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2分)
材料一
从20世纪40年代起,毛泽东就开始思考工业化问题。毛泽东一度相信,在中国实现工业化,
“只有通过自由企业和外资援助才能做到
”,
“必须经历漫长的、民主管理的私人企业时期
”。1951年12月,毛泽东明确提出,完成国家工业化,
“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向前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要
“用一切办法挤出钱来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1952年1月,中国驻苏大使张闻天给周恩来写信,强调用不着走弯路摸索,必须完全依靠与信赖苏联的援助,从一开始就建立最现代化的工厂。毛泽东对此信非常重视,特别批示要求中央会议讨论。中央书记处连续召开多次会议,最终确定工业建设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为辅,速度力求迅速的方针。
——摘编自萧冬连《单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等
材料二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调整了轻重工业比例关系,20世纪八九十年代纺织和食品以及其他轻工业发展较快。20世纪90年代后期轻工业有了较充分发展后,发展重点再次从轻工业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的重工业。对外开放不仅使中国加快了对世界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紧跟世界信息化和科学技术发展步伐,而且使中国能够参与全球化发展,从世界市场获取所需的原材料和设备等投入品,扩大制成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国由此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工业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工业品出口构成从初级产品转变为纺织、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再转变为以机器设备和电子信息产品为主的复杂产品,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
——摘编自刘戒骄等《中国工业化百年回顾与展望:中国共产党的工业化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工业化战略确立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化战略相比,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工业化战略的特点,并简析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历史启示。(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