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2022年高三年级元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湖北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0 浏览数:818

一、单选题

1.

西周前期的统治者在构建政权合法性的过程中,主张要怀敬畏之心处理朝政,施恩于百姓。而秦始皇称统一天下的关键因素是“(自己)兴兵诛暴乱 ,并未提及民众对统一的贡献与牺牲,民众只是其实现自己政治目标的工具而已。这一变化说明(  )

A.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B.社会政治体制发生变动C.儒家民本思想受到关注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2.

表1所示是部分史籍中关于汉代 博士 的记载。这说明汉代 博士 的设置(  )

表1

记载

出处

博士“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

《汉书·儒林传》

博士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

《汉书·成帝纪》

博士学通行修,博学多艺,晓古文、《尔雅》,能属文章者

《汉官六种》

A.是治国思想多元化的表现B.反映了儒学受到挑战的现实C.是文学艺术大发展的因素D.适应了加强国家治理的大局

3.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主考官苏易简恪尽职守,为免徇私,主动赴贡院避免与举子见面。此举正是科举考试中主考官锁宿的由来,真宗时又两次下诏重申,锁院制度遂得以确立。由此可见,宋代科举(  )

A.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B.逐渐完善了科举流程C.确保了考试公平公正D.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4.

图1为唐朝著名诗人籍贯所占比重分布图。据图可知(  )

图1

A.经济政治影响文化发展B.儒学复兴运动影响扩大C.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缓慢D.文化重心北移趋势明显

5.

明太祖派太子朱标巡抚陕西,寻找建都地点,事毕即罢。后来,明代宗(15世纪末)逐步派尚书、侍郎担任巡抚到各地(常驻)以提督军务、安抚民众,并且设置巡抚衙门,不再与布政使合署办公。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地方行政机构的精简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C.加强军队建设的需要D.巡抚制度的地方化趋势

6.

清代苏州长洲的陆墓镇,以烧造砖瓦和织造汗巾出名;吴江的庵村、檀邱市,以铜、铁器制造为主;盛泽镇、震泽镇、黄溪市和新杭市是闻名的丝织业市镇;元和的唯亭镇,棉织和编织业均颇为发达。这说明当时苏州(  )

A.农业生产专业化发展B.集镇之间生产协作紧密C.生产型市镇集中涌现D.市镇经济发达依赖消费

7.

据1893年的海关报告,江浙地区出现了一种新型布, 系用印度纱与土纱并织,其坚致温暖,虽稍逊土布,然颇动目,甚为合用,每匹长5丈,约值洋银1.25元,价亦较廉 。而当地同一时期同等规格的传统土布价值洋银1.6元。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自然经济在南方完全走向解体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D.进口洋纱在中国市场范围扩大

8.

辛亥革命各省光复后任职都督的27人中,有14人来自新军官员,包括新军统制、协统、标统、管带及教官等,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另有革命党人即职业革命者5人;旧官僚包括巡抚、布政使、提督5人;立宪派包括3位谘议局议长,均占少数。由此可知,辛亥革命(  )

A.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B.得到地方督抚的支持C.潜伏着失败的危机D.受到军阀势力的干涉

9.

图2所示为1959年4月14日人民日报刊发的 一五 计划成就的报道。该报道的内容(  )

图2

A.彰显了新中国的制度优势B.反映了当时经济建设的冒进倾向C.体现了国民经济协调发展D.印证了社会主义阵营的稳固壮大

10.

图3所示为1978年11月11日《贵州日报》刊载的《 定产到组 不姓 ——(安顺县)顶云公社部分干部座谈会》《 定产到组,超产奖励 行之有效》两篇通讯。这反映了(  )

图3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成与完善B.安徽农村改革的深远影响C.新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D.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落实

11.

1904年,在浙江埭溪镇发蒙学堂总教习蔡绿农为其妹妹举办的放足纪念会上,众人合唱《放脚乐》歌: 放脚乐,乐如何?请君听我放脚歌。棉花塞脚缝。走路要平过。……夜间赤脚睡,血脉好调和。放了一只脚,就勿怕风波。 这反映出当时(  )

A.民间的养生风气日渐浓厚B.妇女地位获得较大提高C.社会环境趋于宽松自由D.教育近代化推动习俗变迁

12.

在古代罗马,当双方在商品交易中产生摩擦、冲突时,一方不能凭借其经济实力对另一方产生支配权,在财富上处于弱势一方的基本权利仍可得到保障,即在权利受侵犯时可理直气壮地寻求法律的保护。这表明古代罗马(  )

A.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B.限制贵族对平民阶层的肆意欺诈C.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D.公民实现了与贵族法律上的平等

13.

18世纪,意大利史学家维柯提出人类历史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进化过程,每个民族都要经过三个阶段:神祗时代,英雄时代,人的时代。而三个时代的更迭又总是与社会变革相联系的,社会变革则往往通过阶级斗争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一认识(  )

A.全面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B.深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C.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D.否定了神创世界说的理论

14.

1930年前后,斯大林指出,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甚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 那些胡说必须降低我国工业发展速度的人,是社会主义的敌人,是我们阶级敌人的代理人 。据此可知,斯大林的论断(  )

A.将经济发展与政治需要相结合B.以追求建设速度作为终极目标C.推动苏联工业建设道路的开展D.导致经济政策转向了自由生产

15.

在中世纪的英国,一切贵族都可以拿起武器,向暴君要求自由,由于贵族和国王二者之间的地位始终不相上下,从而形成长期抗衡的局面,自由思想渐渐地根深蒂固,并越出 贵族自由 的藩篱,成为英国社会从上层到下层普遍共有的一种价值取向。这表明,近代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  )

A.蕴含明确的制衡机制B.受到主权在民的影响C.是贵族与国王妥协的产物D.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

16.

图4是1990~2016年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统计图(单位:%)这表明(  )

图4

A.世界经济总量呈现萎缩态势B.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缩小C.世界经济格局出现渐变趋势D.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持续下滑

二、材料阅读

17.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12分)
材料一
战国中期, 国家无序 天下不平 的局面使自觉承担 平天下 的孟子内心十分沉重。他不仅为继承和发扬儒家道统、学说而忧,以身作则,不断与各学派之人争辩,以正人心,而且先后游历不同的诸侯国,面对杀气腾腾正在靠武力的方式争王称霸的诸侯们,坚定地宣扬自己 王道 的治国理论,希望国家能够长治久安。法家商鞅的变法改革思想在秦国取得功效,而孟子的 王道 却难以被统治者重视,这深深地激发了孟子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 的感慨。面对生活在灾难重重中的民众,孟子对他们的生存和命运总是怀着那份 不忍人之心 。他立足社会现状分析出现这种贫富差距的原因,得出经济不平等是战争频发的根本原因的结论。

——摘编自李月梅《孟子忧患意识研究》

材料二
顾炎武的诗文、著作、学术思想等方方面面无不渗透和体现着他的忧患意识。政治方面,他强烈批判 私天下 的君主专制,提出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主张限制君权,分权众治,提出君主应放权给地方政府,加强地方自治,改革地方弊政,严把官吏的任免,大力发展国家经济,从而更好地解决老百姓的生活和生存问题。社会及民生方面,顾炎武面对 民生愈贫,国计亦愈窘 的严重局面和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社会现实,他主张 藏富于民 ,提倡满足人民日常最基本的需要,逐步改变百姓穷困的生活。思想方面,顾炎武抨击了空谈心性的宋明理学,他认为应该务当世之务,主张文人应拥有羞耻之心,遵守起码的学术道德,学以致用,反对空谈。顾炎武的 天下 观念没有局限于传统忧患意识中一姓之兴替,而是指出亡国是亡国,亡天下是亡天下,将天下兴亡,置于整个天下的安危得失中。梁启超对顾炎武推崇备至,反复宣传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思想,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

——摘编自李敏《顾炎武忧患意识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忧患意识的具体内容,并分析其成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顾炎武忧患意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6分)

18.

【清末新政与工商业发展】(12分)
材料
晚清新政时代,由度支大臣载泽兼任督办盐政大臣,有全国盐政行政用人之权,并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之《中英商约》中商讨有关免厘加税之条款。清政府为发展工商业,于1903年8月成立商部,以载振为商部尚书且伍廷芳、陈壁为左右侍郎,其职责为管辖所有工商路矿和农垦、农牧方面的事务。商部成立后,制定并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律》《破产律》等一系列商法,提倡私人资本办实业,以立法形式给工商业者的经营活动以某种保护,还颁布了《奖励公司章程》《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规定了对补办及经营工商业的奖励办法,如凡集股五十万至五千万的工商业者,奖以商部头等顾问官等职位,加以七品至头品顶戴。虽然实际得到奖励的人微乎其微,但这一政策的颁布,多少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激励的作用。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新政发展工商业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发展工商业的意义。(6分)

19.

【新中国外交】(16分)
材料一
从1949年年初开始,英美围绕承认新中国问题进行了反复的磋商。美国不断向英国施加压力,要英国在承认政策上和美国保持一致,不要做出 不成熟的 匆忙的 承认决定。英国则反复强调,它在中国有大量的实际经济利益需要保持,不得不采取和美国不同的做法。至于促进中苏分裂问题,英国认为,保持西方在华影响是阻止中国进一步倒向苏联阵营的最好办法。随着中国革命日益接近全国胜利,英国越来越倾向于承认新中国以维护其在华利益,英美在承认问题上的分歧也越来越明显。最后,英国终于不顾美国的压力,做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但并不建交的决定。

——摘编自翟强《新中国成立初期英国对华政策(1949—1954)》

材料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新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单位:个)

阶段

地区     数量

六十年代

七十年代

亚洲

1

13

欧洲

1

14

非洲

14

19

美洲

1

13

大洋洲

5

合计

17

64

——摘编自宋恩繁、黎家松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大事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前后美英对华外交政策存在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外交的特征。(2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的对外政策。(8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表4

经济与科技革命

战争或剧变

新世界格局变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

拿破仑战争

维也纳体系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经济大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

雅尔塔体系

第三次科技革命

苏联解体

多极化趋势加强

——据[美国]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整理

提取表4中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