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广西桂平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7 浏览数:439

一、单选题

1.

下表所示为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部分)。据表可知,中华文明起源具有(  )

文化遗址

所在省份

文化遗址

所在省份

元谋人

云南

金牛山人

辽宁

北京人

北京

丁村人

山西

山顶洞人

北京

马坝人

广东

蓝田人

陕西

长阳人

湖北

巫山人

重庆

和县人

安徽

A.多元性B.同步性C.竞争性D.领先性

2.

秦朝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土地,并规定农民必须向政府通名备案立户,其土地的所有权才会被认可并给予保护。政府设立的土官每年都会对土地的 阡陌 进行更新,对私自侵占他人土地的人进行惩罚,同时按土地面积向所有者征税。这表明当时(  )

A.小农经济发展受阻B.国家治理能力得到提升C.重农抑商观念强化D.土地所有权变更较频繁

3.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系统理论,构建了一个合 天地 阴阳 有为 于儒家三纲五常的大一统理论。这一思想体系(  )

A.推动了思想的多元化B.旨在从思想上思弄民众C.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D.适应了现实政治的需要

4.

史料记载,北朝正史记载的男女双方姓名均可考的民族间通婚共241起。其中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通婚有158起,占族际通婚总数的65,6%,仅北魏一朝的民族通婚就有121起,这其中又以鲜卑与汉联姻占绝大多数。这可用于说明北朝时期(  )

A.民族隔阂已经消除B.民族政权和平更迭C.民族交融出现高潮D.门阀制度趋于消亡

5.

唐代科举中进士科考试,不仅需要看考试成绩,同时还需要知名人士的推荐,因此,众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作品,这被称为投卷。唐朝投卷制度(  )

A.否定了科举的公平性B.增加了科举舞弊风险C.阻得了社会阶层流动D.改变了人才选拔标准

6.

三国至隋唐时期,佛教成为亚洲各文明间交流的重要纽带。日本曾派出大量学向僧到长安求法,历时几个世纪。其中的著名代表有(  )

A.鉴真B.空海C.法显D.玄奘

7.

北宋中期,王安石对基层社会组织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他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并接受军事训练。这一措施(  )

A.带有 兵农合一 的色彩B.消除了农民起义的根源C.扩大了禁军的兵员储备D.平衡了农户的赋役负担

8.

《金史)记载: 及来流、鸭水、铁骊、鳖古之民皆附,东京既平,山西继定,内收辽、汉之降卒,外籍部族之健士。尝用辽人讹里野以北部百三十户为一谋克,汉人王六儿以诸州汉人六十五户为一谋克,王伯龙及高从祐等并领所部为一猛安。 可见,金朝猛安谋克制(  )

A.吸收了契丹人和汉族人参与B.推动了女真族统一全国C.保证了在军事斗争中的胜利D.以契丹人和汉族人为主

9.

北宋中期以后,文人词学思想的核心逐渐从 合乐软媚 的本色论向 淳雅中正 的品格论转移:南渡之后,以道德评价为旨归的美学思想更成为南宋后期词学理论的核心。词学核心思想的变化反映出(  )

A.社会主流思想发生变化B.文学与音乐的逐渐分离C.理学对宋词的影响加深D.政府重视诗词道德教化

10.

清朝前期,在东北、蒙古高原和新疆都实行了军府制,但二者内容并不相同;根据西藏和西南政治、历史、民族的特点,分别实施驻藏大臣和改土归流来加强对当地的统治。材料可用来说明当时清政府的民族政策(  )

A.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B.促成了各地的协调发展C.扭转了边疆混乱局面D.尊重了当地的社会现实

11.

在明代中后期的一些小说中,一些走街串巷的小商贩成为主角,他们大多凭借其真挚的性情、踏实的生活态度、对平等的执着追求等,最终赢得了大团圆的结局。这些小说(  )

A.得到了商人群体的创作资助B.颠覆了程朱理学的伦理说教C.体现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D.具有极强的虚构和幻想特征

12.

中英在南京谈判后,条约的英文本、中文本和中文直译本都在《中国丛报》上刊登过,但没有人愿意核查,当时通晓英语的人都被视为汉奸,他们不会以德报怨替清政府操心。材料可用来说明当时清朝(  )

A.统治基础受到严重冲击B.闭关锁国弊端的凸显C.天朝上国 观念被削弱D.在战争中未发动民众

13.

朝鲜、琉球、越南、缅甸都曾是清朝的藩属国。19世纪后期,随着列强对亚洲侵略的加剧,缅甸为英国所染指,朝鲜、琉球惨遭日本侵吞,而越南也最终脱离了清朝的保护。清政府被迫放弃对越南的 保护 是在(  )

A.鸦片战争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甲午战争后D.中法战争后

14.

1898年,康有为在一次集会上说: 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今日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割宰,此四千年中未有之奇变… ”这段讲话(  )

A.揭露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B.对晚清国情进行全面分析C.总结了历代王朝兴亡的教训D.旨在唤起人们的救亡意识

15.

1919年,《湘江评论》上的一篇文章写道: 辛亥革命,似乎是一种民众的联合,其实不然,辛亥革命…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无关系。我们虽赞成他们的主义,却不曾活动,他们也用不着我们活动。 这段言论意在说明(  )

A.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B.三民主义具有空想性C.近代民众启蒙严重滞后D.建立统一战线的迫切性

16.

林琴南在1919年3月给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信中说道: 必覆孔孟、铲伦常为快。鸣呼!因童子之 困,不求良医,乃追责其二亲之有隐 逐之,而童子可以日就肥泽,有是理耶? 林琴南此信的主旨是(  )

A.支持五四运动B.反对旧思想道德C.提高国民素养D.批判 全盘西化

17.

上海工人罢工后,北京政府被迫释放了被捕学生,又下令撤销了曹、章、陆卖国贼的职务。但其又电令中国代表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于是全国各地发往巴黎抗议签字的电报就有7000余份,中国代表最终未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材料反映出五四运动(  )

A.具有彻底的斗争精神B.斗争重点发生了变化C.将反帝斗争放在首位D.沉重打击了北京政府

18.

下图所示为1931年1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批准的《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没收和分配土地的条例》。全册共8页,铅印、竖排,现藏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对该条例的史料价值说法正确的是,它(  )

A.反映了土地革命时期的阶级关系B.见证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成立C.展现了近代印刷工业的高超技术D.记录了苏维埃政权的法制化进程

19.

毛泽东曾在1938年5月指出: 东三省的游击战争…那里的游击队多打死一个敌兵,多消耗一个敌弹,多钳制一个敌兵,使之不能入关南下,就算对整个抗战增加了一份力量。 毛泽东发表这一言论意在(  )

A.宣扬中共东北抗战的历史功绩B.阐述相持阶段对日作战的方针C.肯定敌后游击战争的战略价值D.批评正面战场的消极抗战态度

20.

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山东解放区发动了四次大参军热潮。1946年下半年的第一次热潮以 反奸诉苦 为重点;1948年上半年的第三次热潮得益于战略反攻的鼓舞;1948年年底到1949年的第四次热潮则以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为动员目标。据此推知,出现于1947年年底的第二次热潮的口号最有可能是(  )

A.打倒列强,除军阀B.打土豪,分田地C.减租减息D.参军保田

21.

下图所示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医疗队为朝鲜妇女儿童打防疫针的照片,该照片见证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志愿军战士的这些行动(  )

A.展现了良好的国际形象B.粉碎了美军的不败神话C.突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D.配合了国内的解放战争

22.

1956年,中国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毛泽东在这一进程的开端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认识这一时期毛泽东对中国基本国情理论的贡献,应查阅的相关文献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论联合政府》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3.

1983年1月2日,中共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提出 我国农村应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道路 调整购销政策,改革国营商业体制,放手发展合作商业 ,但 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仍然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 。这一文件的出台(  )

A.提高了农业公有化程度B.肯定了农民的改革探索C.实现了工商业反哺农业D.加快了城市改革的步伐

24.

某校学生会会长正在积极为 学史增信 主题演讲活动做准备,在他的笔记本上有 通邮、通航、通商、探亲、旅游以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 特别行政区 自治权 等关键词。据此可知,他演讲的主题最可能是(  )

A.伟大的历史转折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C.改革开放的进程D.一国两制 与祖国统一大业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汉承秦制,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纳入了法治的轨道。《户律)规定 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一里,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 ,从而在基层建立起严密的居民组织。乡设三老,其设户曹,专门负责户籍的管理和人口的统计。户口登记的内容包括户主、户内成员的姓名、性别、年龄、土地、房屋、财产等情况,并以此作为征发赋役的根据。凡登记在国家户籍上的人口统称为 编户民 ,不得随意迁徙,否则将被视为 亡命 ,并受到严惩。汉代国家户籍大致分三类:其一为一般居民,其二为宗室贵族,其三为下等居民,如商人阶层。其中第一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编户齐民,是汉代户籍的主体。

——摘编自《编户齐民——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完备》

材料二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均田制下按丁计征的租庸调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由于国家对农民的压迫严重,不堪重负的农民宁愿依托地主也不愿重回自己的家园。逃户现象成为唐代中叶时国家极为头痛的问题,故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实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国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承认了乡村社会的土地租佃和土地买卖。在租佃制下,佃农与地主是一种互相依赖的经济契约关系,他们在法律身份上是平等的。

——摘编自曹端波《唐代土地制度的转型与农民身份地位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编户齐民制度的主要功能。(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及历史作用。(17分)

三、开放性试题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从学术史的角度考量既往的新文化运动,一般来说,学术界对于具有深远意义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学术研究较为充分,成果丰富。对 五四 期间各地所呈现的 新思想 研究也有涉及,但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事实上,随着五四运动的深入,运动本身的影响已经超越了起初的地域范围,一大批深受 五四 新思潮影响的青年、学者,怀揣着 民主 科学 的理想奔赴各地,奔走相告,积极推动着 新文化 运动在各地的广泛传播,推动着各地 新文化 运动发展,实现了 新文化 运动在各地的新高潮。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在校长经亨颐的领导下,成为宣传新文化思潮的重要场所。在 一师风潮 的推动下,浙江思想文化界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新旧思想相互荡涤, 新思潮 获得了广泛传播。

——摘编自江齐里《五四期间浙江新文化运动研究——以一师风潮为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四、材料阅读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亚非人民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独立召开的一次会议,它标志着亚非国家走上了团结、自立、共同发展的道路。但是,由于美国的唆使和破坏,一些与会国将矛头指向社会主义新中国,攻击和污蔑共产主义是 独栽 ,是 新殖民主义 ,企图以此在会内掀起反华逆流,制造猜疑和分裂气氛,进而使会议不欢而散。与此同时,一些主张中立的国家和参加军事集团的国家在会议上也产生了针锋相对的争吵,导致会议陷入僵局。在这关键时刻,周恩来以其政治家、外交家的敏锐眼光和宽阔胸怀,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 中国代表是来 求同 的,而不是来 立异 的。

——摘编自杨晋辉《论周恩来求同存异思想》

材料二
新中国在万隆会议这个多边国际舞台上,牢牢地把握和平外交的话语,充分展现了和平外交的姿态。依托印度和缅甸作为万隆会议的发起国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国的双重身份,共同推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外交话语的传播和实践;充分尊重亚非国家要求和平、要求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等强烈诉求,积极回应周边国家的期望和关切。由此,新中国向国际社会尤其是亚非国家充分展现了敢于承担国际责任和发挥大国作用的国家形象,有力地改变了西方舆论对新中国的妖魔化。通过万隆会议,新中国进一步强化了自己作为亚非国家的身份认同,强调中国作为亚非国家的身份,突出中国与其他亚非国家的共同点。

——摘编自张屹峰《万隆会议与新中国外交话语权的建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恩来提出 求同存异 方针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与亚非国家 的表现。(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万隆会议对新中国外交的影响。(6分)

Baidu
map