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山东省滨州市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9 浏览数:743

一、单选题

1.

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水土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从而产生了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这表明(  )

A.自然地理条件决定着农业发展水平B.农业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C.农业生产推动自然科学的初步发展D.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普遍提高

2.

《黄帝内经》提到: 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汉书·平帝纪》记载: 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两者共同反映了西汉(  )

A.对疫病传染性有一定认知B.统治者重视疫病防治工作C.中药开始应用于疫病防治D.对传染病的预防达成共识

3.

曹操统一北方后将评定人才的权力交给地方豪强大族,但任免官吏的权力却始终由中央政府掌握,对推荐的人才 循名责实 后方才授予官职。曹操此举意在(  )

A.提高地方行政效率B.完善监察体系C.削弱豪强地主势力D.加强中央权力

4.

如图是中国古代的两种农业生产工具示意图。图1到图2的变化说明(  )

A.耕作区域扩大B.土地利用效率提高C.农用动力革新D.精耕细作模式形成

5.

宋代,一日两餐的传统饮食制度发生改变,变为一日三餐。酒店夜间营业成为刚需,夜市由原来的非法交易,成为合法经营。这主要是因为(  )

A.政府职能的转变B.农作物种类增多C.人们生活习惯改变D.商品经济的发展

6.

下列机构的职权与 掌浮图氏(佛教)之教,兼治吐蕃之事 对应的是(  )

A.典属国B.大鸿胪C.鸿胪寺D.宣政院

7.

如图为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比例图。这反映了(  )

A.民间风俗习惯决定基层治理B.阶级矛盾十分尖锐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D.基层自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补充

8.

西周时,百姓被固定在井田上从事指定的粮食生产;唐代初年,百姓能够自由安排农耕,但不能随意种植农作物;清代中叶,百姓可以种植经济作物换取货币缴税。这反映了(  )

A.国家对百姓的控制松弛B.农作物种类的增多C.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增强D.封建剥削不断减轻

9.

下表所示为1864~1879年清政府进出口平均税率的变动情况。由此推知,这一时期(  )

年份

1864

1869

1874

1879

进口税率%

522

517

593

589

出口税率%

924

910

1002

1022

A.民族企业的发展空间受限B.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减弱C.清政府不谙近代贸易体制D.中国的外贸地位逐渐逆转

10.

1877年和1883年轮船招商局分别与在华的英国太古怡和轮船公司签订 齐价合同 ,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价格,确定收入和货源分配方案。这一做法(  )

A.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侵略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C.实现了中外轮船航运业的公平竞争D.打破了列强对中国内河航运的垄断

11.

1906年9月,蒙古贵族大臣在进呈官制清单中写道: 各国竞争,殖民为要,蒙、藏、青海,固守边防,其行政事宜实与各部并重,故易理藩院为理藩部 。后来上谕发布,宣布正式将 理藩院改为理藩部 。这主要体现了(  )

A.民族事务治理能力提升B.向西方学习程度加深C.近代民族国家意识增强D.政府尊重少数民族习俗

12.

下表是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其中1963—1965年增长最快,主要原因是 (  )

时间

年均增长率%

19531957

45

19581962

43

19631965

111

19661970

39

19711975

40

19761980

51

19811985

81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A.优先发展农业的政策B.工农业生产平衡发展C.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D.苏联经济援助和扶持

13.

如图是新中国某一时期发行的宣传画。这一宣传(  )

A.有利于调动人们生产积极性B.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C.加快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步伐D.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14.

1964年1月28日,中国《人民日报》和法国《世界报》同时在头版刊登中法两国建交的消息,中法建交被誉为 外交核爆炸 。中法建交(  )

A.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孤立封锁B.开创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表明中国放弃了 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D.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15.

拎包点心走亲戚 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过年走亲的一大习俗。但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微信拜年成了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这表明(  )

A.传统节假日逐渐被淡化B.电信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C.科学技术改变生活方式D.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16.

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提出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将以往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改为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反映了(  )

A.依法治国观念已深入人心B.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D.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新时期

17.

如表是关于某国政体特征的学习笔记。据此判断,该国是(  )

机构

职能

公民大会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有权立法、宣战、媾和与审判;所有官职均无薪金。

元老院

终身任职,负责向官员提出建议协调他们的行动。

执政官

两人,一年一任,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担任军事统帅,执行决议。

A.雅典B.斯巴达C.罗马共和国D.波斯

18.

11世纪末,意大利的博洛尼亚设立了以教习罗马法为主的法律专科学校,引发了西欧罗马法的研究热潮。这一现象(  )

A.增强了各国君主的力量B.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说明城市自治权力扩大D.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19.

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和荷兰人在加勒比海建立甘蔗园,试图奴役当地人,但因当地人对疾病不具免疫力,纷纷死于感染。于是,殖民者开启了大西洋的奴隶交易,由此可见(  )

A.物种交流引发了奴隶贸易B.殖民扩张导致疾病在全球传播C.殖民者拓展了美洲的开发D.殖民活动打破了多元文明格局

20.

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中提出: 拥有发动战争之权力的人,乃是唯一拥有缔结和约之权力的人。由此推导,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 这一主张(  )

A.标志着欧洲均势的国际关系体系的建立B.促进了民族国家的产生C.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D.奠定了国际法的理论基础

21.

19世纪上半叶,伦敦和地方城市中,出现了大众争相进入剧院观看情节剧的热潮。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工业革命的推动B.工人地位的提高C.文化教育的普及D.贫富差距的缩小

22.

开业于1909年的塞尔福里奇百货大楼是伦敦第一座按销售需求来建设的百货大楼,中央供暖、餐厅、休息室、电气照明、自动电梯一应俱全,大楼分成100个售货区,设有图书室、休息室、茶室等。这体现了(  )

A.城市管理水平提高B.城市经济功能增强C.商业经营理念变革D.商品种类日益丰富

23.

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有人这样评价福特汽车生产: 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儿,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它。 据此可知,福特的成功在于(  )

A.世界市场的形成B.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C.垄断组织的产生D.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24.

20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官员考核制度更贴近于专业化管理和专业化分工的需要逐渐废除了 通才 的考核标准。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B.国家干预力度的加强C.福利国家建设的需要D.议会制度的不断完善

25.

如表是二战后初期国际社会签订的部分协定公约。这反映出(  )

时间

协约

194512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

194710

《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19498

《关于战时保护平民之日内瓦公约》

195011

《保护人权与基本自由公约》

19517

《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

A.国际关系的民主化B.发达国家主导国际事务C.国际社会的法制化D.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二、开放性试题

26.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比较图1和图2,提取两项有关西汉时期和隋唐时期手工业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12分)

三、材料阅读

27.

海疆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材料二
2011年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精心策划,隆重推出 台湾文献史料出版工程 ,其中《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是重要内容,其记载清朝皇帝围绕台湾事宜颁发的各种谕旨,从顺治朝到光绪朝总计达2400多件,涉及各个方面。满文台湾档案,主要集中在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这些档案以清朝国语的形式详细记载了台湾的政务活动。其记载从康熙朝开始,清政府特设巡视台湾监察御史,满汉各一员,一年一换。从康熙统一台湾后,台湾的考生就参加福建的举人考试,一直有固定的录取名额,档案中也有台湾县、凤山县考中举人的名单。还记载台湾震灾、水灾情况及清政府进行赈济的奏折。

——《中国档案报》

(1)依据材料,概括清朝前期政府治理台湾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6分)
(2)你认为研究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有何现实价值?(6分)

四、开放性试题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陕甘宁边区位于中国西北部,据记载从1937~1939年,就有3万多难民来到陕甘宁边区。边区政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社会救济措施来解决民生问题。
如表陕甘宁边区政府社会救济情况统计表(部分)

时间

措施

19378

发布《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明确提出了救济失业、调节粮食赈济灾荒的政策

1938

成立了赈济委员会,负责具体的赈济工作

19403

《陕甘宁边区党委政府关于赈济工作的决定》规定不仅依靠政府,而且主要以发动群众,进行相互调剂

1940

环县遭灾,边区政府拟定了修筑由环县到定边之公路的计划

19417

《西北局关于救济灾民的指示》中,明确规定对于有劳动力的灾难民应说服与动员他们参加工厂生产

——摘编自《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救济研究》

提取材料信息,对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救济加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条理清晰,史论结合。)(12分)

五、材料阅读

29.

某学习小组以 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 为课题展开研究性学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831~1839年英国农村地区的死亡率约为18.2‰,而城市则高达26.2‰,尤其是新兴的工业城镇死亡率更高,1831~1841年间,伯明翰每千人的死亡率从14.6上升到27.2;曼彻斯特从30.2上升为33.8。

——摘编自赵秀芬《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发展与国家权力》

材料二
1832年,曼彻斯特棉纺织家詹姆斯·菲利普·凯出版了《曼彻斯特棉纺织厂工人阶级的道德和身体状况》一书,认为劳工阶层集中居住的这些贫民窟则成为疾病流行的中心。很多工厂的空间里充满灰尘、湿热与有毒气体。

——摘编自李宏图《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

材料三
英国查德成克被认为是 公共卫生观念之父 和英国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1843年发表了《英国劳动人口环境卫生状况调查报告》,认为环境卫生不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事关全社会每一个人。从1844年开始,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向社会宣传倡导公共卫生的观念,并且成立了一些机构,如促进清洁协会、城市卫生健康协会等群众卫生组织。1848年,议会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同时政府建立了第一个卫生机构——中央卫生署。1875年,英国议会通过《公共卫生法》,标志着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开始建立。政府在各城市建立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并拆除贫民窟建筑,改善工人住房。政府对公共卫生的管理逐渐放弃自由放任的态度,越来越积极干预,这对20世纪以后英国实施福利政策产生深远影响。

——摘编自李宏图《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

(1)围绕课题,研究材料一可得出什么结论?并指出其运用的研究方法。(6分)
(2)材料二是从什么视角进行课题研究的?(2分)
(3)依据材料三,归纳推动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的因素。(4分)
(4)通过本课题研究,谈谈你的收获。(2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