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40.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4年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17 浏览数:116

一、单选题

1.

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提出了著名的命题—— 轴心时代 ,即这一时期在北纬30°上下,人类文明精神发生重大突破,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这一时期的中国(  )

A.老庄提倡崇尚自然,超越功利B.儒释道三教并立局面形成C.成为中华文化圈的中心D.黄宗羲主张 公其是非于学校

2.

战国时实行兵士戍边制度,当时规定戍边期限为三日,一切费用自理。而秦统一后,广大将士却对该制度深恶痛绝。这主要是由于(  )

A.政治腐朽,军饷无法保障B.国家统一,人民热爱和平C.路途遥远,粮草需要自备D.将士厌战,急需农业生产

3.

乾隆三十八年,将秘密立储制度化。为防止意外, 又另书密封一匣,常以随身 。并称: 建储册立。非国家之福,召乱起衅,多由于此 不可不立储,而尤不可显立储 。该制度(  )

A.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B.避免了皇族内部权力倾轧,有利于政局稳定
C.摆脱了宗法观念的束缚,有助予选贤任能D.排除了其他势力对皇位继承的干扰,加强了皇权

4.

公元前399年的一个傍晚,在苏格拉底即将处死的那天晚上,他把装有毒酒的杯子举到胸口,平静地说: 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将死,他们活下来,是谁的选择好,只有天知道。 与其思想本质一致的是(  )

A.王守仁 致良知 B.大卫·休谟 理性是激情的奴隶
C.康德 思想自由 D.马尔克斯 生命无非是一连串活下去的机会

5.

中国步入世界的进程中,太平天国起到了一个正面作用。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这个插曲,中国融入世界还会晚若干年。这里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  )

A.打击了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B.提倡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世界潮流C.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D.激发了汉族士大夫致力于自救变革

6.

以下是近来解密的《蒋介石日记》:1923年9月22日 下午看《马克思学说概要》。 10月4日 上午复看《马克思学说概要》,习俄语,下午看《概要》。 10月13日 晚,看《共产党宣言》。 10月16日 看《共产党宣言》。 10月18日 看《马克思传》。下午,看《马克思学说》乐而不能悬卷。 由此可见(  )

A.蒋介石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B.以俄为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追求C.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D.国共合作的实现使蒋介石思想发生改变

7.

1913年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广大群众茫然不知国会为何物,就连精英、乡绅也不明白,他们都让票。但是那些留学的、跟革命党沾边的人都投了,所以第一届选举国民党大胜,获得参众两院多数席位。上述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

A.中国数千年旧传统并未发生改变B.薄弱的经济带来脆弱的民主政治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无法推行D.西方思想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

8.

1970年1月20日,美国国务卿发言人麦克洛斯基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中美大使级会谈将在 中共大使馆 举行。几个小时后,他修正自己的说法,宣称会谈将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 举行。而且他在讲话中反复说了三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 。材料反映了(  )

A.中美关系由敌对走向正常化B.美国放弃 两个中国 言论C.中美联合,对抗苏联D.尼克松主义 的推行

9.

俾斯麦说: 一个期待养老金的人是最守本分的人,也是最容易统治的人。社会保险是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只要给健康工人以劳动权,保证他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那些先生们(社会主义者)就会成为鸟的空鸣。 这反映了当时德国(  )

A.先生们 利用联邦议会进行斗争B.摆脱了普鲁士专制主义传统C.用非暴力手段加强社会控制D.保障了人民生活,实现了社会公平

10.

1936年6月至1937年6月法国以布鲁姆为首的人民阵线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调整劳资关系;改组法兰西银行;成立国家小麦局,控制农产品销售,并规定农场抵押偿付办法;扶植企业发展,举公共工程;改革税收制度等。这种做法(  )

A.使法国步入 人民资本主义 时代B.与凯恩斯主义相吻合C.防止了经济滞胀局面的出现D.意味着政府全面管制经济

11.

二战前苏联强调 没有充分的马克思主义论证,任何一个工艺过程,都不应该付诸实现 。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把科技革命的成果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认为 现在,没有比实现科技革命更重要的事情了 。苏联的这一转变(  )

A.使其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B.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C.引领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潮流D.突破了意识形态对科技领域的束缚

二、材料阅读

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传统家训是家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孔臧在《与子琳书》中说: 侍中子国(孔安国),明达渊博, 言不及利,行不欺名。动遵礼法,少小及长,操行如故……此汝所亲见。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唐人刘禹锡在《名子说》中说: 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 。诗人王梵志的家训诗中就有这么几首,其一: 兄弟须和顺,叔侄莫轻欺。财物共箱柜,房中莫蓄私 ;其二: 兄弟相怜爱,同生莫异居。为人欲得别,此则是兵奴 ;《百行章》中有: 居家理治,每事无私。兄弟同居,善言和气。好衣先让,美食骏之。富贵存身。须加贩恤。饥寒顷弊。嚷味相存。
宋代学者倪思在《经锄堂杂志》中说: 富家有富家计,贫家有贫家计,量入为出,则不至乏用矣。 明人姚舜牧在《药言》中说 士、农、工、商各居一艺,士为贵,农次之,工商又次之。 清人张英《恒产琐言》有: 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与读两字。

——摘编自徐少锦《中国家训史》

材料二 晚清家训已经出现革新思想的变化,如左宗棠在给儿子孝威的信中说: 近来时事日坏,都由人才不佳。人才日少,由于专心做时下科名之学者多,留心本原之学者少……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 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 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 张之洞在《与子书》中说: 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累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因送汝东渡。当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勿忘!勿忘! 梁启超给梁思成(建筑大师)的家信中说: 我替你们打算,到英国后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欧市容极严整有新意,必须一往……回头折入瑞士看些天然美,再入意大利,把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彻底研究了解。

——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家训内容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近代家训内容的变化。(11分)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以上图片所反映史实间的内在联系。(12分)(要求: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表达清晰。)

1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 周忱(1381~1453),吉水人。宣德五年,迁忱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始至,召父老问逋税故。皆言豪户不肯加耗,并征之细民,民贫逃亡,而税额益缺。忱乃创为平米法,让人户按照纳税多少平均分担增耗,又请工部颁发铁斛,让各县依式制造。宣德七年,周忱命各府支给,建仓收贮,名日 济农仓 ,除去用于赈贷贫民耕作食用之外, 凡陂塘堰圩之役,计口而给食者,于是取之;江河之运可怜遭风涛亡失者,得以假借

——摘编自项怀诚《中国财政通史》

材料二 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用足。其弊或与商争息,虽刘晏、赵开不免焉。若周忱,止为江南贫民平赋,减耗耳,而疏剔之余,不可胜用。……谁谓理财无大道乎?然忱善用人,其均算苏赋以况钟,条画挽以平江伯迪,知忱所以不劳而功也。

——《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忱财政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周忱财政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9分)

15.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一 原罪观念经过基督教加尔文教派的继续发酵,最终酝酿出英美宪政自由的民主制度。基督教文化极其重视法律制度的外在功能,不主张通过内在的完美人格去净化权力,而是强调对危险的权力施行外部的制度约束。美国学者弗里德里希认为,西方宪政注重法治、强调权力制约是其文化中对人性不信任的必然结果。

——平建东《黑暗中的曙光——中世纪基督教文明对宪政的贡献》

材料二 克洛德·德马尔指出: 西方的民主制度要求遵守以宪法为最高准则的各项法规,行政和立法职权的执行者的选定以及职权本身的行使都是以这些法规为依据的。 根据罪感文化的精神,人们天性就是恶,而追求个人幸福和利益,势必造成社会冲突与矛盾。因此,法治是宪政不可缺少的内容。在这种政治文化背景下,西方的个人主义在政治文化上必然表现为对 人性、对政府官员权力以及对国家或政府的怀疑态度和戒备心理。所以,西方的宪政自始至终就是一种 设防 的学说。但基督教信仰全人类之神和天国福音、毫无差别地对待一切民族,主张个人意志的主体性的和独立性。每个人的主体意志又要求社会生活中彼此之间尊重和保护,不强制别人服从权威。这种宽容精神对欧洲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思想材料。

——陈德顺《宪政民主与基督教文化关系探微》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并举一例史实说明 西方宪政注重法治、强调权力制约 。(不得照抄原文)(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基督教文化对西方近代宪政民主产生的影响。(9分)

1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法国崩溃之后,德国陆军力量大大超过英国,空军力量旗鼓相当,海军则不幸处于劣势。……希特勒指出,德国的最大目标在于建立一个北欧种族大联盟,英国在其中保持其海上帝国的地位,而德国,作为它的对等合作者,必须在大陆称霸,并且向东方提出新的领土要求。希特勒从未放弃这一观点。当丘吉尔拒绝了他的多次和平建议之后,他恼羞成怒。德国空军于l940年夏对英国的一次 鹰式袭击 ,实质上是一次求和姿态,这是一次有节制的努力,企图说服英国拖长战争是无意义的。

——阿尔明·冯·隆《失去的世界帝国》

材料二 英国早就预见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取决.于制空权的争夺,所以从1940年5月就开始有计划有目的地采取一切措施来加强防空。而德国始终抱有诱使英国媾和的幻想,军事上的准备明显不足, 海狮计划 也是仓促而就。德国空军装备的轰炸机绝大部分是俯冲轰炸机和轻、中型轰炸机,航程远的战略重轰炸机数量极少。护航的战斗机只有梅塞施米特-109还能勉强与英军战斗机对抗,但受到航程的限制,作战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英军虽然飞机数量少,但性能优秀,而且与雷达、高炮和拦阻气球组成了完整的防空体系。

——李德·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列颠之战的背景及德军的战略意图。(9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德空战中英国的优势。(6分)

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廖仲恺大事年表
1905年,协助孙中山建立中国同盟会;
1913年,宋教仁案发生后赴北京参加反袁活动;
1914年。协助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
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后赞扬和支持学生运动;称赞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 空前之举,震慑全球,前途曙光,必能出人群于黑暗
1921年,任广东革命政府财政部次长;
1922年,筹集北伐经费;
1923年,积极参与领导改组国民党的工作;
1924年,任中国国民党 一大 主席团成员,坚持国共合作;协助孙中山筹建陆军军官学校,任该校党代表;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支持沙面工人罢工,命令各县县长协助组织农会;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三大政策,支持省港大罢工;发表《革命派与反革命派》,批判国民党右派;在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惨遭杀害。

——摘编自陈福霖余炎光《廖仲恺年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廖仲恺经历的时代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的主要特点。(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