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60.2014届 安徽省黄山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12 浏览数:165

一、单选题

1.

明朝谢肇淛《五杂俎》: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古徽州,即今安徽黄山市),江北则推山右(今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钱) 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据此分析,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徽商和晋商都是商帮的突出代表B.徽商和晋商的财力都十分雄厚C.徽商和晋商都有各自的经营范围D.徽商和晋商都崇尚节俭与诚信

2.

下表为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分布,从中可推出的符合事实的结论是(  )

时期

郡县数

西汉

三国

两晋

隋朝

唐前期

苏南浙江

会稽郡北部31

450

570

743

1374

江西

豫章郡18

451

658

719

734

福建

会稽郡南部1

19

214

15

528

A.行政区划设置与经济重心南移同步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C.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管理不断加强D.地方权力不断加强削弱了中央集权

3.

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 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 对该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学术思想的发展B.明清儒家力图恢复先秦的儒家学说C.明清儒学比较全面地指出理学的弊端D.清代传统经学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产生

4.

中共洛川会议提出: 共产党员及其所领导的民众和武装力量,应该最积极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应该使自己成为全国抗战的核心,应该用极大力量发展抗日的群众运动。只要真能组织千百万群众进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无疑义的。 从材料中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

A.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国民政府已正式对日宣战,全民族抗战开始D.中共中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5.

读图2。导致1956年和1965年出现中外建交热潮的原因有(  )
①万隆会议提出 求同存异 方针,加强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②日内瓦会议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扩大了中国的影响;
③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打开外交新局面;
④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积极开展外交活动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6.

图3是1978—200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及占GDP比重变化图,其反映出中国(  )
①进出口贸易总额持续增长  ②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③始终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④国内生产总值总量持续增长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7.

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但它讨论和 表决的议案,必须是五百人议事会提交的,……再从法案的审议通过看,公民大会上准许公民提出新法案,进而转五百人议事会审查,其后再复交公民大会审议。若公民大会同意讨论该法案,则又需指定公民陪审法庭组成的委员会对新法与旧法做比较和最终审查。这表明(  )

A.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民主形式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B.雅典民主为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奠定最初的基础
C.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社会矛盾D.雅典的民主政治存在权力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特点

8.

图4是反映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漫画,图右边是新教,左边是天主教,一本《圣经》就比教皇和教士都重。这幅漫画的寓意是(  )

A.人们在教皇与《圣经》之间难以抉择B.《圣经》的作用和地位是由教皇决定的C.《圣经》是人们的最高权威和最高信仰D.新教战胜了天主教并取得统治地位

9.

沈志华在《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中说: 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 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

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B.人民急切要求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10.

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最确切的是(  )

   

 

A

梭伦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

梭伦改革使雅典男性公民在政治上获得了平等的权力

B

19511955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年均200亿卢布增长到409亿卢布

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C

1965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曾说: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她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

反映了美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支配地位

D

有学者认为:冷战结束后,两极世界也随之消失,现在世界正处于分散时代。

冷战结束后国际新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二、开放性试题

11.

(3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根据西方学者的研究,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的规模看,15世纪(明中叶)到1820年,中国是世界经济发达的国家。1750年,中国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32﹪,而全欧仅占23﹪;直到1820年,中国的GDP仍占世界总量的32.4﹪,居世界第一位。
在1750年,中西方的差距并不大;到了1850年,双方的差距不啻天壤之别。这不仅是中西方的差距,也是东西方的差距。到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殖民地,埃及岌岌可危,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伊朗横遭列强干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金融学专家陈志武教授曾提出一个命题: 掠夺对西方的崛起贡献有多大? 他指出,当前中学和大学的历史教育中认为: 西方的兴起靠的是掠夺,然后才有金融的发达,科技进步,才有今天的现代化,即掠夺在先,发展在后。 然而陈志武坚决予以否定并论证两点:一是在16世纪西班牙从美洲掠夺金银之前,西欧商业银行的发达程度已非常高,足以解决跨国贸易支付问题。二是如果西方的兴起或崛起靠的是掠夺,为什么成吉思汗的蒙古掠夺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为什么最早征服美洲大陆并从拉美掠夺了大量金银的西班牙从17世纪就开始没落?为什么藏在地下的石油资源没有让当今的中东国家成为世界强国?如果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的观点成立的话,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方面的发展,也没有认识到古希腊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这些发展给西欧以超前的制度和崛起的实力。

——《历史教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经济总量长期居世界第一位的中国没有成长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并概括推动1750~1850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因素。(12分)
(2)面对文明冲击带来的危机,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试列举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哪些方案并进行了怎样探索实践?(8分)
(3)评述材料二中关于掠夺与西方崛起关系的观点。(10分)(要求:在材料中的任选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三、材料阅读

12.

历史地图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阅读(图14、图15、图16、图17)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材料一
(1)依据上述两图所蕴涵的信息,结合所学说明两个时期经济领域的变化,并分析原因。(注:需指出两处变化并分别进行分析)(12分)
速发展。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图3国际关系格局形成的过程及其反映的突出特点。(6分)与图3相比,图4反映的欧洲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在这新旧交替的变动中,请举例说明中国是如何维护世界和平和图4促进共同发展的?(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