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安徽省安庆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7 浏览数:576

一、单选题

1.

三星堆两座器物坑出土的青铜器当中除青铜人像、神树、神坛等独具特征外,其中的青铜尊、罍与湖南华容、安徽六安、陕西城固等地出土的尊、罍从形态到纹饰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表明(  )

A.中华文明早期各地区之间已有交流B.早期国家政权充满神权色彩C.商朝时对长江流域实现了有效管理D.长江流域文明发展水平较高

2.

孔子一生慎重行礼,以为立身行事之准据:但《礼记·檀弓》中,孔子却屡行商制,又偶见孔子之随性行礼、漠视成规、默许失礼等记载,材料反映孔子(  )

A.政治主张复杂多变B.思想兼具原则性和灵活性C.着重强调德治教化D.深受道家和法家思想影响

3.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重构秦国体制,提升了制度效率,实现了国与民的利益均衡,推动了国家的崛起;统一后,秦朝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秦始皇将秦制推广至全国,导致制度僵化、效率下降,最终二世而亡。秦亡的教训说明(  )

A.制度建设需要与实际国情相结合B.中央集权制度导致了秦朝的灭亡C.法家的治国思想与时代格格不入D.商鞅变法埋下了秦国灭亡的隐患

4.

汉光武帝废除更役制度,简政减吏,裁并400多县;同时注意整顿吏治,奖励廉洁,选拔贤能以为地方官吏,并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君主的政治权力B.减少中央的财政开支C.促进民众的政治认同D.提高政府的治理效能

5.

东晋政府设置侨州郡县以安置流民,以其原籍命名的地方行政机构登记临时户籍,以白纸书写,故称白籍,入白籍的侨人享受免调役的优待。据此可知,白籍制度(  )

A.造成基层组织的混乱B.加快士族制度的形成C.利于南方经济的开发D.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

6.

唐朝迁居长安的少数民族有几十万之多,仅突厥贵族被唐政府任命为将军、中郎将等五品以上官吏的就多达百余人,民众对于 胡装胡骑 习以为常。材料说明唐朝(  )

A.各民族和同一家B.封建制度的成熟C.治世的繁荣景象D.社会经济的发展

7.

唐朝时期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要经过 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 刑家之子,工贾殊类 以及部曲、杂户、奴婢等均无权参加科举考试。但是,科举选官的范围较九品中正制要广泛得多,一般地主子弟均有资格参加科举。据此可知(  )

A.科举制不能选拔有用的人才B.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C.九品中正制有一定积极作用D.科举制有益于加强中央集权

8.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它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据此可知两税法(  )

A.确保了农民能够有地可种B.简化了税收名目C.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加重了百姓负担

9.

介绍唐朝时人们会想到 三省六部 科举选才 玄奘西游 鉴真东渡 ,最能概括这些主题的是(  )

A.国家的统一与强盛B.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制度创新与文化交流

10.

下图为1111年时局形势图,政权对应正确的是(  )

A.南宋B.辽C.西周D.金

11.

契丹……官分南北……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这体现了契丹政权(  )

A.统治集团内部分裂B.实行因俗而治C.推行民族歧视政策D.推进民族融合

12.

北宋时期商品流通规模扩大,使得货币需求量剧增,钱币铸造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时人创新性的解决方法是(  )

A.使用黄金白银B.发行纸币交子C.创立早期银行D.铸造更多铁钱

13.

盖天地之心,其德有四,曰元亨利贞,而元无不统。其运行焉,则为春夏秋冬之序,而春生之气无所不通。故人之为心,其德亦有四,仁义礼智,而仁无所不包。 朱熹强调(  )

A.道德养成的主观自觉性B.克己复礼为仁C.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D.仁的主导地位

14.

万历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到了严嵩任武英殿大学士时,擅权达二十余年之久,内阁的权力已经完全与从前的宰相一样了。 材料反映当时内阁(  )

A.职权扩大加剧了内部矛盾B.是法定的决策机关C.一定程度上参与国家决策D.受到宦官集团控制

15.

在新疆、云南、贵州等地,盛产铜、锡、银、铅等矿,从康熙中叶到乾隆中叶,上述地区的矿业得到较大发展,商品经济也日益活跃。 这(  )

A.与清朝政府的边疆开发密切相关B.是清朝边疆资本主义萌芽的体现C.反映了清朝边疆防御日渐松弛D.体现了清朝边疆政策趋于完备

16.

李贽从佛学角度认为人人都有佛性并且生而有慧根,佛性不区别男女、圣凡,只要通过修道皆可摆脱业障体悟佛根。这体现李贽(  )

A.提倡经世致用B.批判君主专制C.主张男女平等D.颠覆儒学思想

17.

制敌之策必使敌失其所长,而我扬长避短。敌的兵船所长在外洋,而我对付的方法有二:一曰炮击,一曰火攻。 这可能出自(  )

A.林则徐《四洲志》B.魏源《海国图志》C.宋应星《天工开物》D.梁启超《变法通议》

18.

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中日此前近五十余年间的所有条约一概被废除。中国被迫按照日方要求,在此前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基础上,与日本陆续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关条约》(  )

A.标志着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B.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C.是平等国家间关系的建构开启D.是日本进行对华侵略的新起点

19.

戊戌变法时期,为了对人民进行启蒙,提倡白话文和 小说界革命 。变法失败后,白话报刊更多出现,还出现 曲界革命 思想革命 道德革命 等,更多西方学说被翻译介绍到中国。材料表明,维新变法运动是(  )

A.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B.一次反清爱国的政治运动C.践行民主共和的改革尝试D.自强求富 的勇敢探索

20.

义和团运动前,西方媒体对中国人的评价是 一群没有活力的群众 无可救药 没有民族热望 :之后却多见诸如 有光荣革命传统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等议论。材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完成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B.挽救了濒临崩溃的清政府C.打退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D.显示了中国人民伟大力量

21.

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率先喊出了 振兴中华 的口号,主张 把中国所有各民族融成一个中华民族 。即使是激进的革命派也主张 民族主义之大目的,在统一全族以立国 。材料表明辛亥革命(  )

A.推动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新发展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D.加快了中国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22.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关于新文化运动认识正确的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此发端B.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准备C.彻底清除封建思想的影响D.弘扬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23.

一船红中国,万众跟党走。 100年前,中国共产党诞生在南湖的一条游船上。参加 一大 的13位代表,怀着救国救民寻求真理的信念,积极投身中华民族解放事业。材料主要体现了(  )

A.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精神B.革故鼎新兴利除弊的精神C.自我评判自我扬弃的精神D.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

24.

1936年,国民政府棉纱进口下降至1928年的38%,棉布进口下降至20%,麦粉进口下降至15%。同年钢铁、机器进口各约增加20%。下列选项与材料所述现象相关的是(  )

A.北洋军阀政府的倡导B.辛亥革命的促进C.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D.一战爆发的影响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赢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并逐渐完善。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三省长官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地理界限来确定,客观上容易被地方长官当作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 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 ,这样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一千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军队布置、调动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8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代行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行省制的历史作用。(6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宋朝赋税摊派 当先富后贫,自近及远 。富者多担、贫者少担的赋役征收原则和形式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宋代制度规定 灾伤二分至五分为小饥,放税在二分至五分之间……为大饥,放税也在七分至十分之间 。北宋还新创多种赋税缓征制度,如展限即在缴纳期限外再给予延迟缴纳的明确时限。这种赋役制度发挥了保障财政供给和调节贫富、维持稳定的双重作用。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高峰期,形成了救荒、济贫、扶弱三个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仓储备荒、灾伤赈济、日常救助等措施。

——摘编自黄纯艳《北宋何以百年无内乱

材料二
清代自乾隆朝末期始,在长江下游的杭嘉湖和皖南山区,以棚民为主体的垦殖山土、种植玉米引发的社会环境恶化现象日渐凸显,官方和土著也因此在该域掀起了我国粮作史上首次谴责和禁止外来稳产、高产粮作传播种植的浪潮。社会环境恶化,主要表现为山上玉米生产日渐严重地破坏了山下土著的农业经济,特别是粮食生产、人居环境和社会稳定,本质上是玉米生产者与非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因而禁止玉米在山场传种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土著的社会环境。

——摘编自张祥稳、戴家翠《现象与本质:清代长江下游山区玉米生产引发的社会环境恶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社会 百年无内乱 的相对稳定局面出现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玉米引入中国带来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谈谈你的看法。(4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分)

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简表:

阶段

名称

内容

时间

第一阶段

器物阶段

器物设想

1840年—1850

器物实践

1850年—1895

第二阶段

制度阶段

君主立宪设想

19世纪70年代—1898

君主立宪实践

1898

民主共和设想

1894年—1911

民主共和实践

1912年—1927

第三阶段

思想阶段

欧美资本主义思想

1915年—1926

苏俄社会主义思想

1918年—1926

——摘编自邓俊民、孙立舟《历史时间的分类、特征及其教学意义》

(1)表格中近代化探索第一阶段的指导思想有哪些?(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第二阶段近代化探索的相关实践。(4分)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第三阶段中 苏俄社会主义思想 在中国传播的表现。(6分)
(4)根据表格和所学知识,概述你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认识。(4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