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黑龙江省大庆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黑龙江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17 浏览数:328

一、单选题

1.

在建构起以华夷五方为基本内容的天下观后,西周统治者在职官系统中设立了专门的四夷职官,如象胥负责对四夷之言的传译,韎(è)师、旄(máo)人、鞮鞻(dī 1óu)氏等负责对四夷之乐的传习和演奏。西周设立四夷职官(  )

A.利于华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B.大大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力C.稳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秩序D.旨在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开发

2.

汉代察举中的明经科,是最重要的特科之一,即通晓经学。西汉时,不少人以明经为高官,如孔安国、贡禹等均以明经举为博士,韦贤、韦玄成父子以明经人仁先后官至丞相。这说明,汉代(  )

A.提倡经世致用成为时代主流B.察举制以考试成绩为依据C.儒学对人才选拔的影响显著D.思想活跃有助于官员选拔

3.

根据唐传奇《莺莺传》改编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一改原作的悲剧结局,借女主人公崔莺莺之口,表达了 学梁鸿与孟光(东汉隐士, 举案齐眉 典故的主人公)夫高妻贵,又何必到长安去候春闱(喻指科举)”的人生追求。这表明该剧(  )

A.折射出追求功名的社会心态B.继承了唐代诗歌的艺术手法C.迎合了封建政府的文化政策D.蕴含了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

4.

1567年,明穆宗在漳州月港设督饷馆,允许商民出海。其后,出海人数不断增加,据记载,在作为国际贸易中转站的吕宋岛(今属菲律宾), 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者至数万人,往往久居不返 。这反映了明朝中后期的中国(  )

A.弃农经商现象日益普遍B.民间海外贸易规模较大C.睦邻友好关系得到发展D.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5.

1873年,租界管理者在报刊上刊登告示: 租界各处马路,原多马车来往;行人宜走两旁,庶免彼此碰撞;特谕老幼男女,各宜遵守莫忘;切勿中道冲行,临时不及避让。 这一告示(  )

A.表明西式道路频繁出现交通事故B.注重培养市民的交通意识C.加速新式交通工具在华传播步伐D.有力冲击了传统伦理秩序

6.

辛亥革命后在光复各省任都督的27人中,有14人来自新军官员,包括新军统制、协统、标统、管带及教官等,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另有革命党人即职业革命者5人;旧官僚包括巡抚、布政使、提督5人;立宪派包括3位谘议局议长,均占少数。由此可知,辛亥革命(  )

A.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B.得到地方督抚的支持C.潜伏着失败的危机D.受到军阀势力的干涉

7.

1948~1949年,中共中央在已巩固的解放区,几乎按照村村有小学,每个区(县以下单位)有一所或几所中心小学的要求恢复和发展基础教育,并要求各中小学实行 教学做合一 ,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加强政治、军事教育,引导师生参加土地改革和支前活动。这些做法(  )

A.实现了基础教育普及化B.配合了国共第二次合作C.提高了党员的劳动素养D.增进了群众的政治认同

8.

下表所示是1965年美国约翰逊政府关于中国的提议(部分)这些提议(  )

1

允许中国新闻记者访问美国,无须中国方向做出同样承诺

2

允许中国医生和在公共卫生、医疗领域内工作的科学家访问美国

3

建议中美双方组成联合调查组,共同调查中方指控的侵犯中国领空和领海的事件,以及在公海上中国船只遭受袭击的事件

A.说明美国调整对华关系的紧迫性B.表明中美关系改善符合双方利益C.缘于新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步提高D.促进了中美关系由对峙走向缓和

9.

万民法不仅为罗马对因军事上不断向外扩张而扩大的地理空间的统治提供了保障,而且为其处理本邦和异邦之间的贸易问题提供了依据,进而为国家经济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说明万民法(  )

A.宣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适应各类经济形态的发展C.得到了社会各阶层认同D.具有灵活性和实用性特点

10.

1864年,美国成立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案》,积极鼓励接纳外来移民;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强制实行文化测验的移民法,规定凡年满16岁而不能阅读英文或其他语种文字的外国人,均不许进入美国。这一变化源于美国(  )

A.工业化发展要求B.意识形态的偏见C.种族歧视被消除D.转嫁危机的需要

11.

画面中充满了纵横交错的线条以及一些不规则的小色块,这种表现手法让人联想到百老汇纵横交错的街道。 下列作品中采用这种表现手法的是(  )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标准化广告日益受到国际知名企业的青睐:它基于人类共同的情感、需求,大幅度节省了广告费用,在全球范围内统一、整合了品牌形象,提高了品牌影响力。这反映了(  )

A.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B.本土化阻碍了经济全球化C.文化冲突制约世界贸易D.经济全球化淡化了民族性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9世纪末,欧洲各主要国家都出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思想领域,英国的工联主义、法国的蒲鲁东主义、德国的拉萨尔主义等影响较大,各个思想理论体系的出现深深地影响着工人阶级的斗争,工人运动开始由盲目自发的阶段过渡到理论指导之下的自觉斗争阶段。同时,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各资产阶级宪法中都明确规定了公民的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等自由,工人阶级利用合法权利,成立组织、参加选举、巨星集会、罢工、游行等。他们在斗争中更加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对长远的政治斗争目标则缺乏关心,针对政府的政治暴动十分少见。工人阶级的斗争还要求加强国际间的联合协作,出现第二国际。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每一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都或多或少地取得胜利。

——摘编自郭春生《试述近代欧洲工人运动特点的变化》

材料二
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承担起了工人运动领导者和工人阶级先锋队的责任。《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提出了开展工人运动的任务、方针和要求。1921年8月1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领导机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上海成立。党成立后不到半年时间,领导了全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极大地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政治影响。1927年,在大革命失败后,党不断加强和改进对工人运动的领导。我国工人阶级积极投身于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洪流,不断掀起工人运动高潮,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三座大山 ,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独立解放事业、建立新中国而浴血奋战并建立了卓越历史功勋。

——摘编自福建省总工会《党史上的工运记忆》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工人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1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工人运动相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工人运动的不同及意义。(12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图4、图5所示为中国与西方的 科学技术水平累加增长曲线 ,学界形容这一时期的中国具有 超稳定结构 并处于 高水平停滞 时期,并据此得出了一个结论: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西方来说,科学技术结构和社会结构之间都存在着适应性。也就是说,制度大于技术,中国的经济和科技的落后首先体现在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不思进取上。

——据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作者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准确概括作者观点,评析须态度鲜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15.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
材料
清初编审户口,分军、民、匠、灶四种户籍,十六岁以上成年男子称 ,凡编审在册的成年男子,都须缴纳丁银,但各地额度多寡不一。康熙时编审户口,老不除籍,壮不加丁,亡故者仍在籍不除。数代人的丁银负担都集中到在籍男丁身上。有的地方的情况甚至是, 一邑之中,有田者十一,无田者十九 。随着无田农民被迫逃亡,应纳丁银又转由常住人丁负担。康熙晚年,人口隐匿、逃亡问题已非常严重。顺治时,陕西南郑、浙江嵊县等地就曾试行过 丁随粮行 摊丁入亩 ’的办法。有的地方将逃亡、去世的人丁的丁银摊入田亩作为土地税征收。雍正帝登基后,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推行 摊丁入亩 ,统一依据占田数量征派赋税。占田多的地主须多纳田赋和附加的地丁银,少地和无地的农民则可少交或不交赋税。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帝改革税制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雍正帝改革税制的积极影响。(6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一战结束后,欧美大国之间的较量仍在暗中继续。英国由于经济不景气对大规模扩张海军缺乏兴趣,甚至大量拆毁主力舰以减少海军的维护费用;而美国海军则处在舰队扩张的黄金时期,在近代海战中吃到甜头的日本人也在不断扩张海军。在华盛顿会议前,美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这种军备竞赛不仅会给经济带来沉重负担,还会导致国际关系的紧张。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美国强迫英、日、法、意等国签订了《五国海军条约》,将美、英、日、法、意的主力舰吨位分别限定在5∶5∶3∶1.75∶1.75的比例上。
现代军事史学界都将《五国海军条约》签订至1936年的这一段时间称为 海军假日 时期。但这种状况并没有维持多久。1936年日本宣布退出裁军会议,到后来,这些海军条约基本成了一纸空文。

——摘编自茹莹《华盛顿会议(五国海军条约)主力舰吨位比例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国海军条约》签订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五国海军条约》签订的影响。(8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任鸿隽(1886—1961),四川巴县(今属重庆)人,1904年入重庆府中学堂,1906年入上海中国公学高等预科,1909年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应用化学科学习,同年加入同盟会,1912年赴美国入康奈尔大学。1914年6月,他与赵元任等成立了中国科学社,并任董事兼科学社社长,旨在 传播科学知识,促进实业发展 ;1918年回国后,历任北洋政府教育部专门教育司司长、国立东南大学副校长、四川大学校长、商务印书馆编辑。1935年9月,任鸿隽在四川大学发表施政演说,把其办学目标概括为 现代化 国立化 ,时人称其 深得从前蔡孑民(蔡元培)先生办北大时的遗风 。1949年,中国科学社有社员3776人,多为科学界、教育界、工程界、医务界人士。新中国成立后,任鸿隽历任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上海科技图书馆馆长、上海科技协会副主席等职。

——摘编自吴洪成《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家任鸿隽》

(1)根据材料,概述任鸿隽的历史贡献。(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任鸿隽能够取得成就的原因。(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