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学会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江苏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0 浏览数:763

一、单选题

1.

下图是某学者经制的《周朝主要地方封国的分布》示意图,这些封国或是建立在以前商人的要地上,或是位于华东地区主要交通路线的关键点上。这主要体现出西周分封制(  )

A.以成周为中心分封B.扩大了中原文化影响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D.对地方控制有所加强

2.

汉武帝时,将军杨仆屡建大功,但因家乡宜阳在函谷关外,以不是关内人为耻,请求武帝同意将 谷关向东迁移, 武帝意亦好广阔, 于是徙关于新安 。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A.汉武帝 好广阔 体现了其好大喜功的特点B.耻为关外民 折射了民众对中央的心理认同
C.关中本位 是汉重要的地缘政治思想D.杨仆移关 迎合了汉武帝的政治需求

3.

由于关中的物资供给由过去的窘迫变为丰富宽裕,唐政府于开元二十四年由洛阳西返后便长期驻在长安。当时关中物资供给状况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

A.曲辕犁由江东扩展至关中B.江雅与长安间的运输改善C.关中从战乱中得到了恢复D.唐玄宗奖励农耕励精图治

4.

明清时期的一位思想家曾提出 能必副所 ,也就是说,客观存在的事物引起人的认识活动,而人的认识必须与客观世界相符。这位思想家也主张(  )

A.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B.一念发动处, 便即是行了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贵焉耳矣D.动而趋行者动, 动而赴止者静

5.

康乾时期,苏州出现了被称为 棉庄 的地方,它是农户与消费者之间的中介。棉庄储存棉花,卖给农户;收购农户生产的棉布,再把棉布卖给市民。此现象(  )

A.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B.体现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C.表明耕织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基于民营手工业占主导的现实

6.

章长基、关权和久保亨三位学者分别编制了民国时期近代中国工业生产指数,下为按一定方法整理后形成的《近代中国工业生产在不同时期的年均增长率三人数据汇总表》(单位: %)

时期

章长基指数

关权指数

久保亨指数

19121920

168

96

105

19271936

70

74

65

19121936

106

61

84

19371946

18

-57

25

19121949

73

39

54

对表中数据解读错误的是(  )

A.整个民国期间中国工业总体上保持了增长的势头B.1912—1920年中国工业增速快主要是受一战的影响
C.1927—1936 年中国工业增速快得益于国家稳定统一D.1937—1946 年日军侵华导致中国工业发速故缓

7.

北大学生领袖傅斯年曾说 若说这五四运动单是受国运动,我便不赞一词了,我对这五四运动所重视的,为它的出发点是直接行动,是唤起公众责任心的运动。 在傅氏看来,五四运动(  )

A.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B.对广大社会民众进行了有效动员C.唤醒青年学生对独立人格的追求D.体现知识分子对救亡之路的探索

8.

下图是画家张仃1946年创作的时政漫画《自卫战争的第二条战线》,这幅漫画反映出(  )

A.民众配合战略反攻B.蒋介石准备挑起内战C.内战政策不得人心D.学生成为反战的失键

9.

《华北局关于开展一九五〇年生产运动的指示》中记载 国营和私营,必须把国营企业、铁路、矿山等放在第一位,因为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中的领导成分,忽视国营,或公私平列看待,都是错误的,只重视国营而过火地限制私营也是不对的 。这些指示(  )

A.是国有制确立的必然产物B.照搬了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C.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D.反映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现实需要

10.

电影《我和我的父辈》讲述了52年前 长征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里科研工作者的故事。影片中父亲对孩子说 我是个诗人,我的工作就是每天在天上写诗。 不久后,他们谱写的 诗篇 轰动了世界。与这一 诗篇 最密切相关的是(  )

A.原子弹爆炸成功,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B.中国核技术研究突破引发国际军备竞赛
C.中近程导弹的研制成功增强了我国的好能力D.东方红一号 发射提高了中国的战略地位

11.

法国学者莫尼克认为古希腊的伦理思想代表了一种道德观念的最完整形式, 而这一道德观念是建立在 的吸引力的基础上的。下列思想符合其观点的是(  )

A.人是万物的尺度B.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C.美德即知识D.认识你自己

12.

有学者认为,英国是第一个把国家真正放回到 民族 手中的国家。它解决了专制时代的固有矛盾:专制时代的国王以民族代言人自居而统治国家;现在民族自己掌握国家,宣称议会是它的代表。这种变化开始的标志是(  )

A.光荣革命B.《权利法案》的颁布C.责任内阁制的确立D.1832年议会改革

13.

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依据进化论解释强与弱的区别:成功的个人与种族已经在自然界取得竞争优势,并因此进化到比其他适应性较差的人种更高的状态。这种思想(  )

A.极大鼓舞了北美人民的抗英斗争B.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C.有力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进程D.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的扩张需求

14.

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的不足导致失业增加和经济衰退,而利率、工资、价格等因素并不能使经济体系实现自我调节。下列罗斯福新政措施中最能回应这一观点的是(  )

A.稳定金融B.调整工业C.减耕减产D.以工代赈

15.

王玮为了更好地区别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领域的主要流派,就其中某流派的特点做笔记如下:

这种思潮需在批判现代化弊病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回到过去的念头

它常常与某种神秘的或非理性的感觉结合起来

基本心理理特征是渴望。特别是渴望不能达到的、已失去的、无可挽回的、正在消失的、幻想和梦境中的事物

同属这一流延的美术作品是(  )

A.《自由导人民》B.《伏尔加河上的纤夫》C.《日出·印象》D.《格尔尼卡》

16.

奥委会主席巴赫说 当今世界彼此依靠,单靠个体已经无法解决目前而临的挑战。为了实现更快,更高、更强,我们需要更困结.此后奥委会全会通过决议,将奥林匹克宣言修订为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 。这印证了(  )

A.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的彻底失败B.建立国际体育新秩序的迫切性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D.和平与发展是当下时代的主题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木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 一个存在于人心而被道德戒律束缚的个人物质私利的恶魔至此得以解放。 亚洲的反现代化批评实际上是 一战 及战后西方惨状和悲观的产物。但许多的亚洲批评者只有经过一些西方的东方主义者的鼓励之后,才对他们自己和自 的观点产生足够的信心。其中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一书,对亚洲的观代化批评者如印度的甘地、中国的张君劢和梁启超等有直接的影响。

——据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等

材料二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运动, 近五百年的世界历史,就是一个现代化孕育、生成并扩散、推进的过程。在 抗拒 接受 这两种显而易见的立场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有时可以强大到如此地步,以致在非常长的历史时期里,正是它在主宰社会的走向。这个立场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 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从而为避免不可避免的现代化挑战寻找一条有效的途径。它企图把 传统 现代 调和起来,它将 现代 服务于 传统 ,让 现代 传统 过渡。如果其不能在过程中逐渐融入现代化,那么暴烈终将产生。

——摘编自钱乘旦《反现代化——一个理论假设》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西方现代化带来的弊端,分析战局亚洲反现代化思潮高涨的原因。(8 分)
(2)据材料二中的观点,评析洋务运动,并指出该观点的实质。(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恩格斯曾经指出: 国家政权对与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可以有三种:它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展得比较快;它可以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像现在每个大民族的情况那样,它经历一定的时期都要崩溃;或者是它可以阻碍经济发展沿着既定的方向走,而给它规定另外的方向——这种情况归根到底还是归结为前两种情况的一种。但是很明显,在第二和第三种情况下,政治权力能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并能引起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01页

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并以17至19世纪中英两国历史发展演进的史实对该观点加论证。(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耕清晰)

四、材料阅读

1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上曰: 已今出钱免役,又却令保丁催税,失信于百姓。又保证只合令习兵,不可令武事。 安石曰: 保丁、 户长,皆出于百姓为之。今罢差户长充保丁催税,无向时勾追牙集科校之苦,而数年或十年以来方一次催税,催税不过二十馀家,于人无所苦。若谓保丁只可令教阅,即《周官》什伍其民。有军旅,有田役,至于五沟、五涂、封植,民皆有职焉, 若止令习兵,不可贰事,即不知馀事令谁勾当。 安石曰: 先王作法,为趋省便,为趋烦扰?若趋省便,则全周公时极为省便,然尚不能独令习兵而无武事,则今日欲止习兵,无武事,恐不可得。

——摘编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免役法与保甲法的关系,指出宋神宗与王安石的观点有何不同,概括王安石持其观点的依据。 (8 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此举带来的不利影响。(4 分)

20.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青年团的任务》是列宁于1920年10月2日在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的讲话。列宁在这篇讲话中揭露了旧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把青年训练成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奴仆的弊病,指出共产主义教育必须在吸收旧教育有益成果的前提下,通过生产劳动将青年组织起来,并用自觉的纪律代替资产阶级社会中强迫的纪律,使青年形成共产主义道德。这一教育任务将由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来承担。这一讲话对于新时代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摘编自何东平《列宁青年教育思想及其对新时代我国教有发展的启示》

(1)据材料并结合所所学知识,概括列宁提出青年教育思想的背景及内容。 (8分)
(2)据材料,指出列宁青年教育思想对新时代我国青年教育工作有何指导意义? (4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