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70.2014届 江苏省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江苏省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23 浏览数:134

一、单选题

1.

《秦律·均工》规定: 新工初工事,一岁半红(功),其后岁赋红(功)与故等。工师善教之,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能先期成学者谒上,上且有以赏之。盈期不成学者,籍书而上内史。 材料说明当时(  )

A.手工业官营制度开始形成B.注重管理手工业者的劳动C.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D.手工技艺的传承不再封闭

2.

王阳明《传习录》载,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 这一主张(  )

A.否定 存天理,去人欲 B.科学指明了心与物的关系C.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内涵D.注重人的意识的重要作用

3.

明人朱国桢在《皇明大政记》称,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这反映出明代内阁(  )

A.继承了之前宰相的全部职责B.上升为中央一级的行政中枢C.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军政大事D.获得了 票拟 等决策大权

4.

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认为, 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是站在西方立场上做出的结论B.未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C.掩盖了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性D.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国际关系准则

5.

李鸿章认为, 西洋水陆兵法及学堂造就人才之道,条理精严,迥非中土所及 综横各实,洋学实有逾华学者。 为此他(  )
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②设立大生纱厂  ③首开有线电报业务  ④建立北洋水师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①③④

6.

武昌起义胜利后,当时有一《越风》杂志载文说: 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 1911年,上海军政府命令 凡我同胞,一律剪发,除去胡毛,重振汉室。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这是源于南京临时政府的 剪辫易服 政策B.剪发与否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C.辛亥革命后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发生根本变化D.民族、民权革命的目标已实现

7.

它直接提出群众生活状况及群众斗争问题,热烈地同情被剥削的劳动者,相信他们是正义的和有力量的。 这里列宁评价的是孙中山的(  )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主主义

8.

1939年1月2日,毛泽东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提出, 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其中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后方的游击战争;没有同处于敌后的友军之配合,也不能得到这样大的成绩。 毛泽东旨在说明(  )

A.国共两党在抗战期间始终密切合作B.敌后战场已成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C.百团大战取得最终胜利的主要原因D.国民党军队在两个战场的重要贡献

9.

1959年3月,台湾当局 外交部 规定,今后凡对外提及大陆时,改称 红色中国 共产党中国 中共政权 ;提到自己时,将 自由中国 改称 中华民国 。这反映出台湾当局(  )

A.坚持 一个中国 的理念B.放弃了敌视火陆的立场C.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D.对 一国两制 原则的响应

10.

分析下表我国各主要经济部门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在总产值

中的比例

1957

433%

312%

255%

1960

218%

261%

521%

增长率

—228%

47%

223%

A.工农业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B.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C.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D.国民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

11.

雅典法律将雅典人分为三种:本邦公民、外邦人和奴隶,根据犯罪可以处以不同的刑罚。在实践中,本邦公民伤害了自由民可以支付罚款,外邦人伤害了自由民则被驱除出境,奴隶伤害了自由民则可能被判处死刑。材料主要体现出雅典(  )

A.民主政治的局限性B.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C.自由民是社会的主体阶层D.法律掺杂原始落后习俗

12.

下图反映了启蒙运动期间的书籍出版情况,从中可以获悉法国启蒙运动(  )

 
①18世纪中后期达到高潮 
②启蒙思想在法国社会受到较大关
③内容涉及哲学、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 
④对宗教神学的地位产生了强烈冲击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3.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 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除非联邦的领土或其海岸已遭受攻击……”。这说明当时德意志帝国(  )
①普鲁士国王享有世袭皇帝的特权 ②皇帝权力完全受制于联邦议会
③是联邦制度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④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特征明显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D.①③④

14.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大幅度增加税收,如1929年美国最高税率是24%,1935年则提高到79%。这一做法(  )

A.消除了经济危机的影响B.损害了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C.带来了经济滞胀的问题D.有利于社会福利制度的实施

15.

在十月革命前两周,列宁指示布尔什维克控制的军队要给士兵放假,以便组织他们回乡进行 关于立宪会议的鼓动工作 ,争取农民选票以便 在立宪会议中获得多数 。在十月革命前夜,布尔什维克的机关报《工人之路》以通栏标题向人民发出号召: 把唯一彻底的和坚忍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 文中的 号召 (  )

A.主张立即发动武装起义B.体现了和平过渡的设想C.希望与临时政府分享权力D.实践《和平法令》的精神

16.

1958年1月,赫鲁晓夫在莫斯科州举行的农业工作会议上表示: 在莫斯科州,玉米的收成往往很低,而有时在报告材料上却能对付过去。莫斯科州人搞这一套是很有一手的。有时收成不怎么好,他们就找一些丰产田,根据丰产田求出平均数字……”。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当时苏联农业领域出现浮夸风现象B.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没有成效C.赫鲁晓夫已认识到改革的根本症结D.农业集体化仍具有顽强生命力

17.

他看到了简单的规则,并从中揭示出循环往复的规律,所以启发我们继续探索,希望用数学法则来揭示经济的周期和人类的行为。我们相信,宇宙中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材料中 (  )

A.发现自由落体定律,奠定了近代实验科学的基础B.发现自然世界规律,启发人们探寻社会运行规律
C.解决了热辐射问题,把研究领域深入到微观世界D.揭示时空的相对性,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

18.

2014年3月26日,世界贸易组织公布了美国、欧盟、日本起诉中国稀土、钨、钼相关产品出口管理措施案的专家组报告,裁定中方涉案产品的出口管理措施违规。业内分析,继九种原材料案之后,我国稀土等产品出口限制再度被裁违规,这意味着我国多年来的出口配额制度或面临终结。这主要说明(  )

A.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已经实现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弊大于利C.发达国家是世贸组织的最大受益者D.世贸组织具有仲裁国际贸易纠纷的职责

二、材料阅读

19.

重农抑商 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然而中国古代商业在特定时期仍取得长足发展。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材料二 (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肆皆有驴,赁客秉,悠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通典·食货七·历代盛丧户口》

材料三 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原因。(4分)
(2)结合材料一、二,概括唐代商业与汉代相比有何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代在商业市场上的新变化。(3分)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朝商业发展的新气象,分析其出现的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有利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材料二 我们试看当时所谓的新文化运动,究竟指的是什么?就当时一般实际情形来观察,我们实在看不出它具体的内容。是不是提倡白话文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零星介绍一些西洋文艺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推翻礼教否定本国历史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打破一切纪律,扩张个人自由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国,毫不抉择地介绍和接受外来文化就是新文化运动?如果是这样,那我们所要的新文化,实在是太幼稚,太便宜,而且是太危险了!

——蒋介石《哲学与教育对于青年的关系》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缺点是:一是在批判传统时缺乏公正与同情,忽视作家和民族传统的良好方面;二是对于新观念过于轻信,而又不免混乱模糊;三是他们对于复杂问题过于性急。

——周策纵《五四运动》

材料四 一方面,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通过 整理国故 ,对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另一方面,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几乎都是以这一时期为开端的,鲁迅的小说、梁启超和胡适等人的著作,实质上是都是 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沈永刚《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传承》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认识过程呈现出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社会根源。(4分)
(2)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 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之历史命运 这一主题。(9分)(要求:观点明确;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行文流畅;250字左右。)

四、材料阅读

21.

战后以来的世界格局,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发展变化的。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3470. 江苏省盐城市2014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二 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它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的竞争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做梦也没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讲话

材料三 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它们也不再是控制世界的帝国。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欧洲除了在进入一个衰落的时期外,还在进入一个成功的时期: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欧洲三大革命——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的传播……在战后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民众积极地、自觉地卷入了西方化的进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莫斯科将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划入自己的版图。直到最后一刻,西方许多政治家、外交家、评论家还不相信所发生的一切。……现在,俄罗斯在采取行动时不考虑代价,这意味着与主要西方伙伴关系的旧模式不再存在了,同时意味着与东方伙伴关系的旧模式也不再存在了。……对华盛顿来说,重要的不是乌克兰本身,而是不希望出现公开挑战20多年前建立的行为规范的先例。

——费奥多尔·卢基扬诺夫《克里米亚将世界带入新现实》载于俄罗斯《星火》周刊2014年3月24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日本、西欧的经济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这一变化对世界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的影响。(4分)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欧洲 衰落 成功 的历史依据。(6分)
(3)材料四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影响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4分)

22.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是19世纪中日两国应对各自民族危机,进行的救亡图存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明治政府曾以公历取代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等。一开始, 欧化 铺天盖地。但是,这样的 欧化 很快被 日本化 回潮所压倒,尤其是思想界。……被称为日本 资本主义之父 的涩泽荣一,则从《论语》里寻找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结合点,提出了著名的 论语加算盘 道德经济合一 论,这种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的文明与文化 离异 回归 现象,在东亚具有普遍性。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开明分子,面对世界性的现代化潮流和民族危亡而采取了防卫性的、自觉地现代化变革尝试。他们从西方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制度的角度,力图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变革。……无论如何,戊戌变法为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拉开了序幕,这是它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不能因其结果的失败而抹杀。

——周嫦妮《现代化视野中的戊戌变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治维新 欧化 的主要措施。(5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法在文化上进行了哪些 现代化变革尝试 。(3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2分)

23.

(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封建盛世时的杰出政治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二年谓侍臣曰: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八《务农》

材料二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 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资治通鉴》卷192,唐记八,武德九年十二月

材料三 夫圣代之君,存乎节俭。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舟车不饬,衣服无文,士阶不崇,大义不和,非憎荣而恶味,乃处薄而行俭。故风淳俗朴,比屋可封,此节俭之德也。

——[唐]李世民《帝范·崇俭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唐太宗认为国家和农业的根本分别是什么?为不失国之本、农之本,他主要采取了什么政策?(4分)
(2)材料二中, 认为 止盗 的根本出路是什么?据材料三,分析唐太宗强调 节俭之德 的根本目的。(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唐太宗个人与 贞观之治 局面出现的内在关系。(2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