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83.2014届 辽宁省锦州市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辽宁省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14 浏览数:148

一、单选题

1.

史学家夏鼐曾说: 现今史学界一般把 文明 一词用来指一个社会……,这种社会中,除了政治组织上的国家以外,已有城市作为政治(宫殿和官署)、经济(手工业以外,又有商业)、文化各方面的活动中心。它们一般都已经发明文字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并且都已知道冶炼金属,文明的这些标志中以文字最为重要。 按照此标准,中国文明社会产生的时间最迟应在(  )

A.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出现时B.商周时期
C.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时期D.春秋战国时期

2.

(A卷)读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该表反映了(  )

时间

 区域

东汉后期

唐朝前期

黄河流域

765

669

长江流域

342

611

A.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B.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C.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D.封建自然经济衰落

3.

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

A.最早采用铁犁牛耕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C.水利灌溉工程形成网络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4.

明清时期商人赚钱后多买田置地。18世纪的英国商人在印度经商致富后回国,第一件要做的事也是在乡村购买田地或与土地贵族联姻。导致这种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

A.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B.土地贵族把持政权C.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专制统治成为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阻碍

5.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 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 一贯 ,曰 无言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这段话主要表明顾炎武认为(  )

A.清谈误国,倡导精研心性B.鞭挞理学,否认孔孟学说C.实行仁政,反对君主专制D.反对空谈,主张经世致用

6.

造成下表现象的直接原因可能是(  )
中国关税收入总额及在中央政府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情况 

收入

比重

1913

1697万元

21%

1928

17914万元

41%

1929

27554万元

51%

A.中国基本实现关税自主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C.中国综合国力大大提升D.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7.

美国《商业周刊》的评论称,美国企图把中国 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 的幻想已被日内瓦会议所粉碎。此说法的依据是日内瓦会议表明(  )

A.中国外交开始实现独立自主B.中国积极步入世界外交舞台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8.

当梭伦改革实行后, 穷人……只能作为公民大会的成员或作为陪审员来参与国政。但这两种权利,尤其是后一种权利,到后来却证明是非常重要的,绝大多数的争执最后都要经过这些陪审员来解决,包括高级官吏判决的案件,他们就渐渐成为法律和城邦的真正主人。 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A.平民成为城邦的最高统治者B.赋予了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C.贵族在政权中已无足轻重D.雅典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公民民主制度

9.

17世纪,荷兰在国内创办了养老院、孤儿院和救济院,政府还兴办医院,实行日常消费品的低税政策,维持物价低水平,保证社会大众的生活。与这些举措相关联的历史背景是(  )

A.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B.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发展C.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D.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10.

二战后1949年上台的阿登纳政府废除以行政控制为特征的中央统制经济,建立 社会市场经济 ,其理论依据是路德维希·艾哈德的理论,即 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国家的主动性就是而且应该是无可辩驳的。 这表明德国(  )

A.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加强C.由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过渡D.二战后德国的政治民主趋势更加明显

二、材料阅读

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我们日本的有识之士,断然推翻旧政府,建立新政府。国内无论朝野,一切都采用西洋近代文明,不仅要脱去日本的陈规旧习,而且还要在整个亚细亚洲中开创出一个新的格局。其关键所在,唯 脱亚 二字。
现在的支那、朝鲜对于我日本却没有丝毫的帮助。……既然如此,作为当今之策,我国不应犹豫,与其坐等邻国的开明,共同振兴亚洲,不如脱离其行列,而与西洋文明国共进退。对待支那、朝鲜的方法,也不必因其为邻国而特别予以同情,只要模仿西洋人对他们的态度方式对付即可,我们要从内心谢绝亚细亚东方的坏朋友。
兵为凶事,战为不祥,古今皆以为如此,没有人不希望国家无事太平。然而,在某些时间和某些地点,打仗未必是凶事,打仗未必是不祥之事……以羁縻俄美两国,乘机垦虾夷(今北海道),收琉球、取朝鲜、据满洲、压中国、临印度,以张进取之势,固退守之机。
日本在地理上与支那相近,欧洲列强能有今天的幸运,十几年来日本不仅与之有共同方向,给予大力协助,作为东道主人也给了他们不少便利,所以今天占领台湾全岛和福建省的一半,实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摘自(日)福泽谕吉《福泽谕吉全集》

材料二 罗斯福曾说:及早打败日本的关键在于通过中太平洋发起全面进攻,并以南北太平洋两翼实行辅助作战,鼓励中国作出努力反对日本,使日本越来越深地陷入中日战争,美国的远东政策应以中美两国政策的紧密合作为基础。又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日军可以将许多师团调到其它战场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可以一直冲向中东。日本可以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
材料三 1951年9月,美日签署和约,规定,日本放弃对台湾及澎湖列岛、千岛群岛及南库页岛的权利等。同日,美日签署《美日安全条约》,规定美国享有在日本国内及周围驻扎陆海空军之权利,以维持远东的国际和平和日本免受外来武装进攻之安全。1953—1954年,美国先后同韩国和台湾签署了《共同防御条约》。1954年9月,美英法澳新五国与菲律宾、泰国、巴基斯坦签署了《东南亚防御体系》。

——材料二、三均摘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福泽谕吉 脱亚论 产生的历史背景。(9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罗斯福论点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二战期间和二战后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具体表现。(10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三中所述的史实对二战后亚太地区政治局势的影响。(6分)

1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一 光荣革命 价值并不是它的形式(国王易人)所能衡量的……1689年,国会通过了两项重要的法案;《权利法案》和《宽容法》。根据前者,国王的特权完全被剥夺,英国结束了她的君主专制主义,而开始了一个民主的议会政治的新时代;这不只是英国政治史的新阶段,同时也是世界史进步的重要里程碑;根据后者,英国的不从国教分子,经过了长期奋斗,终于获得了基本的信仰自由,这实是宗教革命的原则之更进一步的扩张。

——摘编自余英时《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

材料二 欧洲把合众国的建立视为明证:启蒙时代的许多思想都是切实可行的……歌德曾经若有所思的对美国称道说:美利坚,你的那个大陆胜过我们的这个旧大陆。

——摘编自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材料一是如何评价《权利法案》的意义的?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两个角度分析1689年英国颁布《宽容法》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合众国的成立践行了哪些启蒙思想。歌德为什么说美洲大陆胜过了旧大陆?(8分)

1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回顾人类战争与和平的历史运动,二战使得制约与控制战争的因素上升到主导地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转折。但另一方面,从全球范围来看,局部战争仍然不断,军备竞赛仍然没有停止,核 达摩克利斯剑 仍然悬挂在人类的头上,变异性的战争暴力(国际恐怖主义等)仍在扩散,作为当代战争重要根源的霸权主义仍在肆虐,稳定与持久的和平仍然遥远。我们应该看到,导致战争与维护和平的因素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和平与发展,和平与民主,和平与世界的公正平等,都是不可分割的,而恰恰在这些方面,世界仍然存在很多问题。21世纪的世界仍然处在矛盾、斗争和震荡之中。

——摘编自李巨廉《战争与和平历史运动的转折》

(1)虽然制约战争的因素上升到主导地位,但人类距离普遍、稳定与持久的和平仍然遥远。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分析,当今世界的战争与和平运动发生了怎样的重大转折?(3分)联系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世界应当追求怎样的和平理念?(6分)

1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一 1949年9月27日,侯仁之几乎是踏着建国大典的鼓点返回北京。10月1日,侯仁之作为燕京大学的代表,出席了天安门广场的开国大典。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政治待遇,是新生的共和国对他的接纳和肯定。

——卞毓方《他们在历史的转折关头》

材料二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和夫人蒋英,带着他们的孩子,搭乘 克利夫兰总统号 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程。起航前,钱学森当着记者的面发誓,再也不踏上美国的土地。

——卞毓方《他们在历史的转折关头》

材料三 我们如果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是他最基本的情感。……我们不愿意逃跑,只是不愿意离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中国的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

——杨绛《我们仨》

(1)上述历史人物在中国历史的关键时刻的选择对新中国意义何在?(9分)
(2)上述历史人物在关键历史时刻的选择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怎样的人格魅力?(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