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系统
你好
请登录
|
注册
|
返回主站
我的组卷
在线测评
我的收藏
错题本
百万富翁
纠错 | 建议
3505.2014届 广东省广州市高三考前训练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12
浏览数:439
下载本试卷
全部加入试卷
一、单选题
1.
北魏实施均田令,不仅把国有土地按桑田、露田名目请受登记,原有的私地在不变动所有权前提下,也按均田令规定进行了登记,充抵应受额。这表明( )
A.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B.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被取消
C.私有土地的所有者政府不再对其授田
D.封建国有和私有土地制度并存于均田制范围内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2.
学者认为,北宋的中央集权制度大体上是在
“
专务以矫失为得
”
的原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下属于
“
专务以矫失为得
”
的是( )
A.防范文武重臣篡夺之祸
B.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C.强化重农抑商的政策
D.约束民众的社会生活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3.
“
仅以一千余人之兵力,在12辆英军坦克和2门重炮的配合下,击溃优势之敌(日军33师团两个联队约七千余人),救出被围数日之英军约七千余人,……救出已被俘虏的英军官兵、传教士、外国教师和世界各国驻缅甸的新闻记者约500余人。
”
材料所报道的部队最有可能是( )
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B.中国远征军新38师
C.中国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4.
1958年北戴河会议把农村出现的打破社界、乡界的
“
大协作
”
、
“
组织军事化
”
、
“
行动战斗化
”
、
“
生活集体化
”
说成是共产主义的,是群众性的行动,加以肯定。并提出建立规模较大的工农商学兵合一的、乡社合一的、集体化程度更高的社会组织。这导致了( )
A.农村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出现
B.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出现
C.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
D.现代化工业和农业的建立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5.
国家的外交理念明确了本国在国际社会的身份定位和价值定位,是国家制定外交战略和政策的灵魂,是外交实践的指南。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曾强调过
“
新生社会主义国家
”
和
“
国际体系的革命者
”
的身份定位。下列外交政策和实践不符合这一身份定位的是( )
A.
“
一边倒
”
B.抗美援朝
C.参加日内瓦会议
D.不结盟政策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6.
有人认为:
“
英国政治体制确立得很早,但是因为没有刚性宪法,而只是一些宪法性的法律文件,所以真正最有生命力的就是这部条文并不复杂、也没有面面俱到的美国1787年宪法。
”
此观点认为,使1787年宪法
“
最有生命力
”
的是( )
A.确立了以宪法为中心的宪政体制
B.没有传统束缚且颇具创新能力
C.形成了分权制约的控制平衡机制
D.内容条文简洁但领域广泛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7.
“
1870年以后,在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中,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又发生另一变化,这种新形式的突出的特点表现在投资银行家开始成为在经济事业中居支配地位的人物。
”
材料观点认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 )
A.商业资本主义的兴起
B.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
C.金融资本主义的兴起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兴起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8.
在20世纪30年代有一种现象被帝国主义者称为
“
红色法西斯主义
”
,这一称号在1945年后的美国使用尤其普遍。这一现象指的是( )
A.马克思主义
B.战时共产主义
C.新经济政策
D.斯大林模式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9.
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决策者态度的变化被流行的学术观点所强化了。凯恩斯主义者们被疏远了,失去了他们对政策的影响力。
”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B.西方
“
福利国家
”
的发展
C.经济危机和
“
滞胀
”
的出现
D.第三产业和
“
新经济
”
出现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0.
一战后,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创作了《荒原》。诗人笔下的
“
荒原
”
,荒是水荒,雨水成了荒原的第一需求,然而只听雷声响,不见雨下来,更增添了人们内心的焦急。诗人通过雷声暗示了只有精神甘露(皈依宗教,信仰上帝)才能使荒原人得救。这一作品的创作风格属于( )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二、材料阅读
11.
法国年鉴派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提出过
“
世界时间
”
的概念。依据他的观点,人类文明的进步并不均衡地发生在地球的每一个地方,相反,它只出现在少数的两到三个地方,这些地方所呈现的景象代表了那个时期人类文明的最高水平。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若将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放置于世界文明史中,我们或可以发现,两汉时期,
“
世界时间
”
确乎是在西方的罗马城和东方的西安、洛阳。公元6世纪之后,中国独享
“
世界时间
”
长达一千年之久。从13世纪开始,西方的进步声浪越来越响,到18世纪,
“
世界时间
”
的钟摆彻底离开了中国。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
造成
“
世界时间
”
大挪移的原因,不是自然性的,不是资源性的,而是制度性的。首先是政治制度,然后是经济和文化制度。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三
2008年9月,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史学教授弗格森(NiAll Ferguson)和柏林自由大学石里克教授共同创造出的新词“ChimeriCA”(ChinA与AmeriCA的组合),借以强调中美经济关系联系的紧密性,称中美已走入共生时代。
——百度百科《ChimeriCA》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汉时期
“
世界时间
”
在东、西方的具体表现。(4分)
(2)据材料二,结合史实归纳
“
从13世纪开始,西方的进步声浪越来越响
”
的表现。(8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ChimeriCA”产生的背景。如何理解
“
中美已走入共生时代
”
?(10分)
(4)从上述
“
世界时间
”
的挪移过程中,你得到哪些启示?(4分)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17世纪,法国王廷对戏剧进行了自上而下的美学规范。18 世纪,狄德罗等知识分子又把资产阶级伦理道德拉入戏剧,同时清整了剧场观剧形式,一套高雅的戏剧美学和戏剧生活方式逐渐建立,……剧场不再是一个各阶层混杂, 民众自由表达情绪的集体狂欢场所, 而逐渐成为地位、财富与知识占有者们的专利。……戏剧与大众的距离逐步拉开。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大批文化界及戏剧界人士……面对戏剧脱离大众,被资产阶级垄断的状况,纷纷表示强烈不满。
——罗湉《民众戏剧之争——二十世纪上半叶法国戏剧普及运动》
材料二
近代戏曲改良运动既是近代戏曲自身发展的需求,包含先进知识分子启蒙新民思潮的因素,更是西方戏剧文学观念冲击的结果。……1900年代,梁启超等知识分子尽管对中国戏曲多有批判,但他们至少认为旧剧加以改良是可以作为启蒙新民之利器的。到新文化运动时期则论调陡转,出现了废除戏曲的新青年派,并在舆论上占据了压倒性优势。
——马跃敏《近代戏曲改良运动研究》
(1)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戏剧的发展达到了顶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出现戏剧顶峰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一,指出17—20世纪初法国戏剧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趋势的形成原因。(10分)
(3)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青年派出现并在舆论上占据了压倒性优势的原因。并简要评价这一戏剧观。(10分)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在文艺领域需要贯彻哪一方针?(2分)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