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山东省临沭县三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19 浏览数:608

一、单选题

1.

《周礼·大宗伯》中记载朝觐盟会诸侯见天子分为六种: 春见曰朝,夏见 宗,秋见 觐,冬见 遇,时见 会,殷见 同。 虽然时间不同,但都是为了国家大政。周朝定期朝觐反映了(  )

A.周天子对地方控制的加强B.集体商讨国家大事开始出现C.诸侯朝见有利于周王集权D.西周礼乐制度开始全面形成

2.

汉朝赋税中,人头税是重要的一项。按照纳税者的年龄不同,可分口钱和算赋。口钱是向儿童征收的人头税,7到14岁,不论男女,每口每年交20钱。算赋是向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15到56岁,不论男女,每人每年向国家缴纳120钱。据此可知,汉朝的人头税(  )

A.使得封建统治秩序重新稳定了下来B.基本上以生产资料的占有为条件C.是以政治权力为前提的超经济剥削D.适应了农民战争后阶级关系变化

3.

下表为北魏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四位膏腴子弟降等拜谒的情况统计。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人物

家世背景

世资均值

理论起家

起家官

起家官品

资料出处

穆绍

祖、父皆一品公爵

一品

五品

太子舍人

七品

汇编282

杨元让

祖一品公爵,父一品仪同三司

一品

五品

太学博士

六品

墨志174

李挺

曾祖、祖皆一品公爵,父二品侯爵

一品

五品

奉朝请

六品

疏证350

王偃

祖、父皆二品侯爵

二品

五品

奉朝请

六品

汇编354

A.经济发展冲击了士庶界限B.九品中正制开始走向没落C.身份固化阻碍了社会进步D.凭君臣之义易获晋升捷径

4.

王安石为 一道德 ,颁行《三经新义》作为学校的统一教材,此书对《诗》《书》《周礼》三部儒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而成,故名《三经新义》,规定科举考试中经义部分以《三经新义》作为应试标准。王安石这样做旨在(  )

A.确立程朱理学的主流地位B.剥夺保守派儒学的解读权C.为变法找寻新的理论依据D.进一步完善发展科举制度

5.

明代以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影响较大。王艮提出了 百姓日用即道 的命题,他说: 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 ,他把人们饥欲食、寒欲衣等生理要求也当作 ,说 饥寒切身而欲民之不为非,亦不可得也。 王艮的这种思想(  )

A.打开了理学禁欲主义的缺口B.吸取了孔孟和佛道思想的营养C.规范了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D.反映了对平等发展个性的思想

6.

《天朝田亩制度》颁布后,在太平天国占领区内,据记载,天京附近的农民 交长毛钱粮,不复交田主粮 ;江苏扬州附近, 凡佃人田者,亦思抗租不纳 。这些事例说明太平天国的土地方案(  )

A.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理想B.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C.违背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D.打击了农村的封建势力

7.

1901年7月,清政府裁撤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 班列六部之前 ,1903年,为适应 新政 需要,设立商部(后与工部合并,改为农工商部)、练兵处(后来与兵部合并,改为陆军部),1905年又增设巡警部(后改为民政部)、学部。上述变动(  )

A.触动了封建专制的政体B.引发了统治集团权力纷争C.导致传统六部建制瓦解D.诱发了清政府的立宪改革

8.

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会议,即八七会议。会议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完成, 必须实现于反对已成为反革命的资产阶级之斗争之中 资产阶级民权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并没有截然分为两段的界限 。上述决议(  )

A.清算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B.确定了新时期党的正确路线C.确立了革命分两步走战略D.滋长了 倾冒险主义倾向

9.

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指出,中国的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全国范围来说,大约是现代性的工业占10%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90%左右。这一分析意味着中国共产党(  )

A.工作重心已由城市转向农村B.将致力于国家的工业化建设C.极力预防歌功颂德现象出现D.把新民主主义经济放在首位

10.

下图为1956年创作的木刻画《布谷鸟叫了》。据此可知,该画(  )

A.说明 一五 计划已实现农业机械化B.反映了人民群众期盼早日实现现代化C.再现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社会风貌D.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绘画技法和意趣

11.

亚里士多德曾做如下比喻:赫拉克勒斯因为其太强大而被阿尔戈船的英雄们排挤出去,肖像画师总不能将一只脚画的太大而使画面失去和谐,合唱团也无法容忍其中某人唱得特别嘹亮而优美。雅典民众对能力非凡人物的这种防范意识(  )

A.是对专制独裁的一种限制B.妨碍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C.发展了人文主义精神内涵D.导致雅典社会的平庸和堕落

12.

卢梭认为,在立法工作中,每个公民都直接参与法律的制定,参加法律的讨论和表决。他反对由人民选举出来的代表来制定法律,认为在制定法律的工作中,人民的意志是不能被代表的。由此可见,卢梭主张(  )

A.保护私有财产B.议会权力至上C.实现君主立宪D.实行直接民主

13.

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时,邦联债务高达数千万美元。国会没有实质性的征税权,所以其财政依赖于各州的分摊。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州都愿意按条约规定分摊费用,有的州则干脆赖账。这说明当时美国(  )

A.中央政府权威尚未构建B.地方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C.分权制衡原则难以贯彻D.地方对中央决策缺乏认同

14.

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一书中,在论及商品交换时说: 结果就会在一定的自由贸易基础上,使小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复活。这是毫无疑问的,漠视这样的事实便太可笑了。 在列宁看来,新经济政策(  )

A.提高了俄国农民生产积极性B.旨在利用商品市场发展经济C.必然导致俄国复辟资本主义D.有利于巩固俄国的工农联盟

15.

下图为美国不同时期主要移民来源和移民结构示意图。由此可推知(  )

A.移民推动美国多元化文化格局形成B.白人移民占主导地位状况日益改变C.移民解决了美国主流文化内在矛盾D.移民解决了美国以往种族歧视问题

二、材料阅读

16.

稷下学宫是古代齐国设立的一处专供各地学者著书论辩、传道授业的场所和机构,是我国最早由国家创办的高等学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徐斡《中论·亡国》记载: 昔齐桓公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自孟轲之徒皆游于齐。 在稷下学宫,无论诸子持何种学说,是否适合统治阶级的现实政治需要,都能在稷下存在和发展。当权者非但不加干预,还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各引一端,上说下教。淳于髡曾两次与齐威王辩论,与相国邹忌也有一次辩论,这三次辩论对齐国的政局有良好的影响。孟子经常同齐宣王辩论,有时使宣王无话可说,只好 顾左右而言他 。无论稷下的哪一学派,从其学术思想中都可以看到其他学派的思想踪影。各家各派注意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形成了融合发展的学风。郭沫若对稷下学宫给予高度评价: 周秦诸子的盛况是在这儿形成了一个最高峰的。

——据王志民《稷下学宫——文明史上的奇观》等

(1)围绕分封与郡县的利弊,以不同学派学者身份分别写出两段针锋相对的阐释。(要求:每段阐释都要紧扣主题,既要体现学派特点,也要适当体现其他学派的思想:表述成文、史论结合、文字简明、逻辑清晰。)(9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造成 周秦诸子的盛况是在这儿形成了一个最高峰 的因素。(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7.

下为时人对《南京条约》的看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道光皇帝

此外一切紧要事件必应筹及者,均著责成该大臣等一一分晰妥议,不厌反复详明,务须永绝后患。该大臣既知善后难于措手,他国之不免生心,即应思前顾后,预为筹画,于勉从下策之中力求弭患未然之计。

浙江布政使李星沅

阅江南钞寄合同指《南京条约》,令人气短,我朝金瓯无缺,忽有此磋跌,至夷妇与大皇帝并书,且约中如赎城、给烟价、官员平行、汉奸免罪,公然大书特书,千秋万世何以善后

耆英照会璞鼎查

兹蒙大皇帝解嫌释惑,恩准照旧通商,于广州一处之外,又给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处,俾斯得广为贸易,实属体恤有加。惟贵国所定条款,期于永久遵行;而中国也有盟言,必须预为要约。言归于好,无话不可商量。

——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渍》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朝君臣对《南京条约》的看法,并进行评论。(14分)

18.

服饰是社会变迁的重要参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服饰的变化

建国后的十七年

男干部们基本上穿着中山装,服装以蓝、黑、灰为主调,老年男人则穿对襟盘口蓝布衫,妇女则是大襟盘口蓝布衫,很多要求进步的人们也穿上毛氏服装、人民装、列宁装等。手工制作的棉布衣裤、绒衣裤和布鞋成为日常服装。在那时的条件下,绝大多数民众穿着补丁衣服,过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生活。

文革时期

当时年轻人最常见的着装是一身不带领章、帽徽的草绿旧军装,腰间扎棕色武装带,胸前佩戴毛泽东像章,胸前斜挎草绿色帆布挎包,胳膊上佩戴红卫兵领章,脚穿草绿色解放鞋。

1964年,《羊城晚报》就奇装异服发表评论:所有这些奇装异服,又全是从西方抄袭过来的,与我们勤劳、朴素、热爱劳动的社会主义风尚背道而驰。

改革开放时期

1978以来,西装成为男性的主流。80年代,牛仔裤、喇叭裤等大批国外流行服饰进入中国市场,首次对中国服装传统的审美观、价值观带来冲击。90年代后期,人们创新出了随和又散发另类味道,体现自然、独立、简洁又有个性化方式的服装。进21纪,名牌时装走入寻常百姓家,世界时装舞台与中国服装几乎同步发展,同步流行。

——摘编自《新中国服饰的历史变革》

指出表中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服饰变化的任一特点,并加以分析说明。(12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四、材料阅读

19.

家庭婚姻的沿革体现了社会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欧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核心家庭已经成为家庭的主要形式。例如,英国的宗族和家庭从1500年开始衰弱,到17世纪中叶,家庭成员的平均数目降到了5人左右,核心家庭占据统治地位。一般说来,在核心家庭中,男女为了经济上的自立要求不得不晚婚,根据对英国当时一个村庄的研究发现,男女结婚平均年龄在27岁以上,有很长一段时间,妇女第一次结婚平均年龄接近30岁。
从18世纪晚期开始,晚婚的模式被打破了。1750年以后,特别是在手工工场工人中间,婚姻更加自由,爱情在婚姻中的地位加强了,许多穷人在 仅有两架纺车,甚至没有一张床的情况下 就结婚了。一直到1850年止,欧洲的婚育年龄在不断下降。
到19世纪下半叶,人们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工人中间,恋爱婚姻已经取代工业化前的那种长期求婚过程和买卖婚姻,当时有法国人说 结婚一般是因为相爱而不是为了财产。 婚姻更多来自不同地区和城市,年龄也更加接近。对中产阶级来说,经济考虑在婚姻中仍是一个重要因素,对许多中产阶级来说,婚姻是人生中最大的一笔买卖, 结婚一般来说是增加一个人的地位和财富的手段,是保证他在社会上取得成功的途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编写一段男女对话,体现欧洲近代家庭婚姻的变迁。(6分)
(2)结合欧洲婚姻的变化,说明婚姻家庭的变迁体现的社会进步。(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