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时间
|
相关记载
|
黄河入海流向
|
第一次
|
春秋时期
|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河徙,自宿胥口(今浚县)东行漯川,又经滑台城,又东北经黎阳县南,又东北经凉城县,又东北为长寿津(今河南滑县),河至此与深川别行而东北入海,《水经》谓之大河故渎”。
|
沧州入渤海
|
第二次
|
新莽时期
|
公元11年,“河决魏郡(今河南濮阳西北),泛清河以东数郡”。后来东汉王景奉命治理黄河,此后800余年黄河没有大变动,人称“王景治河千年无患”。
|
利津入渤海
|
第三次
|
北宋庆历年间
|
公元1048年,黄河在今河南省濮阳县决口,河水泛滥后分为两脉。
|
北流由天津入渤海,南流由无棣笃马河入渤海
|
第四次
|
南宋建炎年间
|
公元1128年,东京留守杜充为抵御金军,在滑州掘开黄河堤防,意图以洪水阻挡敌军南下,黄河自此夺淮入海。
|
北流、南流两分支分别入渤海、黄海
|
第五次
|
明朝弘治年间
|
公元1493年,“自商、虞而下,由丁家道口抵韩家道口、赵家圈、石将军庙、两河口,出小浮桥下二洪”。
|
北流断绝,南流入淮河进黄海
|
第六次
|
清朝咸丰年间
|
公元1855年,咸丰帝谕示:“现值军务未平(太平天国起义),饷糈不继,一时断难兴筑,……所有兰阳漫口,即可暂行缓堵”。
|
利津入渤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