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表1
时间
地区
人物
标题
1950年3月
山东
赵桂兰
《共产党的好女儿一赵桂兰》
1950年4月
河北
王青梅
《妇女劳动模范王青梅当选县人民政府委员》
1950年9月
黑龙江
梁军
《新中国的女施拉机手梁军》
1950年11月
辽宁
张子富
《劳模张子富怎祥进行宣传鼓动》
1951年6月
安徽
甘彩华
《治淮女英雄甘彩华》
二、开放性试题
战国
荀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化”的人,将先秦时期儒家教化思想系统化。荀子认为礼与乐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荀子所说的礼,已不同于西周,而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人伦规范。他以礼来规定君臣、上下、长幼尊卑的等级规范,明确士农工商的职业分国工,使其各守其分。此外,荀子还主张“隆礼重法”。他提出“隆礼重法则国有常”、“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
汉代
汉初学者陆贾提倡“在朝者忠于君,在家者孝于亲”,并得到统治者的赞同,从惠帝汉开始,汉代皇帝都以“孝”称谥号。此外,汉初统治者还厉行节俭,并形成很强的社会感代召力。汉武帝时,董仲舒在传统伦理道德基础上,加以总结形成“三纲五常”思想,成为伦理法则。最终使儒家伦理道德转变为封建统治理论。
宋代
宋代一改唐代《开元礼》以君主、宗室、官僚为对象制定礼仪制度的特点,其修订的宋《政和五礼新仪》多涉及庶人礼仪。宋代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教化,宋仁宗皇祜年代间,陈襄知仙居县,撰制《劝谕文》,劝诫乡民:和睦宗族,救恤邻里;各依本分,勤修本业。这是宋代地方官颁布“谕俗文”的开端。
明代
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由民间自行推举年高德劭之人掌教化,其主要职责即是向民众代宣读并讲解《大明律》及《教民榜文》,使民众知法畏法,不敢犯法;明后期,乡约宣讲明大祖《教民榜文》中的六句话即所谓的“六谕”,不遵守的百姓会受到处罚。
——摘编自邢丽芳(儒家教化及其有效性研究)等
记述
出处
南赣地区,田地山场……棚民搬运谷石,砍伐竹木及种靛栽杉、烧炭、锯板等项,所在有之。
明朝周用《乞专官分守地方疏》
查棚民多系福建、江西之人,在各处山乡租地搭棚居住垦作者,皆以种麻、种菁、栽烟、烧炭、造纸张、作香菇等务为业。
雍正《宫中档奏折》
棚民垦山,深者至五六尺,土疏而种植十倍,然大雨时行,溪流湮淤,十余年后,沃土无存,地力亦竭。
乾隆《武宁县志》
棚民种植山场,雇用工人,均系外籍流民,奸良不一,或结党逞凶……该棚民不能约……且有助恶肆横窝窃分赃者。
清朝嘉庆十六年《禁租山开垦示》
老林之中……其所宜包谷(玉米)、荞豆、燕麦……江、广、黔、楚、川、陕之无业者,侨寓其……其种地之外,多资木厢、盐井、铁厂、纸厂、煤厂佣工为生。
清朝严如煜《三省边防备览》
三、材料阅读
科举制该被废除吗?
九月十七日(1905年10月15日)
九月二十五日(1905年10月23日)
——刘大鹏《退想斋日记》
——梁启超《变法通议》
——梁启超《官制与官规》(1910年)
四、开放性试题
——摘编自朱士岑《拖拉机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