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人物
家世背景
世资均值
理论起家
起家官
起家官品
资料出处
穆绍
祖、父皆一品公爵
一品
五品
太子舍人
七品
汇编282
杨元让
祖一品公爵,父一品仪同三司
太学博士
六品
墨志174
李挺
曾祖、祖皆一品公爵,父二品侯爵
奉朝请
疏证350
王偃
祖、父皆二品侯爵
二品
汇编354
二、材料阅读
——据王志民《稷下学宫——文明史上的奇观》等
三、开放性试题
道光皇帝
此外一切紧要事件必应筹及者,均著责成该大臣等一一分晰妥议,不厌反复详明,务须永绝后患。该大臣既知善后难于措手,他国之不免生心,即应思前顾后,预为筹画,于勉从下策之中力求弭患未然之计。
浙江布政使李星沅
阅江南钞寄合同(指《南京条约》),令人气短,我朝金瓯无缺,忽有此磋跌,至夷妇与大皇帝并书,且约中如赎城、给烟价、官员平行、汉奸免罪,公然大书特书,千秋万世何以善后?
耆英照会璞鼎查
兹蒙大皇帝解嫌释惑,恩准照旧通商,于广州一处之外,又给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处,俾斯得广为贸易,实属体恤有加。惟贵国所定条款,期于永久遵行;而中国也有盟言,必须预为要约。言归于好,无话不可商量。
——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渍》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服饰的变化
建国后的十七年
男干部们基本上穿着中山装,服装以蓝、黑、灰为主调,老年男人则穿对襟盘口蓝布衫,妇女则是大襟盘口蓝布衫,很多要求进步的人们也穿上“毛氏服装”、人民装、列宁装等。手工制作的棉布衣裤、绒衣裤和布鞋成为日常服装。在那时的条件下,绝大多数民众穿着补丁衣服,过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生活。
“文革”时期
当时年轻人最常见的着装是一身不带领章、帽徽的草绿旧军装,腰间扎棕色武装带,胸前佩戴毛泽东像章,胸前斜挎草绿色帆布挎包,胳膊上佩戴红卫兵领章,脚穿草绿色解放鞋。
1964年,《羊城晚报》就奇装异服发表评论:“所有这些奇装异服,又全是从西方抄袭过来的,与我们勤劳、朴素、热爱劳动的社会主义风尚背道而驰。
改革开放时期
1978年以来,西装成为男性的主流。80年代,牛仔裤、喇叭裤等大批国外流行服饰进入中国市场,首次对中国服装传统的审美观、价值观带来冲击。90年代后期,人们创新出了随和又散发另类味道,体现自然、独立、简洁又有个性化方式的服装。进入21世纪,名牌时装走入寻常百姓家,世界时装舞台与中国服装几乎同步发展,同步流行。
——摘编自《新中国服饰的历史变革》
四、材料阅读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