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浙江省湖州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浙江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38 浏览数:793

一、单选题

1.

如果要研究距今约 5000 年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长江下游的历史,可选择(  )

A.良渚古城遗址B.姜寨遗址C.牛河梁遗址D.陶寺遗址

2.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提出该主张的思想家是(  )

A.老子B.荀子C.孟子D.墨子

3.

《剑桥中国史》在评说中国古代某一制度时说: 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 该制度形成于(  )

A.西周B.战国C.秦朝D.西汉

4.

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有(  )
①诛异姓诸侯王,封同姓诸侯王 ②颁布推恩令
③设立五经博士 ④设立刺史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5.

《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载:曹魏皇权低落,皇陵就没有封土。而前赵刘曜为自己建寿陵,周回四里,下深二十五丈;为其父、其妻建陵, 下铜三泉,上崇百尺 ,费用以亿计,用了六百万个劳动日。材料说明前赵(  )

A.相权高涨B.皇权强化C.士族腐朽D.全面汉化

6.

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形成若干边防大军区,其长官称为(  )

A.刺史B.安抚使C.节度使D.平章政事

7.

均田制下实行的赋税制度称为租庸调制。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征纳,每年 ▲ 二石,▲ 绢二丈及绵三两。服正役20日,可按每日折三尺纳绢替代,是为▲ 。横线处应填入(  )

A.租 庸 调B.调 租 庸C.租 调 庸D.庸 租 调

8.

唐朝中期,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学者是(  )

A.董仲舒B.韩愈C.朱熹D.王守仁

9.

赵匡胤曾问赵普: 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赵普最有可能回答(  )

A.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 B.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C.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D.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

10.

下图为公元12世纪中国多民族政权并立图。关于这些政权表述不正确的是(  )

A.①政权最终灭掉②③④政权B.②政权实行南北面官制C.③政权对④政权称臣纳贡D.④政权将燕京改名为中都

11.

下列画(图)作有利于我们研究宋朝历史的有(  )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2.

下列思想观点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的是(  )

A.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B.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D.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

13.

明朝宦官比内阁更多地获得皇帝的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宦官专权的表现有(  )
①代理批红 ②票拟 ③控制锦衣卫 ④监视官民言行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4.

到1775年,清王朝的国运便开始走下坡了,经验表明内部衰败将引起国内运动和外部入侵,在中国历史上,这些常与帝国权力的衰落相伴而行。18世纪后半叶,加剧清王朝衰败的国内运动主要是(  )

A.李自成起义B.太平天国运动C.白莲教大起义D.义和团运动

15.

赵翼(乾隆中期担任内阁中书和军机章京)在《檐曝杂记》记述: 当西陲用兵,有军报至,虽夜半亦必亲览,趣召军机大臣指示机宜,动千百言。余时撰拟,自起草至作楷进呈或需一二时,上犹披衣待也。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西陲用兵 指雅克萨之战B.清朝内阁被军机处所取代C.奏折制度提高了决策效率D.军机处负责起草机要文书

16.

下图为《盛世滋生图》(局部)它再现的 盛世 是(  )

A.文景之治 B.开元盛世 C.大定之治 D.康乾盛世

17.

中国古代农业技术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以下农学成果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氾胜之书》 ②《农书》 ③《齐民要术》 ④《农政全书》

A.①③②④B.②①③④C.④③②①D.①②③④

18.

近代某督抚重臣在福建供职期间,广泛搜罗西人著作,五阅寒暑,十易其稿,撰成一书,并因此书跻身于放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之列。此书为(  )

A.《四洲志》B.《海国图志》C.《瀛寰志略》D.《日本国志》

19.

观察下图,该漫画反映的历史现象源自近代哪一不平等条约(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20.

孙宝瑄创作的《忘山庐日记》载: 风气至今,可谓大转移。立宪也,议院也,公然不讳,昌言无忌;且屡见诸诏旨,几等口头禅,视为绝不奇异之一名词。 该日记最有可能写于(  )

A.19世纪40年代B.19世纪60年代C.19世纪90年代D.20世纪初

21.

历史文献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载体。下列历史文献,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D.④③①②

22.

中华民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大事,民众日常生活出现了种种新气象,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民国新气象的是(  )

A.跪拜作揖B.剪辫易服C.废止缠足D.改用阳历

23.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

A.自强与求富B.除旧与布新C.改良与革命D.民主与科学

24.

《新申报》某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 山东问题 公理战胜强权 罢课、罢工、罢市 等。这些情形出现于(  )

A.辛亥革命时期B.五四运动时期C.国民革命时期D.全面抗战时期

25.

下图是黎冰鸿先生的著名油画,对该作品反映的历史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

A.该事件发生在国民大革命期间B.这是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伟大实践
C.该次起义由毛泽东、周恩来、贺龙等领导D.该队伍最后兵分两路分别转战湖南和广东地区

26.

右表摘引自某同学按照时间顺序整理的笔记。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表中Δ处应该是(  )

笔记

五四大潮的洗礼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Δ

十二

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

十五

重庆谈判

A.枪杆子里出政权B.参加中共一大C.遵义会议D.百团大战

27.

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为每年的(  )

A.7月7日B.9月2日C.9月18日D.12月13日

28.

1938年6月,全国军民前仆后继、团结抗敌,打响了轰轰烈的武汉保卫战。以下对此战表述不准确的是(  )

A.是抗战初期最激烈的一次战役B.中国军队共毙伤日军近四万人C.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D.战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29.

围绕 建设什么样的新中国和怎样建设新中国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曾召开过一次历时50天的会议,会议在 团结一致,争取胜利 的方针之下在延安隆重举行,开得既生动活泼,又团结有序。这次会议是(  )

A.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B.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C.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30.

下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一次重要战役的形势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B.粉碎了日军的 囚笼政策
C.是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D.打退了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1.

有学者提到: 为什么要将1959年计划的目标制定到不切实际的高度以至于不可能?很可能是故意这样做,其心理目的我们很难探究。 该学者评价的是(  )

A.一五计划B.土地改革C.大跃进D.文化大革命

32.

1984年,我国进行城市经济改革综合试点,其中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则是(  )

A.政企分开B.包产到户C.政府主导D.引进来 走出去

33.

下图是某同学以改革开放后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为主题制作的时间轴,图中留白框内应填的是(  )

A.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构想提出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中英联合声明》签署D.《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发表

34.

下列能够说明十八大以来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的史实有 (  )
①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
②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发表《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主旨演讲 
③提出并推动 一带一路 建设
④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35.

复兴号 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特高压输变电技术、 神威·太湖之光 超级计算机、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等都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我国取得这一系列科技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

A.科学理论创新B.工业体系完备C.综合国力提升D.国际影响扩大

二、材料阅读

3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十功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合为十

——乾隆《御制十全记》

材料二
吾实未见中国禁止外人在北方各埠贸易之规定明文。……不过华人欲掩其真正动机,而不欲宣诸口者。彼等以为苟不如此,则恐外人之交际频繁,有碍于安谧,而各界人等之服从上命,以维持皇威于不坠,乃中国政府唯一不易之格言。

——马戛尔尼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用史实说明清朝前期为维护西北疆域所做的努力。(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的对外政策,并分析其动机。结合所学,并概述该政策对中国的深远影响。(6 分)

3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蒋介石集中了一百万军队向各地红军进攻,经济上实行严密封锁,军事上采取 堡垒主义 步步推进。……战局日益恶化,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先后纵横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宁夏、陕西等十多个省份。……几乎没有人能够想到,这一转移的成功,竟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人此后走向成功的最主要的物质基础。

——据《中国近代通史》等整理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国共两党为深入推进革命所发动的重大军事行动。请就歌词中 国民革命成功 谈谈你的认识。(5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 战略转移 的历史事件并简述其历史意义。(5分)

3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从整个战争来看,由于敌人之战略进攻和外线作战,我处在战略防御和内线作战的地位,无疑我是在敌之战略包围中,这是敌对我之第一种包围。再从敌后抗日根据地本身来看,每一个孤立的根据地都处于敌人四面或三面包围中,但如果把各个根据地联系起来看,把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联系起来看,敌人又处于我之包围中。如果把中日战争放在世界范围来考虑,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统一战线对日本侵略者又形成了一种包围。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材料二

毛泽东在各个时期的理论著作(部分)

历史阶段

时间

代表作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38

《论持久战》

1949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1953

《为动员一切力量将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56

《论十大关系》

1957

(1)概述材料一提到的 包围 的方式。结合所学,指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意义。(6分)
(2)阅读材料二,写出表中①②处代表作。结合所学,概述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4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