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系统
你好
请登录
|
注册
|
返回主站
我的组卷
在线测评
我的收藏
错题本
百万富翁
纠错 | 建议
3179.2014届 广东省清远市高三第一学期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14
浏览数:342
下载本试卷
全部加入试卷
一、单选题
1.
从秦朝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君主专制制度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的主要的消极影响是( )
A.皇帝个人独断的随意的决策容易出现失误
B.助长唯上是从的因循守旧之风
C.极力扶助小农经济的顽强发展
D.造成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2.
侯家驹在《中国经济史》中指出:
“
国家干预
”
在现代社会中,是政府与政策性干预来维护社会公正和经济正常运转;但中国古代政府的
“
干预
”
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经济情况与材料观点相符合的是( )
A.官营专卖
B.市坊制度
C.朝贡贸易
D.闭关锁国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3.
西汉巨商卓王孙的新寡女儿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对此,宋明理学家认为( )
A.
“
正获身,非失身
”
B.
“
逾墙淫奔,无耻之尤
”
C.
“
四目相视,具各有情
”
D.
“
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
”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4.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以下不属于这一时期社会转型表现的是( )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
D.马列主义的传入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5.
近代中国人在反思传统文化时,有的人
“
由增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则使之具有新意义
”
,有的人
“
厌恶固有文化中这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
”
。这两种人的代表分别是( )
A.魏源、洪仁玕
B.洪仁玕 、康有为
C.康有为、孙中山
D.孙中山、陈独秀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6.
下表是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趋势示意图。根据该表,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国家实行的纠左措施使工农业比例趋于平衡
B.苏联撤走专家是导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下的主要原因
C.优先发展农业使1961年后农业产值增加
D.1960年工业出现峰值是因为
“
一五计划
”
的实施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7.
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文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
“
轴心时代
”
。下列属于
“
轴心时代
”
西方思想家主张的是( )
A.中庸
B.人非工具
C.小国寡民
D.知识即美德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8.
在历史上,一些著名的革命运动都有一些响亮的口号,这些口号经常表露了参与革命者所要追求的理想,以下对应正确的是( )
A.1688年光荣革命:没有代表,不纳税
B.1776年的美国革命:自由、平等、博爱
C.1789年法国大革命:限制王权,议会至上
D.1917年俄国革命:和平、土地、面包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9.
一位十九世纪的法国人论及自己的时代:不论是佃农、工人或水手,只要勤劳节俭,就有机会拥有农庄、工厂或商船,甚至可能成为银行家。这种说法反映下列哪一历史现象( )
A.封建制度面临解体
B.资本主义蓬勃发展
C.帝国主义不断扩张
D.社会主义蔚为风潮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0.
清代画家石涛有诗云:
“
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
”
与诗中所描述的艺术表现形式相近的西方画派是( )
A.古典主义
B.印象主义
C.现代主义
D.现实主义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1.
据美国1935年的调查显示,年龄在25至30岁的未婚妇女比例比5年前提高30%。未婚妇女人数增多的主要原因( )
A.美国妇女婚姻观的变化
B.经济危机
C.社会动荡不安
D.受当时社会习俗的影响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2.
20世纪60年代,中法的角色类似:一个是在全球范围内向美国霸权挑战的不驯服的盟国;一个是不听从指挥棒直至公开脱离苏联轨道的
“
大家庭成员
”
。1964年1月27日,中、法发表联合公报决定建立外交关系。推动中法建交的因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提出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的感召
B.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大幅提升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中法力图在外交上走独立自主的道路
D.中法两国奉行
“
无敌国外交
”
政策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二、简答题
13.
公平正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6分)
(1)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
作为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教育家孔子,在实现教育的公平上有何贡献?(4分)
(2)关注穷人,关注弱势群体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在这一方面,20世纪30年代美国是怎样寻求社会公平的?效果如何?(10分)
(3)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解决好农民问题,尤其是土地问题,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之一,为此,中国近现代社会各阶层在这一问题上进行了哪些努力?(8分)
(4)综合以上问题,概括影响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因素。(4分)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三、材料阅读
14.
一个国家或文明要生生不息,就一定在多个领域有所传承和超越。世界历史要承载进步,各国或各文明之间就要有所联系,相互学习和借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一个文明在文化上的连续性必须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体现:一方面是,语言文字发展的连续性,这是一种文化赖以流传的工具或形式的连续性;另一方面是,学术传统(其中尤其是直接反映历史连续性的史学传统)的连续性,这是一种文化精神内容的连续性。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
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近代以后的情况与以前已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离开这个背景来考虑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问题,那么我们对于当时中国历史处境的认识,将不会超过道光皇帝之流的清代统治者的水平。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四
当前,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如果没有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如果没有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人类就有可能越不过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文明在
“
语言文字发展的连续性
”
的表现。(2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在精神领域
“
革新与发展
”
的表现是什么?(2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的社会发展相对西方而言,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的原因主要有哪些?(6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近代中国在政治和经济上是如何逐渐与世界联系在一起的?(6分)
(4)20世纪后半期至21世纪初,人类文明在政治、经济方面出现了什么趋势?(4分)根据材料四,你认为中国如何做才能越过当前所面临新的文明转型?(6分)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