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图1
表1
1911年10月12日
倘政府不善对付议员……则今日为议员以不见容于政府,安之明日不可投身于革命?
1911年10月14日
为政府之敌者,不在革党而在响应之民。究其终极,而在政府之自失民心。
1911年12月30日
满清之君主于今日默认退位,民国之总统于今日实行选举。……凡我国民,安可以不纪念也?
图2
图3
二、材料阅读
——摘编自李建国《<吕氏乡约>产生的历史条件》
——摘编自常建华《乡约的推行与明朝对基层社会的治理》
三、开放性试题
图4
四、材料阅读
北魏太和年间关于迁都问题的大讨论
改革派
孝文帝元宏
元澄等宗室王
李冲等汉族高门人物
清醒认识到鲜卑族与汉族的文化差距,认为这是导致政权不稳的重要因素,主张迁都。
保守派
太子元恂
穆泰、陆叡等北魏元老重臣
认为一旦迁都,鲜卑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势必改变,失去游牧民族强悍善战的性格和习惯,反而不利于鲜卑贵族的统治。
中间派
高闾、李冏等鲜卑贵族中的开明知识分子
对落后的塞上与苦寒的平城并不十分留恋,不反对迁都。但认为迁都后朝廷的典章制度可以学习汉族,而鲜卑族服装、语言等风俗习惯应保留下来。
——摘编自崔明德、佟宝锁《“怀土”与“变俗”:北魏太和年间关于迁都问题的大讨论》
——摘编自顾海良《恩格斯的思想、精神与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