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3月高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19 浏览数:1513

一、单选题

1.

《史记·周本纪》载,周文王时期,虞国和芮国因为边界纠纷而派使臣请周文王仲裁。等使臣到了周地,看到周国人相互谦让,长幼有礼,非常惭愧,说道: 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 说完匆忙回国并互相让出了曾经争夺的土地。当时作者这样描述旨在(  )

A.褒扬周文王的德行B.揭示儒家的政治理想C.警示后世的统治者D.美化先秦的治国模式

2.

自战国至于秦朝,多有向西北方向移民的历史记载。汉武帝时期,以西北为主要方向的大规模移民运动进入高潮。但自西汉末年起移民方向发生了由西北而东南的反方向转化的倾向。导致上述变化的客观原因是(  )

A.政治中心发生转移B.气候条件变化C.西北少数民族崛起D.南方经济发达

3.

表1为历史文献中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依附民的部分记载。当时大量农民依附的意图在于(  )

表1

文献

记载内容

《隋书·食货志》

东晋都下人多为诸王公贵人左右、佃客、典计、衣食客之类,皆无课役

《南史·齐东昏侯纪》

凡属名依附民多不合役,止避小小假,并是役荫之家

《魏书·食货志》

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

A.逃避封建剥削B.取得合法身份地位C.获得主人荫庇D.得到免役政治特权

4.

北宋时有人指出: 国家承平日久,田野滋辟,下民售易不常,奸弊百出。 南宋人袁采在《袁氏世范》中称: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 这些现象表明宋代(  )

A.土地兼并威胁社会稳定B.土地所有权频繁转移C.土地私有制约商品交易D.土地私有化程度削弱

5.

如何调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使地方官既拥有相对集中、足以应付突发事变的权力,又不使其权力尾大不掉而违背中央集权原则,是历史统治者反复思考的一大难题。这一难题在清代得到了相对完满的解决,表现在(  )

A.奏折制度的创设B.军机处的设置C.督抚制度的固定D.改土归流的推行

6.

清政府于1860年设立 抚夷局 ,第二年更名为 总理衙门 ,1901年又更名为 外务部 。清政府对外交往机构名称的变化反映出中国(  )

A.与西方交往的逐渐增多B.半殖民地化的加深C.对外交作用认识的深化D.外交近代化的推进

7.

1904年,清政府颁行 癸卯学制 ,规定:通儒院或分科大学的毕业生被授予进士功名;高等学堂毕业生被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的毕业生则取得生员(秀才)的功名。上述规定的推行(  )

A.提高了各地兴办学校的积极性B.解决了教育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C.进一步扩大了科举取士的范围D.满足了推行新政人才的大量需求

8.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一系列对中国革命产生重大影响的会议。图1所描述的是(  )

◇为了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新的道路而召开

◇毛泽东在会上批评了党过去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的偏向

◇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大大前进了一步,当时没有注意防止的思想的出现

图1

A.八七会议B.遵义会议C.中共七大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9.

据统计,1937年,我国重工业资本在整个工业资本中仅占9.2%;到1942年,国统区的重工业在其工业资本中已占78.86%。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国民政府(  )

A.合理调整工业结构B.将工业建设纳入战争轨道C.充分利用外来援助D.鼓励民族资本投资重工业

10.

1950年,人民政府开始根据 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的原则,对工商业进行调整。到1951年,全国私营工业户从13.3万户增加到14.76万户,私营商业户从402万户增加到450万户。人民政府对私营工商业的调整(  )

A.实现了物价的全面稳定B.完成了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C.奠定了统一财经的基础D.巩固了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11.

535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颁布《新律》,图2是其部分内容。这些规定旨在(  )

……无论如何要停止非法庇护,据我们所知,各行省都实行这种非法庇护。不允许任何人不择手段地利用他人的生命,把别人的土地据为已有,然后对遭受损失的人允诺庇护,或者利用自己的力量毁灭国家。……法律和国家的恩典足以使你行使自己的权利。

图2

A.防止地方势力的恶性膨胀B.加强对各行省的管理C.切实保护农民土地所有权D.维护人民的基本权利

12.

法国数学家笛卡尔(1596—1650年)善于用数学推理来解释宇宙的状况,他认为学者对其探讨的问题应先持全面性的怀疑,然后从事物的本质本性去推断真理真相。其观点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A.否定神学世界观B.强调人性尊严C.尊重知识的力量D.彰显理性精神

13.

1824年,英国立法允许工会合法存在。1860年代和1880年代,德国、法国也制定工会合法存在的法律。这表明当时欧洲国家(  )

A.社会主义运动日渐深入B.工人阶级国际团结逐步加强C.政府借立法调和劳资矛盾D.议会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增强

14.

表2为苏联拖拉机站的发展概况。苏联大力发展机器拖拉机站的目的是以机械化(  )

表2

年份

发展概况

1927

舍夫琴科国营农场成立第一个拖拉机队,为周围的农民提供生产服务

1928

舍夫琴科农场的拖拉机队发展到14个,组建了全苏第一个机器拖拉机站

1929

春播时全国已成立70个拖拉机队

1930

61日,全国已建立158个机器拖拉机站。拖拉机站播种的农庄土地约200万公顷

1937

全国共有5818个机器拖拉机站,拥有各类拖拉机366300多台

A.巩固农业集体化B.弥补农村劳动力的不足C.促进工业化建设D.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15.

1971年2月,尼克松的年度外交政策报告称中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宣称美国已经 准备好(在国家利益的基础上)与北京对话 。美国所谓的 国家利益 是(  )

A.维护在联合国的地位B.缓和同社会主义的矛盾C.联合中国以制衡苏联D.应对多极化带来的挑战

二、开放性试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表3 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

类型

渊源

政治关系

财政关系

军事关系

例子

河朔割据型

安史降将

与中央对抗

不上供

拥兵自重

魏博、庐龙、成德、淄青

中原阻遏型

安史乱后

新兴藩镇

服从中央

少上供

重兵牵制骄藩

宣武、武宁、忠武、泽潞

边疆防御型

开元间的

沿边节镇

服从中央

少上供

重兵戍守边疆

灵武、剑南、西川

东南财赋型

开元间的采访使

服从中央

上供

驻兵甚少

浙东、浙西、淮南、福建

——据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

材料二
弱唐者,诸侯也;既弱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

——脱脱等《宋史·尹源传》

结合材料一论证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14分)

17.

19世纪50年代,上海出现了最早的照相馆。从70年代起,越来越多的华人照相师在上海新设照相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捕风捉影

之一 苏三兴的广告

三兴(苏三兴)照相馆1860年前后设立于香港,十年后迁至上海。
1872年5月2日(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申报》刊有它的广告:
照相启者。本号照相,比众不同。格外清丽。倘贵客光顾者,请至三马路口,认明本招牌,庶不有误。其价格格外公道,特此布告。三兴主人启。三月二十五日。
这是《申报》的首则照相馆广告,连续刊登九天。凭借精湛的摄影技术,三兴照相馆很快便成为上海第一流的照相馆,出现了顾客盈门的盛况。

之二 小说《婚姻鉴》

1915年8月,《礼拜六》杂志第六十三期刊登了 小草 的小说《婚姻鉴》,内容描述了两对上海年轻人婚后在不同家庭环境中的日常生活。主人公之一徐稚平的妻子杨氏,为人正统、老派,平素对子女呵护有加。某日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一日,稚平谓其妻曰: 此间昨来一摄影者,艺甚精明,日当邀之至家,摄一合家欢聚之图。若须为我子易一最新之衣,以与斯盛。 杨氏怫然曰: 妖镜摄影,必损我子之目光,余誓死不愿。 稚平闻言,笑允之曰: 诺。

——以上材料均据葛涛 石冬旭《具像的历史照相与清末民初上海社会生活》

提取材料信息,评述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要求:信息提取恰当;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14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民工潮

1984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农民进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从事务工、经商、服务业的农民可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1985之前,农民工主要被乡镇企业吸收,呈现 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的流动方式。
1985年,公安部发布了《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1986年,公安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凡年满16岁、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登记了常住户口的公民,都应该申领身份证。
1985年之后,农民工开始了大规模的跨地域流动,出现 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 的流动方式。1989年春节后,百万民工下广州,当地火车站人流汹涌而至,交通运输不堪重负。 民工潮 首次爆发。当时的广州到处人山人海,很多火车严重超载……日发旅客8000人的湖南衡阳站,最高时多达35000人。远在西北的兰州也是人满为患……据统计,1989年至1993年农民工每年增长25%左右,1988年2600万,1989年3000万,1992年4200万。1992年后,农民工队伍不断壮大,人口大规模流动常态化, 民工潮 的称谓逐渐退出历史。

——李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对 民工潮 作出合理的解释。(12分)

三、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美国孤立主义的来龙去脉

孤立主义曾是美国长期推行的外交政策。对美国孤立主义政策来龙去脉及其历史影响的研究,是史学界长期探讨的重要问题。以下是三组同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相关的材料。
材料二

《凡尔赛和约》之争

威尔逊从欧洲回来时……他把新创立的国联看成是战争的最佳遗产。但许多美国人担心,参加国联意味着美国将长期而漫无边际地卷入其他国家的事务之中。威尔逊则强调,如果不连续地卷入世界事务,美国将无法拯救世界。由来自马萨诸塞的参议员亨利·卡伯特·洛奇领头的反对派则声称,国联将使美国丧失采取行动的自由。……1919年11月和1920年3月,参议院两次拒绝接受《凡尔赛和约》。

——【美】埃利克·方纳《给我自由!一部美国的历史》

材料三

美国有关军火交易的规范

国会批准时间

核心内容

19358

凡以军械、军火或军备,自美国任何地方或美国属地之任何地方输出而运至交战国使用的任何港口或经中立国转运交战国,均属违法。

    ——美国《中立法案》

193911

允许现购自运的武器及军火交易。

    ——美国《中立法案》修正案

19413

授权总统售卖、转移、交换、借出或交付任何防卫物资,予美国国防有至关重要之国家政府。

    ——美国《租借法案》

(1)根据材料一,理解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成因。(6分)
(2)说明材料二中的史料对研究一战后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有何价值。(5分)
(3)以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审视美国军火交易规范调整历程,并简要说明其调整原因。(4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