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65. 安徽省合肥市2014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11 浏览数:112

一、单选题

1.

下图所示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其走向成熟时期可追溯至(  )

A.明末清初B.元末明初C.清同治、光绪年间D.清乾隆、雍正年间

2.

下表呈现的是明清时期江南某些地区的经济现象。根据傅斯年的观点 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 ,此表可以证明当时江南地区(  )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供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纺织业在全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③农民经济负担沉重  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A.①②B.①④C.①③D.③④

3.

某中学的学生在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用到下图。下列诗句可能与该研究性学习内容相关联的是(  )

A.金田号吹响,遍地义旗扬 B.师洋技望制洋夷,撼树岂能借其枝 C.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D.华东战场捉笼鸟,沂蒙山区似虎牢

4.

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经历了由 政治精英 主导到 平民革命 为主的转变。这一转变始于(  )

A.井冈山斗争B.辛亥革命C.国民大革命D.抗日战争

5.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申明以 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 天职 。下列内容能反映这一宗旨的是(  )
①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  ②批判封建伦理道德 ③坚持思想自由至上的原则  ④倡导文学革命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6.

新中国制定的第一个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确定了 重点发展,迎头赶上 的方针和今后科技发展的主要目标。此规划制定的背景有(  )
①三大改造的进行  ②一五计划的完成  ③国民经济的恢复  ④导弹氢弹研制成功

A.①②④B.①③C.②③④D.①②

7.

英国启蒙思想家霍布斯在《利维坦》一书中谈到: 所有社会成员应相互约定把自己的全部权利交给—个人亦即君主,以建立能保障人们的安全与幸福的国家,而且契约一旦成立就不可推翻,人民应无条件服从君主 。法国启蒙思想家中对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的是(  )

A.卢梭B.孟德斯鸠C.伏尔泰D.康德

8.

20世纪30年代以来 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斯大林模式 下(  )

A.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生产发展B.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C.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D.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

9.

某条约有如下内容:“……(本组织)愿意进一步增强机构职能的民主性和效率,以便使其能够在一个单一的组织机构内更好地完成所赋予的任务;决心实现他们经济的强大和同步发展并依据本条约的规定建立一个包含一种单一及稳定的货币的经济和货币联盟 。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

A.《罗马条约》B.《欧洲联盟条约》C.《华沙条约》D.《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

10.

上海纺织女工杨燕秀从1965年开始记录家庭的开支情况,事无巨细,无一遗漏,一记就是37年。这本普通百姓的 豆腐账 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其史料价值主要在于它反映了(  )

A.计划经济时期国民消费水平B.上海地区市民收入状况C.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D.我国妇女勤俭持家美德

二、材料阅读

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6分)
材料一 唐朝设御史台(为中央监察机构) 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 纠正百官之罪恶 。御史台所属机构有:台院、殿院和察院,分别 掌纠举百僚、推鞫(审判)狱讼、弹劾违法 纠察朝仪 巡按州县、纠视刑狱 等。

——摘编自《唐六典》

材料二 唐初规定: 凡军国大事,则(由中书省)中书舍人各执己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门下省)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

——《资治通鉴》卷193《唐太宗贞观三年》

唐还在门下省设立左散骑常侍、谏议大夫等专职谏诤之官, 掌规谏讽谕,备顾问应对

——摘编自《唐六典》

唐取士之科,多因隋旧,……。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此岁举之常选也。其天子自诏者日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

——《新唐书·选举志上》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户部尚书年富的《官箴》《明史·列传第六十五》

材料三 1945年,在延安窑洞里,毛泽东和民主人士黄炎培对话论天下。
黄炎培说: 我生六十余年,耳闻亲见的,真所谓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一部历史, 政怠宦成 的也有, 人亡政息 的也有, 求荣取辱 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 希望中共能找出一奈新路,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
毛泽东肃然相答: 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摘编自2005年07月20日《中国青年报》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御史台的主要职能。(6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唐朝在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方面的主要举措。(8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层面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是如何 跳出历史周期律 的?当今重温 窑洞对话 有何现实意义?(12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