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河北省保定市部分学校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1 浏览数:558

一、单选题

1.

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内重要人物的部分主张或改革措施。

人物

诸侯国

主张或改革措施

管仲

齐国

以劳收禄”“收禄不过其功”“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

乐毅

燕国

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察能而授官

申不害

韩国

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内修政教,外应诸侯

吴起

楚国

使封君子孙三世而收爵禄”“明法审令”“砥砺甲兵,以时争利于天下

据此可推知,春秋战国时期(  )

A.实现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B.法律教化阻碍社会发展C.军功爵禄与法律制度分离D.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2.

汉代人对祥瑞的信仰可以说既强烈又普遍,他们相信在日常用品和衣服上描画祥瑞图像可以引出真的祥瑞,如此,祥瑞装饰之普遍也就不足为怪了。汉画像石中最常见的祥瑞图像有凤凰、神鼎、玉兔、麒麟及四灵图像等。这些画像(  )

A.彰显了民众生活的富足状态B.反映了天人感应的社会影响C.显示了重文抑武的治国理念D.宣扬了天意与人事间的互动

3.

下图是陕西西安市城南的李爽(593—668年)墓的墓室壁画。画中吹箫女伎,身着男装,小袖袍。《新唐书·车服志》云: 有衣男子衣而靴,如奚、契丹之服。 该作品反映了(  )

A.中原与边疆的文化交融B.农牧复合型经济的发展C.再现了晚唐的文化风貌D.中西文化碰撞的时代性

4.

勾栏 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是栏杆的意思。到了宋代,勾栏主要是指那些存在于市中,且专门进行演出的固定场所,即戏院。据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大的瓦舍甚至有 大勾栏五十余座 。宋代这一现象的出现(  )

A.表明官府文化的下移B.标志着古代戏曲成熟C.得益于商品经济发展D.引领了社会时尚风气

5.

明清时期,宣讲 圣谕 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地方官吏也在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康熙九年,政府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 重农桑以足衣食 训子弟非为 等。这说明乡约制度(  )

A.推动了农业生产能力的提升B.成为地方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C.是中央削弱地方的重要手段D.以提升村民的道德素质为目标

6.

我国现代高等教育肇始于行业高校,清末建立的洋务学堂,如京师同文馆(1861年)、光方言馆(1863年)、福建船政学堂(1866年)等,都可以看作是行业性高校的雏形。这些学堂的建立(  )

A.促进了中国基础教育兴起B.顺应了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C.实现了近代科技救国梦想D.促成了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

7.

下面是近代前期部分年份中国对外贸易中列强所占比重(%)表,据此可知(  )

年份

进口

出口

英、法、德

美、日

英、法、德

美、日

1868

334

47

01

618

108

12

1888

240

71

04

181

136

79

1896

210

138

11

86

172

114

1906

234

247

01

187

250

798

1913

222

264

38

184

256

111

1919

110

525

21

145

469

34

A.列强侵华呈现此消彼长态势B.中国开始沦为世界经济的附庸C.近代自然经济结构逐渐松动D.列强侵华方式出现颠覆性变化

8.

1938年7月,重庆举办了一次大型木刻展览会——《七七抗战一周年抗战木刻画展》,由此揭开了大后方抗战木刻展览的序幕。此后,大量宣传抗日的木刻作品进入大众视野,如《保卫我们的祖国》、《伤兵》等。这些作品(  )

A.揭露了沦陷区的政治生态B.成为了抗战时期的主流文化C.宣传了各党派的抗日主张D.有利于增强民众的抗战信心

9.

1965年,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访问中国后,改变了原来亲美的态度,在公开讲话中不断强调中国才是世界首要大国。同年,原本持中立立场的印尼总统苏加诺宣布了一系列亲共外交政策,并派出代表团访问中国。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以发展中国家为外交着眼点B.在中美外交角逐中占据优势C.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不断增强D.已开创了全方位的外交格局

10.

2021年12月,日兰高铁曲阜至菏泽至庄寨段正式开通运营,菏泽首次接入全国高铁网。菏泽至北京、济南最快分别2小时59分钟、1小时23分钟可到达,这一铁路线完善了区域路网结构,增强了鲁南和中原地区交通互联互通性,将有效带动沿线城市经济发展。这表明(  )

A.新型交通工具加快城市化进程B.经济版图彻底突破了地域界限C.人们的竞争意识正在逐步形成D.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11.

在罗马王政时期(公元前753—前510年),家庭之间的转让方式称为 耐克逊 。从考古学家的考证来看, 耐克逊 是指一种交易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当事人必须亲自到场,另外还需要5位证人和1个司称参加。在完成了固定的问答和动作以后,交易便告有效完成。这说明罗马法(  )

A.注重繁琐的诉讼程式感B.具有 形式主义 的特点C.重视私有财产的神圣性D.确立了商品交换的准则

12.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阐述了平等、自由等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在其小说《爱弥儿》中却认为: 妇女永远不要到需要讲话的公众集会上去……难道世界上还有什么比看到被孩子们围着……为丈夫谋到幸福,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条的母亲这样的情感更感人、更让人尊敬呢? 这表明(  )

A.卢梭的思想矛盾缺乏革命性B.当时妇女政治地位相对较高C.卢梭反对妇女的政治参与权D.家庭和社会都需要女性付出

13.

下图反映了1790年至1870年不同时段英国农业生产率的年平均增长变化情况。
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

A.工业革命带动了农业的发展B.农业生产已经实现了机械化C.农业生产满足了工业的需要D.农村劳动力得到了充分利用

14.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时候,罗斯福大举推出挽救美国的政策,医保制度也在这个阶段开始萌芽。二战后,随着美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在 向贫困开战 和建设 伟大社会 的运动中,联邦政府医疗保障的管理职能被进一步强化。据此可知,美国(  )

A.医疗保障消除了贫富差距B.医疗保障服务体系日益完善C.政府对经济调控力度加大D.医改成为缓解危机的强心剂

15.

下表反映了 20世纪50—70年代苏联在非洲的部分援助行动 的情况,这些行动(  )

时间

国家

援助行动

结果

20世纪50年代中期

埃及

在阿斯旺水坝、苏伊士运河危机等问题上给予援助

埃及宣布要建成民主社会主义

20世纪70年代

西非、东非的国家,如埃塞俄比亚等

通过古巴给亲苏政权经济、军事援助

相关国家宣布要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A.缓和了美苏的紧张关系B.加速国际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C.推动了国际格局的变化D.影响了相关国家现代化道路选择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自广州、安南等地出发的海上交通出现较早,西汉时期中国即与南海、印度等有通航,但主要是沿海岸线的近海航路。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穿越马六甲海峡等直航印度一带的航路得以开辟,但此时南海诸国船舶承担主要航海任务。东晋义熙八年(412年),高僧法显自印度返程时由狮子国搭乘商船回国。这条航线到隋唐时,已成为联系南亚、欧洲海上交通的主要航道。尤其是锡兰成为近东、印度和远东之间海上贸易的集散地。唐五代时期东南沿海一带海上交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穿越马六甲海峡之路得以进一步延伸,向西可以远航至波斯湾,向南直达广州等地。这条路线的开拓和发展与历时四个世纪之久的萨珊波斯帝国扩张与海外贸易有关,至少波斯湾沿岸成为海外商船聚集之地,此后又为7世纪兴起的阿拉伯人所继承。

——摘编自韩香《唐代来华波斯商贾与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在北太平洋地区,16世纪至17世纪初,西班牙人陆续 发现 西太平洋的一些岛屿,初步探索了日本群岛海岸,并以墨西哥为基点向北推进,最远到达了夏洛特皇后群岛。1589年,奥特里斯将 太平洋 收入其制作的地图册《世界的舞台》中,尽管还只是被美洲大陆、亚洲大陆和 未知的南方大陆 包围的一个狭小的内海,却是对太平洋地理范围的首次 完整 呈现,对后世影响深远。1830 年之后西方世界的绝大部分地图都首选使用 太平洋 。而在航海日记、文学作品和官方档案中,1720年之前几乎只可见 南海 ,1831年以后则普遍使用了 太平洋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如果没有美国主导下的北美崛起,北太平洋的商业开发和贸易网络化是不可能在19世纪上半叶完成的,而南太平洋地区的商业化进程以及泛太平洋的全球化进程亦将大幅延后。

——摘编自王华《海洋贸易与北太平洋的早期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太平洋贸易兴起的原因。(8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1977年,法国马赛钢铁厂,从采矿到轧钢,年产350万吨钢,职工只有7000人(当时武钢年产230万吨钢,职工6.7万人)。农业也是科技型的、集约化的。在瑞士看到播种,种子拌上化肥、农药,保证禾苗茁壮成长。联想到国内的经济技术水平,差距太大,很有咄咄逼人的紧迫感。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人的工资和生活福利状况也有明显改观。这些国家的经济运作,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和对社会矛盾的处理手段,都有些新变化,已不是我们从苏联列昂节夫《政治经济学》上获得的那些老概念了。

——摘编自谷牧《谷牧回忆录(1978年)》

材料二
1978年6月6日,考察结束,谷牧副总理回国,与考察团成员合力撰写提交给中央的考察报告。报告提出:我们应当把欧洲当作争取第二世界的一个重点地区,进一步加强工作。为了更大规模地引进国外技术设备,要有灵活的支付方式;在外贸体制上,应给地方、各部以一定的权力;必须进行科技为主导的工业革命;加强技术交流,尽可能多派留学生到国外学习……随后,叶剑英、李先念、聂荣臻纷纷赞成引进西欧技术, 把先进的东西搞过来 ……月底,邓小平约谷牧谈话,在听了关于出访欧洲五国的汇报后说: 引进这件事要做,下决心向外国借点钱搞建设,要抓紧时间。

——摘编自刘念远(谷牧长子)《谷牧:开放前夕率团赴欧侦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谷牧副总理率团赴欧考察的背景和作用。(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国应如何加强对外开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4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公园名称命名(更名)为人民公园的时间

公园名称

更名时间

命名史

筹建

始建

建成

开放

成都人民公园

1950

少城公园(1911)

中正公园(1946)

1911

1911

1912

1912

重庆人民公园

1950

中央公园(1926)

1921

1926

1929

太原人民公园

1950

文瀛公园辛亥革命后

中山公园(1928)

新民公园(1937)

民众公园(1945)

儿童公园(1982)

文瀛公园(2010)

1905

上海人民公园

1950

跑马厅(1862)

1950

1952

1952

1952

天津人民公园

1951

荣园(1863)

1863

1951

南宁人民公园

1951

1951

郑州人民公园

1951

1951

1951

1952

1952

济南人民公园

1951

商埠公园、济南公园(1904)

中山公园(1925)

五三公园(1929)

中山公园(1986)

1904

乌鲁木齐人民公园

1956年之前

建湖公园(1886)

同乐公园(1922)

中山公园(1952)

1881

1886

包头人民公园

1953

苗圃(1952)

1953

海口人民公园

1957

海口公园(1952)

1952

南昌人民公园

1958

新公园

1951

1954

1963

——摘编自王南南《新中国人民公园历史变迁研究(1949—1978)》

从表格中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信息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四、材料阅读

19.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
材料
1843年上海部分名绅富商在城市繁华之地和人群聚集处的街道两旁搭建简易屋棚,其内挖较多的土坑,供路人便溺。19世纪60年代,上海出现了在外国租界兴办的公厕,上海地方社会精英遂起效仿。随着市区公共场所逐渐时兴,新式公用事业相继出现,市民的卫生观念不断增强,市民对城市卫生条件有了较高要求。1894年工部局卫生处投资建了4个公厕。20世纪20年代以后,公厕数量迅猛增长。水电煤气的城市设施给公厕提供了清洁的可能,城市的组织管理不断强化,公厕等公众设施得到较为全面的保障。在运营方面,上海公厕经历了从商办到市办的制度化过程。民国时,上海市政财力有限,政府采取竞标承包的商办方式经营公厕,但出现了部分承包商降低卫生标准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政府从颁布规范和实施取缔两方面整顿公厕卫生;社团、市民均参与其间,一些行业也参与到公厕的共建之中。

——摘编自苏智良、彭善民《公厕变迁与都市文明——以近代上海为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上海公厕变迁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近代上海公厕变迁的主要因素。(6分)

20.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2分)
材料
有些历史学家认为,两次世界大战其实就是一场战争的两个阶段。但 二战 也有自己的特点。在战争初期,德国横扫欧洲大陆,这羞辱和削弱了其他欧洲强国。同时,正在中国作战的新兴帝国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旧有殖民地上横行,但这也意味着日本将不可避免地和美国发生冲突。德国在战争初期的胜利还产生了另一个影响:它使希特勒相信自己是个军事人才,这鼓舞了他去实现最初的梦想并入侵苏联。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和欧洲列强(尤其是英国)不得不联合起来。因此,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有时被视为最后一场意识形态大战,一场 拯救民主 的战争,但事实却是,如果没有斯大林,盟军恐怕很难在这场战争中取胜。

——摘编自安德鲁·玛尔《BBC·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在二战初期胜利产生的影响,并简要说明 两次世界大战其实就是一场战争的两个阶段 这一观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历史贡献。(6分)

21.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分)
材料
桓温(312—373年),东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桓温为人豪爽,姿貌伟岸,风度不凡。345年,桓温升任荆州刺史,掌握了长江上游的兵权。次年西伐,占据巴蜀的成汉政权,在当地举贤任能,援引贤才为已用,任命成汉旧臣王誓、王瑜等人为参军,成功安抚蜀地。354—369年,桓温以 克复神州 为由三次北伐,收复了部分失地,并以实际行动支持了北方各族人民的反压迫斗争。但他并不是真正想收复中原,而是企图通过北伐,树立个人威信,伺机取晋室而代之。364年,桓温受命主持土断(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他不断通过土断搜括人户,对世族贵戚隐占人口也进行纠查,对隐匿户口的予以惩处,仅会稽郡便 亡户归口三万余口 。373年,桓温病逝。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桓温土断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 忠烈 文正 宣武 等词中为桓温选定谥号,并简析原因。(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