式成立。东京大学成立之初,首先模仿的是德国大学的制度模型,但在理念上传承的却是英国大学的 培养公民 理念,在发展过程中又借鉴美国大学的组织结构与学院理念。1886年东京大学更名为帝国大学,颁布的《帝国大学令》规定了 国家的大学 的办学指导思想,但1890年颁布的《教育教语》则将 军国主义 确立为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日本整体教育目标。

——编自金龙哲、王东杰《东京大学》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的英国人普遍有能力接受教育的原因和影响。(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本东京大学的特点和历史影响。(8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中国与世界市场】 (12分)

时期

中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

世界市场的发展阶段

明朝中后期到鸦片战争前

游离于世界市场的发展之外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早期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

晚清时期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新中国成立之初

被孤立、封锁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

世界市场的发展走向制度化、体系化

改革开放后

积极参与、融入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表格中某一时期中国与世界市场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对选取的这一关系做简要阐释。(要求:主题鲜明,条理清晰,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