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天津市河西区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调查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不限类型 适用省份:天津市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18 浏览数:281

一、单选题

1.

下表为京师大学堂翻译购买的教科书统计表。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  )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翻译的书籍

1898—1911

40

23

63%

37%

购买的国外书籍

1903—1905

421

153

73%

27%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B.中外交汇促进革命思想深入发展C.向西方学习深化到政治制度层面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2.

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方的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下图是全民族抗战中的重要战役发生地,这一战役是(  )

A.淞沪会战B.忻口会战C.台儿庄大捷D.百团大战

3.

相关国家教科书中关于朝鲜战争的记述不同:朝鲜认为美国侵略者看到朝鲜的惊人发展,意图把它扼杀在摇篮中;韩国认为金日成曾秘密造访苏联,得到了对方的援助承诺才发动战争;美国认为朝鲜军队入侵南方的行动显然得到了斯大林的允许;中国认为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 联合国军 侵略朝鲜。这反映出各国教科书争议的问题是(  )

A.战争爆发的原因B.战争爆发的时间C.战争爆发的地点D.朝鲜战争的结局

4.

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党中央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三线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其影响不包括(  )

A.建立起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B.提高了国家的国防能力C.改善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布局D.推进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5.

1982年,中国将对外贸易部、对外经济联络部、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合并成为统筹管理对外援助工作,对外援助的主要职能改变为促进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这一调整(  )

A.注重追求政治效应B.契合了国家战略的大调整C.强调加强南南合作D.深化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6.

古代的波斯、马其顿和罗马都曾征服很多地区,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

A.游牧文明的优势使其具备扩张的潜能B.通过向周边地区殖民的方式建立城邦国家
C.都依靠军事征服建立,依靠军队和官僚体系来维持D.都依靠类似罗马法等法律体系维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7.

在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市民通过赎买等手段获得程度不等的自治权,在城市特别是法国城市争取自治的过程中,国王往往支持城市自治,抵制教会和封建贵族的掠夺。因此,城市的兴起(  )

A.导致基督教会权力不断扩大B.削弱封建贵族和国王的势力C.削弱国王权力,城市获得自治D.有助于强化王权和统一国家的形成

8.

唐朝初年,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对646年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化改新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

A.天皇掌握了实权B.引进了中国先进的制度
C.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D.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9.

西班牙国王曾在麦哲伦环球航行前与之订立关于发现香料群岛的协定,其中规定:为了给你们以最大的恩惠,朕愿意,如果在你们发现的岛屿已超过六个的情形下,你们六中取二,而且此后获得当地应交给朕的全部收入、租税的十五分之一。这说明(  )

A.麦哲伦航行具有人文主义的探险精神B.麦哲伦航行肩负着传播基督教的使命C.麦哲伦航行的直接动力是对财富的渴求D.麦哲伦航行是以封建王权的强化为助力

10.

下表为17、18世纪欧洲文化水平进步情况表
由此反映出(  )

A.工业革命推动法国基础教育发展B.文化教育进步有助于启蒙运动发展C.欧洲社会注重妇女文化教育普及D.出版业是欧洲文化进步的主要动力

11.

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基本上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成为工业革命的重要前提。而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又推动了19世纪中期的俄日改革、德意统一和美国南北战争的发生,促进欧美各国政局的稳定,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这一系列变化体现了(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C.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之一D.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12.

下表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  )

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

13.

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二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二战的序幕。德国入侵波兰,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相继爆发,二战发展到全球阶段。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国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标志是(  )

A.《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B.《慕尼黑协定》签订C.《国际联盟盟约》签订D.《联合国宪章》的制定

14.

1946年2月,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政府提出,美国要依靠实力抵制苏联的扩张,同时又不会引起美苏之间全面军事冲突。9月,苏联驻美大使断定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将苏联视为战争对象而准备未来的战争。由此反映出(  )

A.美苏形成战时同盟B.美苏意识形态发生冲突C.美苏由合作转向对抗D.美苏全面冷战对峙形成

15.

据统计,世界贸易额年均增长率1948—1966年为6.6%,1966—1977年为9.2%。20世纪80年代增速有所放缓,90年代世界贸易额峰值相当于1980年的两倍。这体现出(  )

A.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B.区域性经济联盟的出现C.国际石油危机的爆发D.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前行

二、材料阅读

16.

两税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赋税改革。从古至今,对两税法的影响众说纷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唐朝]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陆贽在20岁出头就被德宗征召为翰林学士,他经常直言进谏,以报德宗的恩遇。当时的唐朝是内忧外患多事之秋,陆贽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对下层民众抱有极大的同情,希望国家能考虑一些民众的利益。材料一出自792年两税法实行12年后时任宰相的陆贽给皇帝的奏疏。)
材料二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唐《白居易集》卷2《重赋》

材料三
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后晋《旧唐书》卷《杨炎传》

(1)依据上述三段材料,分别概括作者对两税法实施的态度和认识。(12分)
(2)依据上述三段材料并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他们的观点进行评析。(12分)

17.

唯物史观是指导我们探究历史问题的指导思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为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反过来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有力地推动生产力发展;当生产关系已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它就严重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历史上生产关系的每一次合乎规律的变革,适应新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形成的新的生产关系,都曾经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它形成以后不到100年的时间内所创造的生产力,超过了以往一切时代所创造的生产力的总和,就是一个证明。

——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1)概括材料所反映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4分)
(2)请运用上述唯物史观的原理解读18—19世纪的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历程。(8分)

18.

民族解放运动不断冲击着西方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直至其崩溃。阅读材料,(19分)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

——【苏】列宁《列宁选集》第二卷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觉醒的含义,并指出中国在亚洲觉醒中的表现。(6分)
材料二
愚见认为,与邪恶不合作正如与善良合作一样,都是一种责任……我尽力向我的同胞表明:暴力不合作只能增加邪恶,既然邪恶只能靠暴力来维持,那么对邪恶不予支持,就需要完全戒除暴力。非暴力的含义,就是指为了不与邪恶合作而自愿服刑受罚。

——《甘地在法庭上的书面声明》(1922年3月18日)

(2)指出材料二的观点是甘地领导哪一运动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5分)
材料三
截至1990年,全世界180个国家中,有近100个国家是在战后宣布独立的。亚非拉各国纷纷摆脱了殖民地附属国的地位,加入了独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的行列。殖民体系的瓦解使东西方乃至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的形式和重心发生了变化,从直接的政治统治、军事控制转移到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交往与联系,各国之间的联系不但没有断裂,反而表现得更加紧密而具有结构性的特征了。世界历史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的结果和影响。(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