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重庆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二次联合诊断检测(康德卷)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重庆市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18 浏览数:514

一、单选题

1.

孟子在阐述 王道之始 时说: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管子·八观》也提出: 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 上述言论反映的共同理念是(  )

A.节用爱民B.天人和谐C.因时而变D.清静无为

2.

古代年号之设始于汉武帝,年号既用于纪年也用于宣示统治权力。资料表明,汉宣帝时期(前74年~前48年),鲁孝王泮池刻石有 五凤二年鲁卅四年六月四日成 ,六安国的一件薰炉也有“(元康)五年六安十三年正月乙未 字样。这可用于证明当时(  )

A.全国纪年方式混乱B.王国问题依然严重C.中央权威得到加强D.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3.

下列是我国历史文献中关于棉花、棉布的两则早期记录

哀牢夷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洁白不受垢污。

《后汉书·西南夷传》

高昌国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缕,……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

《梁书·西北诸戎传》

由此,可以确认的历史事实是(  )

A.我国最早掌握棉纺织技术B.中原棉织技术传到边疆地区C.棉布是丝路贸易的主要商品D.中原地区种棉织布发展较晚

4.

下图是南宋时期开凿的重庆大足宝顶山石刻造像第30号 牧牛道场 ,它以 牧牛 比喻修行禅观、锻炼思想的过程。道场造像生动活泼,牧牛有的溪边饮水、有的卧地休息,牧童也姿态各异,或低头小憩或唱歌嬉戏。这反映出当时(  )

A.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B.士大夫追求闲情逸致C.佛教世俗化发展趋势D.理学发展为官方哲学

5.

在明代,未考中进士的举人也获得终身功名,具有连续参加会试和选官资格;乡试落第的学校生员也享有钦定生员服饰、 免其家二丁差徭 的优待。上述政策的推行,意在(  )

A.扩大官吏来源B.稳定社会秩序C.保证取士公平D.束缚士人思想

6.

明朝嘉靖年间,常州府江阴县有21市10镇,清朝道光时发展为36镇;苏州府的常熟、昭文县境内,由明末的9市5镇增加到乾隆时的34市8镇。有些大市镇经济实力雄厚, 一个湖州城,不及半个南浔镇 的民谚妇孺皆知。明清江南市镇的发展表明(  )
①镇是乡村市场的较高层级 ②江南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③市镇增强了乡村经济活力 ④市镇成为正式行政建制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

读下图(资料来源:《上海与汉口的外贸埠际转运》)

上海洋货外贸埠际转运占汉口进口比重图(1864—1899)

据此可知,19世纪后半期(  )

A.汉口对外贸易逆差显著B.上海外贸位居全国首位C.内地与沿海地区同步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联系密切

8.

1912年至1916年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先后产生了唐绍仪、段祺瑞等8届内阁;1916年至1924年的9年间,历经8位总统、27届政府内阁,最短的两届内阁存在不到一周。这说明民国初年(  )

A.军阀割据混战局面形成B.共和政治缺乏理论基础C.中央政府行政效能有限D.总统与内阁实行集体负责

9.

《红色中华》是中华苏维埃政府机关报,创刊于江西瑞金。该报在第306期发表了一首《民主共和国进行曲》,歌词中写道: 全国的人,一条心,我们要争取,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平等!……我们要实现,实现中国民主共和,创造人民的新生。 这首歌曲诞生的背景是(  )

A.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C.中共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0.

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 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的总任务;1962年初,中央工作会议提出了国民经济十年初步设想:一是 基本上解决我国人民的吃、穿、用的问题 ,二是 基本上建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经济体系 。这一变化(  )

A.初步总结了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B.改变了大力发展工业的基本方针C.开始提出了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方针D.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端

11.

僭主,是指通过政变等非合法手段夺取政权的统治者。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在雅典市政广场树立了第一组刺杀僭主者的雕像。在整个公元前5世纪,刺杀僭主者雕像是市政广场上仅有的献给凡人的雕像。这一举措有利于(  )

A.维护贵族集体议政B.削弱城邦宗教势力C.促进城邦艺术繁荣D.增强民主政治认同

12.

植物的传播交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图是某种植物对外传播并在世界各地区种植的情况示意图,据此判断该植物是(  )

A.棉花B.咖啡C.马铃薯D.茶叶

13.

下表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30年代英国关税调整的部分大事

18421845

先后废止制成品和原材料出口税,并减免1270多种商品的进口关税。

1882

纳税进口商品项目只余下20种。

1921

实行《保护工业法》,对关键工业产品征收3333%的进口税。

1932

通过《进口关税法》,除已课税的以及小麦、肉类等商品外,对帝国外的商品一律征10%的关税。

这反映了当时(  )

A.国际贸易开始法制化B.英国殖民体系走向崩溃C.英国综合国力的变迁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盛行

14.

1922年2月,英法两国约定只有苏俄政府接受协约国提出的经济要求,包括偿还旧俄政府180多亿金卢布的债务等,各国政府才能予以承认。同年4月,苏俄与德国签订条约,两国恢复外交关系,相互放弃战争赔偿,发展经贸合作。据此可知,苏德条约的签订(  )

A.冲击了凡尔赛体系B.结束了德国战败国地位C.解决了欧洲安全问题D.加快了苏联工业化进程

15.

美国劳工统计局的一项消费调查显示(如图):不同群体相对1984年每增加1美元收入,对应消费增加情况。它反映出美国(  )

A.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减弱B.福利政策保障了低收入群体C.信贷消费造成经济虚假繁荣D.整体消费力受制于贫富差距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追求个人的充分发展,对知识学问的研究不仅限于古代经典,还要为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服务。人文主义者的典型代表当推达·芬奇。他认为, 为了追求自然主义,绘画必须受制于数学科学 ,艺术与科学可以完美结合。为了提高绘画方面的造诣,他孜孜不倦地实验、解剖、观察、研究眼睛构造、人体结构等,留下上万页笔记,记录了科学实验及其心得……总而言之,如果没有文艺复兴的洗礼,就不会有16世纪近代科学革命的辉煌!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9世纪末期,伴随科学研究的规模越来越大,科研经费也越来越超出私人企业所能承受的极限,国家开始对科技事业发展进行资助。1934年罗斯福强调 联邦政府有责任对国家经济和科学研究进行干预和支持 。二战爆发后,美国把联邦实验室、工业实验室、高校实验室,以及私人企业等四个方面的科研力量,由联邦政府科学研究与发展局直接管理,完成战时大科学体制的构建。二战后,美国将 大科学 体制从军事科研移植到民用科研方面,成立国家科学基金会,大力资助基础性大科学项目。60年代的 阿波罗计划 的成功,高能物理实验、大型天文观测项目开展都受益于 大科学 体制的推行。

——摘编自赵红州《大科学的由来及其发展》

材料三
科技规划是关于一个较长时期科技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的总体设想和蓝图。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制定了三个中长期科技规划,对科学技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简称

国内形势

国际环境

目标

主要内容

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力争在某些重要和急需的部门在12内接近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确定57任务,重点发展导弹技术、无线电技术、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半导体技术。

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部分重要的学科接近或达到7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

规划27个领域的研究任务,以农业、能源、遗传工程、空间、激光、电子计算机等8个领域作为重点。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2020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确定1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如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生物技术、空天和海洋技术。

——摘编自樊春良《新中国70年科技规划的创立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是如何促进 16世纪近代科学革命 的。(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中期美国 大科学 体制形成的背景。(8分)
(3)请完善材料三表格中①②③空白处内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表格中的任意一项科技规划进行解读。(解读可从该规划制定的背景、内容、成就、意义等角度综合进行)(12分)

三、开放性试题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任何经济都是在一定的制度下运行的。制度(土地、赋税、劳动等制度)变迁,通常是不可逆的,表现历史的进步;但也会出现反复和逆流,造成经济的衰退。在重大的经济变动中,不仅要求有上述一般制度的变革,还要求有体制的变革,以至根本制度的变革。前者包括所有制的变革,后者包括政治变革。
经济发展必然引起社会结构、社会群体组织和行为的变迁,社会结构的变化也会影响经济发展。在研究中我们主要是考察人口、等级、分业(士农工商)、消费习俗等的变迁。
经济史研究要注意非经济因素。非经济因素中最大的是政府和文化两项。就中国封建政府而论,它在促进经济稳定和发展上就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制度改革——社会变迁,在最高层次上都要受文化思想的制衡。

——据吴承明《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

提取材料中关于经济史研究的任一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2分)

四、材料阅读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1906年,孙中山第一次阐发其对外思想:所有中国此前与各国缔结的条约继续有效,偿款外债照旧担任,一体保护所有外国人的权利等等。1912年他向各国发布的《对外宣言书》,与1906年的思想基本一致。五四运动以后,孙中山的外交思想开始有所转变。他认识到 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失败之根源 。西方列强对弱小国家, 都是讲战争,主张帝国主义去灭人的国家 。因此,他主张要 取消此等条约(一切不平等之条约)中所定之一切特权……以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之势力 。并指出,十月革命是国际革命的开端和国际民族解放的起点,呼吁被压迫民族与不压迫人也不被人压迫的民族要团结起来,以实现国际革命之成功。

——据邵德门《孙中山政治学说研究》等

材料二
……到现在为止,中国人民已经取得的主要的和基本的经验,就是这两件事:(一)在国内,唤起民众……(二)在国外,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各国人民,共同奋斗,这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的统一战线……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孙中山外交思想转变及毛泽东外交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和毛泽东在外交思想上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其共同的历史意义。(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