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二模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2 浏览数:1444

一、单选题

1.

《管子》记载,齐桓公北伐,担心南方越国乘虚而入。管仲便动员齐国百姓 以矩游为乐 能游者赐十金 ,最终在水战中 大败越人 。这说明当时(  )

A.社会尚武风气浓厚B.克服了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C.列国争霸战争频繁D.意识到体育运动的军事价值

2.

据睡虎地秦简等记载,秦朝百姓可按一定程序向官府借用官营作坊生产的铁农具,用后按时归还。如农具正常破损只需 为用书,受勿责 ,即书面说明情况而无需赔偿。上述做法(  )

A.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B.推动铁犁牛耕普及C.促进了官营手工业发展D.减轻百姓赋役负担

3.

640年,灭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附近)后,唐太宗不顾 糜费中华 等反对意见,在高昌故地设州县,并 每岁调发千余人,防遏其地 。这(  )

A.成为西域纳入中国版图的开始B.恢复了丝绸之路C.实现了边疆与内地治理一体化D.促进了民族交融

4.

北宋欧阳修认为,佛教 为中国患千余岁 ,魏晋以来 扑之未灭而愈炽 ,是由于 未知其方也 ,故主张 修其本以胜之 。这一观点(  )

A.指出了儒学复兴的方向B.奠定了理学的理论基础C.推动了儒学与佛教合一D.重建了儒学的主体地位

5.

表1为葡萄牙侵夺澳门的相关史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当时有许多盗贼麇聚澳门,……中国人商讨除害的方法,……把这件事委诸葡萄牙人,并且答应:假如能把盗贼赶走,则把澳门给葡人居住。葡人……取胜。

明末在华葡籍传教士曾德昭《中国及其邻近地方传教志》

嘉靖三十二年,夷舶葡萄牙船只趋濠镜澳门者言舟触风涛,缝裂,水湿货物,愿借地晾晒。海道副使汪柏贿许之。

郭裴《广东通志》

嘉靖三十二年,番舶托言舟触风涛,愿借濠镜地暴诸水渍贡物,海道副使汪柏许之。初仅茇舍,商人牟奸利者,渐运瓴甓榱桷为屋,佛郎机葡萄牙遂得混入,……久之遂为所居。

印光任等《澳门纪略》

1557年,澳门这个中国南方的小半岛被租用了。

诺埃尔《葡萄牙史》

表1

A.由 明末在华葡籍 可推知曾德昭的记载为一手史料B.《广东通志》所载体现了葡萄牙早期殖民的部分特征
C.《澳门纪略》的史料细节更丰富,记载的可信性更强D.《葡萄牙史》所记表明澳门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租界

6.

19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前期,清朝诗人描写 火轮船 (蒸汽轮船)的各类旧体诗密集出现,黄遵宪、俞樾、何绍基等名家多有题咏。这一现象(  )

A.继承传统文学的世俗化趋势B.是 师夷长技 思潮的实践C.体现中国近代航运业的兴起D.是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折射

7.

南京国民政府曾先后颁布《水陆地图审查条例》《修正水陆地图审查条例》《指示编制地图应注意事项》等公文,要求遵循疆界准确、地名不得使用日本名称等标准,禁止发行未经审查的各类地图。其作用是(  )

A.有利于粉碎日本侵华意图B.解决了中国疆界问题C.有助于培育民族国家意识D.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8.

1943年3月,朱德总司令号召陕甘宁边区广泛开展劳动竞赛。同年11月,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大会召开,表彰申长林等185位劳动英雄。上述做法的直接目的是(  )

A.积累革命胜利后经济建设的经验B.激发群众生产热情缓解经济困难C.打破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的封锁D.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9.

图1为油画《蒋家王朝的覆灭》,描绘了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的情景。这副创作于1977年的油画(  )

图1

A.以浪漫主义还原中华民国覆灭的历史现场B.丰富了新中国诞生的历史记忆
C.反映了 双百 方针下文艺创作的新探索D.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0.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引进日、法、西德三国技术,在上海、天津、四川、辽宁建成四大石化生产基地。该措施(  )

A.有助于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B.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C.得益于中国外交环境的缓和D.摆脱了石化工业的落后局面

11.

古代雅典人通过宗教仪式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英雄,为其举行国葬。此外,雅典人还会特意保留在战争中被摧毁的宗教建筑。其意在(  )

A.强化城邦意识B.以宗教为载体普及人文精神C.铭记苦难历史D.弥补直接民主制的内在缺陷

12.

17世纪,有西班牙贵族认为, 整个世界都在为她(西班牙)服务,但她不为任何人服务 就让伦敦随心所欲地生产那些纤维吧,让荷兰生产钱币和条纹布,……让意大利和佛兰德斯生产亚麻面料、织锦吧 。这反映了西班牙(  )

A.已经占据世界市场的枢纽地位B.殖民霸主地位的巩固C.错失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机遇D.实施自由贸易的政策

13.

19世纪中期,伦敦爆发四次霍乱疫情,约3.7万人丧生。约翰·斯诺医生通过流调,绘制病例分布图,最终证明霍乱与生活用水污染相关。据此可知(  )

A.工业革命的发展降低了居民生活水平B.城市治理体系有待完善C.医学发展难以适应公共卫生安全需要D.化学工业加重环境污染

14.

1937年,价格低廉且保质期长的斯帕姆牌罐装午餐肉面世,受到美国民众的欢迎。1941—1945年,美国政府采购了约7亿公斤的该品牌午餐肉。对上述现象的最合理解释是(  )

A.通胀对市场需求的影响B.大萧条 的持续冲击C.美国国内外形势的变化D.工业时代的快节奏生活

15.

十月革命后,列宁主持制定了原有工业区及乌拉尔、西伯利亚等新工业区的建设计划。至1937年,苏联主要工业区生产指数如图2所示:(1913年指数=1)

图2

由此推知,列宁主持制定上述计划的目的是(  )

A.优化国家经济布局B.应对德国法西斯战争威胁C.建立完整工业体系D.完成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16.

表2所示的一系列事件反映了(  )

1978

美国《财富》杂志发表专题报道《美国硅谷的日本人间谍》。

1982

美国商务部启动对日本芯片在美倾销的调查,并要求日本公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技术研究组合1000余项专利。

1983

美国《商务周刊》发表长篇特稿《芯片战争——日本的威胁》。

1986

《日美半导体协定》签署,日本承诺扩大开放本国半导体市场,并监控出口到美国的半导体产品价格。

1987

1985年相比,日本三家主要半导体公司销售额增速如下:日立从1195%变为32%,夏普由202%转为97%,富士通从253%降为45%

表2

A.美国遏制日本经济的重新崛起B.日本高新技术产业的由盛转衰C.媒体促成了美国贸易霸凌政策D.单边主义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据记载,东汉建武年间已经出现夜市。当时,夜市数量屈指可数,呈点状分布于西北、西南边境等地区。交易类型为商贸性夜市,有集市贸易和关市贸易,或以物易物,或货币交易。交易主体主要为本地居民、各地商人及匈奴等周边少数民族部落。

——摘编自倪根金《汉代夜市考补》

材料二
1984年,广州设立了全国第一个灯光夜市——西湖路灯光夜市,主要由个体户提供各类商品、服务。当时有人说: 今天欧美或日本的时装界推出什么新款时装,两天后香港的时装界就会生产出了一模一样的成品,一个星期后,广州的灯光夜市上就可以见到这些衣服的影子了。 此后,全国各大城市掀起了开办灯光夜市的热潮,如南京三牌楼夜市、上海彭浦夜市、厦门定安夜市等。

——摘编自王政淇等《中国为什么要发展夜间经济?》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夜市的特点,分析其产生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80年代城市夜市热潮兴起的意义。(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世纪50年代至一战前,中西欧是谷物流入的中心,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中叶到90年代中叶达到顶峰,形成独特的 谷物大入侵 现象。中西欧谷物进口来源中,美国所占比例从1871年的10.5%增长到1880年的31%。德国则从粮食出口国迅速转变为粮食进口大国。1868—1872年,德国小麦贸易顺差14.7万吨,黑麦逆差30.1万吨。1873—1877年,小麦逆差8.9万吨,黑麦逆差79.8万吨。

——摘编自朱华进《19世纪晚期中西欧谷物大入侵探析》

材料二
二战后,日本粮食短缺问题严重。美国占领当局以政府信贷的方式设立占领区政府救济基金、占领区经济复兴基金等,推动日本大规模进口美国粮食。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大力推动剩余粮食(做面包的小麦、做饲料的玉米等)的对日倾销。美国设立了 饮食改善协会 赠予 日本学校面粉和牛奶,并培训面包师。日本人的食材逐渐从以米、鱼、蔬菜为主变为以小麦、肉类、乳类为主。畜牧业的发展刺激了粮食进口,1973—1974年,日本谷物和豆类进口的67%来自美国。

——摘编自徐振伟《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战略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谷物大入侵 现象出现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战略并谈谈对你的启示。 (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图3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示意图

请根据图3的信息,以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为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合理。)

四、材料阅读

20.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清末,绝大多数书院仍然教习八股文。甲午战争前,郑观应等提出了 仿照泰西程式 改革书院的主张。甲午战后,梁启超等大声疾呼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戊戌变法期间,清政府发布上谕将全国各书院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高等学堂、中等学堂、小学堂。全国各省书院改为学堂者约二十余所。1901年,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名上奏,提出 今日书院积习过深,……必须正其名曰学,乃可鼓舞人心,涤除习气 。清政府再度发布上谕改书院为学堂。全国范围内再次掀起了书院改学堂的热潮。至清朝覆亡,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1600余所书院改为各级各类学堂。

——摘编自邓洪波《晚清书院改制的新观察》等

(1)概括晚清书院改革的特点。(6分)
(2)简析晚清书院改革的影响。(6分)

21.

【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二战前,法国在核物理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其成果主要用于非军事目的。1945年,法国成立了法国原子能委员会(CEA)。1954年,在印度支那半岛的军事失败刺激了法国的核武器研制计划,法国政府正式批准研制核武器。美国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的态度,使法国进一步认识到美国不可能为了法国的国家利益而做出牺牲,因此不能相信美国的核保护承诺。1960年2月,法国成功进行了首次核试验,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为了确保核试验成功,法国人使用了过量的钚,因此法国的首次核试验在核国家首次核试验中当量最大,法国在阿尔及利亚的核试验场至今仍存在严重核污染问题。1966—1975年,法国在太平洋核试验场进行了46次大气层核试验。

——摘编自王仲春《核国家的核武器与核战略研究》等

(1)分析法国研制核武器的背景。(6分)
(2)简述法国研制核武器的影响。(6分)

22.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王贞仪(1768—1797),清代女天文学家、算学家。其祖父宣化知府王者辅,精通历算,藏书丰富。王贞仪年少时随家人游历多地,多遇良师益友。她钻研历代天文著作,也了解哥白尼和第谷的学说。她纠正了古人春分点逐渐东移的错误观点,还认识到恒星隐现、昼夜长短均与地理纬度相关。她以简单方法做日月食实验,并对食分问题有所推进,其阐述与现代天文学基本相符。王贞仪撰有《德风亭集》《星象图释》《筹算易知》《重订策算证伪》《西洋筹算增删》等著作,可惜绝大部分失传,其人其学也一直鲜为世人提及。王贞仪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她的名字命名了一颗小行星,《自然》杂志将她选入 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女性科学家

——摘编自周小李《清代才女王贞仪科学生涯述略》等

(1)指出王贞仪取得科学成就的条件。(6分)
(2)评述王贞仪及其著作的历史命运。(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